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11月,距离《哈利·波特》电影系列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上映,已经过去整整20年。

20年过去,“大难不死的男孩”哈利和那间每年9月都会开学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成为了许多人的信仰。

人们乐此不疲地选择着自己的学院——格兰芬多代表勇敢,斯莱特林代表野心,拉文克劳代表智慧,赫奇帕奇代表正直;

也在每年8月暗暗期待着,或许某天,猫头鹰会给自己送来一封来自霍格沃茨的入学信。信里欢迎他加入这所世界上最有名的魔法学校,提醒他记得从伦敦国王十字车站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出发。

至今,《哈利·波特》系列在世界的估值已高达250亿美元,与此同时,作者J·K·罗琳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身价过亿的作家。

人们感叹于罗琳的成功,试图探索她是如何构建出如此庞大却又精彩的魔法世界,然而事实是,《哈利·波特》是罗琳人生中的第一次成功。

在出版《哈利·波特》之前,罗琳经历了长达32年的“失败人生”——贫穷、抑郁、离异,最绝望的时刻,她曾经想过自杀。

直到一个戴着圆框眼镜,额头上有着一个闪电伤疤的黑发男孩,出现在她的人生中,然后,一些魔法发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哈利·波特居住的女贞路4号一样,位于英国格鲁特郡的罗琳家中,也有一个位于楼梯下的碗柜。

和哈利不同的是,罗琳从来没有居住在碗柜里的经历。

电影中哈利·波特居住的碗柜

1965年7月31日,7月的最后一天,罗琳出生在一个英国普通人家中。后来这一天也成为了她笔下最著名的人物——哈利·波特的生日。罗琳的本名为乔安娜·罗琳,熟悉她的朋友们会叫她“乔”,而她广为人知的名字是笔名“J·K·罗琳”,这个笔名的产生,源于1997年。

那年,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以“儿童读物”的定位得到出版机会。

负责罗琳的编辑希望她能起一个“看起来男性化一点的笔名”,理由是“小男孩们更喜欢看男性作者写的书。”于是罗琳将自己的名字乔安娜中的“乔”摘出,缩写为字母“J”,又将自己最喜欢的祖母凯瑟琳名字中的首字母“K”取出,组成了自己的笔名“J·K·罗琳”。

这并不是罗琳人生中第一次被期盼是一位男性,早在她出生那年,父母就曾经盼望她是一名男孩。罗琳的父亲是一名飞机工程师,母亲则是一位科学技术人员,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个妹妹,名叫黛安娜。

罗琳的父母

回看罗琳与妹妹黛安娜小时候的照片,会发现那时,两人的头发总是会被剪得很短。

妹妹的衣服通常是粉色,而罗琳则是蓝色——作为家中的第一个孩子,在出生前罗琳曾被期盼是一个儿子,家人给她准备好蓝色的衣服,甚至替她取名为“西蒙”。

这件事情成为了罗琳的心结,许多年后,她依然会在采访中抱怨,父母对自己是一个女孩的失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琳(右)与妹妹黛安娜旧照

罗琳的母亲十分热爱读书,母亲的爱好也影响着罗琳的成长。当同龄人都热衷于逛街、看电影、四处疯跑时,罗琳最大的爱好就是泡在家里的书房里读书、写小说,以及给妹妹讲述自己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

那时,罗琳并不喜欢自己的姓,她更喜欢一个和她住在同一街区的男生的姓——波特。她觉得这个姓“听起来太酷了”,甚至后来将这个姓用在了自己书中的主角身上。

9岁那年,罗琳跟随父母搬到乡下的一栋别墅里,新家的旁边有一片巨大的森林,紧靠着森林边,是一片墓地。

在别人眼中毛骨悚然的墓地,对于罗琳而言却是个“收集名字的好地方”,后来她把这些搜集来的名字进行“改造”,用在了自己的小说里。

而那片森林,则被改写成了《哈利·波特》中霍格沃茨城堡的“禁林”。年少的罗琳不知道,自己生命中遇到的一点一滴,都将在时间的魔法里被酿成多年以后的写作素材。

那一年罗琳12岁。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她的母亲被诊断出了“侵略性多发性硬化症”——一种损害运动控制与认知神经系统的疾病,且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疗。

罗琳(中间)与妹妹和母亲

另一方面,正处青春期的罗琳与父亲的关系,也愈发紧张。

在很长一段时间,罗琳与父亲的关系都并不好,在她眼中父亲十分偏执,掌控欲极强,她曾经试图在这段关系中做一些缓和,但效果都不尽如意。

母亲每况愈下的身体以及与父亲不和带来的沉默,贯穿了罗琳的整个少年时代。后来,在《哈利·波特》的故事里,罗琳塑造出了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父亲角色,但是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父亲”这一角色,却总是缺失。

1983年,18岁的罗琳高中毕业,因为成绩优异,她在学校的推荐下报考了牛津大学,却以失败告终。在那之后,父母希望她能够报考一些偏技术类的专业,而罗琳却坚持想报考古典文学。

在罗琳父母眼中,古典文学几乎是这个世界上最没用的专业,他们甚至认为这个专业根本没有办法在日后支撑起罗琳的生活。但罗琳依然选择学习古典文学,毕竟,那是她人生中最感兴趣的部分。

回头看,在《哈利·波特》系列书籍里,无论是书中的人名、地点或是咒语,都能看出古典文学在罗琳身上留下的影子。

但在当时,父母虽没想到这个专业会对罗琳有如此深远的影响,但仍然选择让步,同意罗琳进入埃克塞特大学,主修法语与古典文学专业。

罗琳旧照

1987年,罗琳顺利从学校毕业,她搬到伦敦西南部的克拉彭,租了一套公寓,找了一份秘书工作。那时,在同事的眼中,罗琳无疑是一位“怪人”:中午与晚上下班后,罗琳从不会和同事们一起去喝酒吃饭,她总是一个人待在咖啡馆里写写画画,杜撰那些没人看的小说。

那时罗琳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写儿童小说,然而有时,灵感的到来总是让人措手不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创作中的罗琳

1990年的夏天,罗琳从曼彻斯特坐火车回伦敦,平日里,那班火车只需要40分钟就能到站,但那天却因为故障,开了整整2个小时。坐在火车上,罗琳无所事事地盯着路边的牛群发呆,就在这时,一个戴着眼镜的黑发男孩,以及一个漂浮着鬼怪的城堡,闯入了罗琳的脑海。

罗琳形容那一刻为:“就像魔法一样,一个又一个的画面,塞入了我的脑海之中。”

通常罗琳的身上都会携带纸笔,但偏偏那天,罗琳找遍全身,也没有找到一只笔,她只好静静地坐在火车上,努力将这些念头用脑子记住。

那天回到家中,罗琳翻出了一个破旧的笔记本,将自己脑海中遗留下的故事记录下来,那就是《哈利·波特》故事的开端。在罗琳开始动笔写《哈利·波特》的第六个月,罗琳的母亲因病离世。

这一年,罗琳25岁,她想去见母亲最后一面,但不被父亲所允许,原因是“不想让她看到母亲最后的样子”。

这成为了罗琳人生中最大遗憾,后来回想起那一刻,罗琳说:“不管她当时怎么样,我真的希望自己见到她最后一面。”

这也成为了罗琳在《哈利·波特》书中所反复阐述的另一个主题:“真相总比谎言和借口要好,真相反而更容易让人接受。”

母亲的去世以及与父亲的疏远,让罗琳心灰意冷。

1991年,26岁的她带着自己为数不多的行李以及《哈利·波特》的开头手稿,离开爱丁堡去往葡萄牙奥波多,谋得一份教师工作。

在奥波多,她遇见了一位叫做乔什·阿朗特斯的电视台记者,两个人很快相恋结婚,并且在1992年10月16日举行了婚礼。婚后第二年,罗琳与乔什孕育了一个女儿,取名杰西卡。但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十几个月就宣告破裂,多年后,罗琳的前夫乔什在接受采访时承认,自己曾在这段婚姻里对罗琳施加暴力,并将她赶出家门。

后来,罗琳将自己与乔什结婚的那个10月16号,写进了《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这本书中,书中的占卜课老师特里劳尼曾将这一天描述为“不详之日”。

1993年,罗琳带着受伤的心与年幼的女儿离开葡萄牙,来到妹妹黛安娜生活的爱丁堡。爱丁堡的冬天十分湿冷,罗琳和女儿住在一间破旧逼仄的公寓里,靠着政府的救助勉强度日。

在采访中,罗琳聊起自己当时的窘迫

失败的婚姻与人生,让罗琳陷入人生低谷,那时她常常会觉得一个黑影正在慢慢吸走自己的生命,她开始害怕生活和思考自杀,与此同时,她还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

后来她将这种感觉改编为了《哈利·波特》中的“摄魂怪”——一种负责看守监狱、披着斗篷的生物,凡是它出现的地方,都会吸走人们的快乐,让其想起最可怕的事情。

电影《哈利波特》中围绕在霍格沃茨城堡外的“摄魂怪”

在绝望与困境中,是女儿杰西卡托住了罗琳的人生,每次望着女儿的面庞,罗琳就觉得自己不能放弃人生,也不能让女儿成为一名孤儿。

罗琳开始努力对抗抑郁症——按时就医吃药,定期参加病友会,努力找回生活中的节奏。那时,每天在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后,她就会去到家附近的尼克尔森咖啡店买一杯咖啡,坐在二楼的窗口写小说。

因为这家咖啡馆是罗琳的妹夫罗杰·摩尔开的,所以即使只买一杯咖啡坐一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打扰罗琳。

也是在这一时期,她在一台老旧的打字机上完成了《哈利·波特》第一部的故事手稿。

罗琳

手稿写完后,罗琳给这本小说取名《哈利·波特与智慧石》,并将故事先后投给了12个出版社,但无一例外地都被退回了。很多伟大的作品都有同样的命运:在问世之初,不被这个匆忙而肤浅的俗世所接纳。

看着眼前被退回的手稿,罗琳第一次认真怀疑自己是否有成为作家的能力。在朋友的介绍下,罗琳接受了一个收入微薄的教学职位,她形容那时的自己:“失败到了顶点”。也就在这时,罗琳家的电话响了。

打电话的是一家名叫布鲁姆斯伯利的出版社——罗琳曾经将自己的手稿投递给过这间出版社。

电话中,出版社的编辑表示对这本名叫《哈利·波特与智慧石》的书有出版意向。那天,挂了电话后,罗琳激动得在她那间破旧的小公寓里来回跳舞,并且打电话告诉自己的妹妹这个好消息。

最终,罗琳的快乐没有落空,布鲁姆斯伯利出版社成为了第一个发行《哈利·波特》系列的出版社。

魔法世界的大门,打开了。

1997年6月,罗琳写了7年的《哈利·波特与智慧石》正式出版,最初,这本书只出版了500本,且大多数都是在儿童图书馆里售卖。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哈利·波特与智慧石》在英国发行的第三天,罗琳接到了编辑打来的电话,编辑告诉罗琳,在美国,《哈利·波特与智慧石》的出版权引发了一场竞拍,并最终以高达10万美元的拍卖价成交。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哈利·波特与智慧石》被正式更名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在那一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获得了英国图书年度儿童读物,单在英国就卖出了10万本的销量。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国内发行的版本

虽然最初是以儿童读物被推出,但对许多人而言,《哈利·波特》系列更像是一本写给成年人看的童话故事。

故事里有阶级的高低,也有人性的善恶——好人并不总是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坏人的故事中也偶有无可奈何。而作为作者,罗琳也将自己人生中的一些经历,以“彩蛋”的形式放入了故事之中。

比如,她读小学时校长的名字为“阿尔弗雷德·邓恩”——在英语发音中,这个名字与霍格沃茨的校长“阿不思·邓布利多”极为相近。

《哈利·波特》电影前两部中的阿不思·邓布利多

再比如,霍格沃茨四个学院的名字,是罗琳在一次搭乘飞机的过程中偶然想起,因为害怕遗忘,罗琳只能将四个学院的名字记录在飞机呕吐袋的后面。

而对《哈利·波特》系列贡献最多的,无疑是罗琳的高中好友肖恩。上高中时,罗琳认识了同班的肖恩,因为同样喜欢阅读,两人很快成为朋友,那时,肖恩总是开着一辆老福特车,一有空他就会带着罗琳去学校附近的第七大桥上坐着,聊聊人生以及最近看的书。

罗琳与好友肖恩

肖恩和他那辆破旧的福特车组成了罗琳的青春时代。罗琳回忆到:“在乡下,你有了车就等于有了自由。”

后来,在哈利波特第二部《哈利·波特与密室》里,哈利的好朋友罗恩也是开着一辆老福特车,带着哈利追逐霍格沃茨的校车,只不过,和肖恩的车不同的是,罗恩的车会飞。

《哈利·波特与密室》中

哈利与罗恩开着会飞的车追赶校车

书中的三个主人公——哈利、罗恩与赫敏,也是从罗琳与肖恩的这段友情中延伸出来的。书中“罗恩”一角,是依照好友肖恩的形象所设立的,而赫敏的形象,则源于11岁的罗琳,而哈利的形象更像是罗琳与肖恩的性格合体。

在《哈利·波特》系列里,罗琳始终把友情作为主线贯穿其中,因为对她而言,友谊在她的人生中格外重要。

2008年,罗琳受邀在哈弗大学进行演讲,在演讲中,她聊起了自己这些年来的失败,也讲起了人生中友情的重要。她说:“祝愿你们能够拥有美好的友情,正如我曾经拥有的一般。”

或许,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哈利、罗恩与赫敏,真的存在。

哈利和他的好朋友罗恩与赫敏

2007年7月21日,在爱丁堡酒店的552房间里,42岁的罗琳完成了《哈利·波特》系列最后一本书的撰写。

从1990年到2007年,罗琳与自己笔下这个魔法世界共同生活了整整17年。写完的那一天,罗琳大哭了一场——这在她的人生中并不常见,无论日子多么苦,罗琳都很少哭泣,她说:“我上一次这样大哭,还是在我母亲去世那一年。”

毫无疑问,《哈利·波特》系列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至今,这个系列的7本书已经被翻译成65种语言,并被翻拍成了8部电影。

“哈利·波特”这一品牌的估值达到了250亿美元,与此同时,也让罗琳变成了世界上第一位身价过亿的作家。

而在故事之外,罗琳的人生,也逐渐走入正轨。2001年,罗琳与麻醉医生尼尔结婚,婚后两人育有两个孩子,取名戴维与麦肯齐。

罗琳与第二任丈夫尼尔

当然,随着名气逐渐变大,罗琳也时常需要面对人生中的困扰:

有人会跑到罗琳家门口翻她家垃圾箱,试图寻找一些《哈利·波特》的手稿;有人会在她去度假躺在沙滩上时,用长镜头对着她不断拍摄;

有小偷闯入罗琳家,偷走了母亲留给她的纪念品;有记者敲开她好朋友的家门,拿出一沓钱来求好友们讲出“罗琳不为人知的故事”。

甚至有记者花费长达一年的时间跟在罗琳孩子们的身后,观察他们是否会因为母亲的名气而被宠坏。

罗琳似乎正在经历她笔下所书写的哈利·波特的人生。在书中,魔法世界的名人、大难不死的男孩哈利·波特成为了大家的一种信仰,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期待。

他的人生被不断放大,他所要承担的责任也不断累加,更多的恶意与曲解出现在他的人生中——那是成名的“代价”。

《哈利·波特》中

因为“说谎”而登上《预言家日报》的哈利

看起来,在那个用咒语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的魔法世界里,也无法解决人性带来的难题。就如现实世界一般,最不可控的,永远是人心。

今年,是《哈利·波特》图书系列完结的第14年了,而书中的主角哈利·波特,今年也已经41岁了。

虽然书中的魔法故事走向了终结,但魔法却并没有消失。每年仍然有许多人,走进那个绚烂缤纷的魔法世界,被其中的故事所感动。

至今,人们谈论起《哈利·波特》,总会聊起真诚、勇敢、诚实,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看见邪恶、欺骗与自私。似乎每个关于人生的议题,都能在那个魔法世界里找到对应。

罗琳曾经说过,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四个学院里,她最喜欢的学院是赫奇帕奇。在一定程度上,和其他三个学院相比,赫奇帕奇显得最为普通——斯莱特林的学生代表野心,格兰芬多的学生勇敢无畏,拉文克劳的学生智力超群。

只有赫奇帕奇,拥有的是“真诚、正直与忠诚”。

但回头看,正是这些看起来普通的词语,却足以满足大多数人对于“幸福人生”的定义:不需要经历太多大风大浪,也不一定要拥有太多野心与勇气,单单是真诚、正直地度过这一生,已经很难了。

在《哈利·波特》故事的最后,男孩哈利打败了黑魔王伏地魔,收获了爱情,他最好的朋友赫敏与罗恩依然陪伴在身边。

故事的结局看起来完满,但是这一路,哈利却在不断失去:失去父母、失去教父、失去老师、失去朋友……或许,人们永远没办法定义,什么样的人生才算完满。

《哈利·波特》系列大结局

三个好朋友都拥有了自己的家庭

曾经有人问起被称为“成功女性”“富豪作家”的罗琳,怎么样定义“幸福人生”。

罗琳引用了出现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厄里斯魔镜”——在书中,当人们站在这面镜子前时,会看到自己心中最真切的渴望。站在镜子前,从小就失去父母的哈利,看到的是父母站在他身后;而渴望得到关注的罗恩,看到的则是自己获得了许多成就。

罗琳说:“如果有一天,你站在镜子前,看到的就是你自己,那说明你已经拥有了一个幸福人生。”

不知道,如今56岁的罗琳站在镜子前,是否幸福到能够只看到自己,但唯一确定的是,镜中的景象和她30岁那年看到的,已经截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