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11月7日,在巴中市川陕苏区,举办了一场活动,活动中一块石碑被人们立了起来,石碑上的名字,是陈焕英。

在川陕苏区,陈焕英留下了无数的传奇事迹,走过万里长征,在炮火下救过无数的伤员,她的事迹被传播开时,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她曾经的革命经历,还有她75年的寻亲路。

2008年的8月18日,90岁高龄的陈焕英,因病入院,经过检查后老人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对于生死陈焕英早已看淡,但她还有一个心愿没有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就是寻找自己的亲人,她告诉女儿:我想要回家,想找我的母亲,我的家在四川,我的父亲叫陈均四,我的小名叫辣娃子。

女儿听到她的话后泪流满面,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她求助了媒体,希望媒体能帮助他们找到亲人。

寻亲这条路陈焕英已经走了75年,幸好这一年临终前她找到了侄儿等亲人。

完成了心愿后,陈焕英永远闭上了双眼,然而老人刚刚去世,曾为老人寻亲的李天富,却发现这亲寻错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跟着文章走入陈焕英老人的一生。

陈焕英,1918年出生在四川巴中市,那个动乱的年代,百姓们的生活都十分艰难,陈家更是家徒四壁,尽管穷但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

可她八岁那年,父母双双去世,只留下奶奶带着她和弟弟生活,小小年纪的陈焕英,常常做一些农活,来减轻奶奶的负担。

可奶奶实在无法养活姐弟二人,她看着营养不良的陈焕英,心中酸涩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让陈焕英活下去,也为了让陈焕英的弟弟活下去,奶奶狠心将她送出去做了童养媳,

童养媳的生活,可想而知。如果碰到一户好心人家,还能吃饱穿暖过上安稳的生活,可如果碰上不好的人家,不仅要干活还要挨打挨骂,陈焕英运气并不好,碰到的是后者。

她常常被逼着干许多农活,而且那户人家给她的食物也很少,狠狠压榨着陈焕英的劳动力。

这样的生活直到1932年的12月才有了改变,当时红军来到川陕,创建了根据地,与红军接触久了,陈焕英也懂得这是人民的军队,而且想要过上好日子,那就要革命,要支持红军。

于是她毫不犹豫加入了红军的队伍,从此成为了妇女独立团的一员,之后更是凭借自己的能力,一步步成为了排长。

当时妇女独立团不仅要上前线,还要抢救伤员,陈焕英虽然不识字,但她却有着独特记药的方法,并且常常请教老同志,如何更好更快的包扎伤员。

那个时期红军物资匮乏,药物远远不够用,为了给伤员止血,陈焕英想尽了办法,她用厚厚的纸替代纱布,为伤员止血,用盐水替代消毒液,给伤员消毒。

她不停找一些药物替品,去救治一些伤员,被她救下的伤员数不胜数。

1935年,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陈焕英也跟着部队踏上了长征的道路,期间在一场战斗时,陈焕英的腿部和眼部都负了伤。

从那之后更是落下了后遗症,她成为了残疾,左眼也失去了光明,但她没有因此这件事颓废,反而坚定走在革命的道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拖着残疾的腿,跟着部队踏过了草地,翻过了20多座雪山,当初第三次去夹金山的时候,部队的领导想要让伤员们,都留下休息,然而陈焕英不肯。

愣是拖着身体跟着部队到达延安。

到了延安之后,陈焕英遇到了自己的爱人,不久后成为了夫妻,1938年她跟着丈夫回到了河南老家。

随后生下女儿扶元英,当年河南因为战乱民不聊生,他们的生活十分艰难,丈夫更是因无钱看病撒手人寰。

她和女儿的生活更加的艰难,为了让女儿活下去,陈焕英吃了太多太多的苦,后来她在别人的介绍下,嫁给了新集镇的一位农民张均中,婚后生下了张治青、张治秀两个女儿,和小儿子张治强。

可惜的是小儿子后来发生了意外去世了。

解放后,陈焕英的生活也彻底稳定了下来,此时她想要寻找亲人,接连给巴中送去了好几封信,都没有回音。

之后的时光中,她一直想要寻亲,可家中并不富裕,每月的进项勉强够他们度日,根本无法拿出多余的钱寻亲。

这也成为了陈焕英心中的痛,后来张治青有了能力后,便想要满足母亲的心愿。

她先是在2008年8月21日,给巴中市的宣传部新闻干事李天富,寄过去了一封信,信中讲述了陈焕英的经历和她的籍贯,希望李天富帮忙寻找。

信中张治青还说陈焕英有一个表哥,希望李天富能帮忙找到,之后李天富便给张治青打了一个电话,对这件事有了一个更加详细的了解。

而后李天富找了一位公安局的朋友,进行了查找,然而陈焕英所说的表哥陈焕福,根本没有查找到任何信息。

而她说的也没有任何信息,李天富数日奔波都没能找到,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陈焕英病重时日无多。

8月26日,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张治青心如刀割,老人牵挂了75年,真的只能带着遗憾离开吗?

此时李天富也更加着急,他想来想去,突然想到陈焕英曾说过,家在巴州和平昌的交界处,于是立刻联系到平昌政府,得知交界处的驷马镇曾走出过许多红军。

于是他又联系到驷马镇,得知一个柳林溪镇上有个铜庙的存在,然后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镇上的工作人员李学国。

李学国又经过仔细核查,终于查到了当年参加红军回来的只有6个人,都已经过世,只剩下一个后代陈世禄。

陈世禄的父亲生前,曾告诉他,他有一个名叫辣娃子的姑姑,13岁那年参军后再也没有回来,但有些细节是对不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随行的记者还是拍下了陈世禄和当地的照片,放到了陈焕英的眼前,陈焕英看一眼后就十分高兴,找到了。

不久后陈世禄来到了河南,在医院见到了陈焕英,两个人聊了一会,陈焕英终于满足了75年的心愿,9月8日,她闭上了双眼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件事也终于圆满的结束。

可后来李天富却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一个叫程浩洲的小伙子打来的,程浩洲告诉他陈焕英的家乡,应该是在铜佛村,而不是驷马镇。

短短的几句话,让李天富心中十分愧疚,他仔细看过地图后,才发现确实是自己找错了,而后他又去了铜福村,走访了一圈,才知为何自己寻错了。

原来陈焕英搞错了姓氏,她姓程,她表哥不是陈焕富,而是程焕富,也确实有一个侄子,叫作程文相。

但故人已去,说再多也没有意义,后来张治青带着母亲的遗物,回到了村中,将母亲的遗物埋在了祖庙中,也算归了根。

看完这个事迹笔者心中感慨万分,陈焕英75年的寻亲路是如此的漫长,也印证了当年革命时期,我们的先烈是如何的辛苦,他们有的埋骨他乡一生没有亲人祭奠,有的历经几十年才落叶归根。

也有的和丈夫孩子失散,这一切都是为了革命。

幸好最后陈焕英还是落叶归根,找到了亲人,回到了土生土长的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