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某一年的冬天,大诗人陆游望着窗外皑皑的白雪,提笔给他的老朋友朱熹写了是一首诗,诗名是《谢朱元晦赠纸被》,头两句非常有名,“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棉。这意思是说:”我的朱熹老朋友,你寄给我纸被太好了,披着它过冬比这个狐狸皮还白,比丝绵还要柔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少人读到这里都是大惑不解。这陆游不是矫情吗?大冬天的你不披棉被,你弄个纸被干什么呀?事实上陆游算想披棉被那时候也没有,因为唐宋年间的棉花,那还属于是外来奢侈品,这王公贵族家的花园里种的棉花只供观赏。唐代时的棉衣白叠子价值不菲,王孙公子才穿得起。到了南宋年间的贵族墓葬曾出土过棉线毯子,那也只是贵族殉葬的时候才能用上。所以说你让陆游这样的家庭冬天盖棉被,那几乎就是想让他倾家荡产。

那么问题来了,那个年代没有棉被,冬天老百姓御寒取暖怎么办?有人说可以生火,烤火确实是途径。问题是那时候的木炭价格昂贵,宋代的时候每十五斤是二百钱。煤炭呢,明代的时候每一百斤要卖1300的银子。那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冬天生个火取个暖,那就跟烧钱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古代人盖被子穿衣服没有棉花怎么办?,有钱人家都是往里填丝绵,没钱的穷人往里填如花、柳絮之类,保暖效果很差。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古代史就是老百姓的挨冻史。

到了明初这个情况得以改变。明太祖朱元璋下过一个很奇怪的圣旨,就是全国的自耕农,你只要有地就,必须要辟出一块种棉,你不会种不要紧,官府专门派人来检查,手把手教着你的,不种会被罚款甚至坐牢,种棉种的好,还有奖励。在这个政策的激励下,不到二三十年的时间,棉花种植就普及到中国大江南北,产量也是激增。明代大臣邱浚的话说就是“无论贫富皆赖之”。棉衣棉被这才从过去的奢侈品变成了老百姓的日用品。不仅官员家庭而且普通老百姓家庭也都能置办得起。

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的普及,对于中国古代的经济意义更大。中国从当时世界上较大的棉花进口国变成世界上首屈一指棉花出口国,明末时,仅向菲律宾一地每年就要出口上万匹棉布。到了清朝年间,仅像俄罗斯一国每年卖棉布的利润就有一百多万卢布。

此外,对于中国古代军事来说这个意义更重大。棉花成了造盔甲的重要材料。棉花做的棉甲迅速淘汰了以前的锁子等盔甲,成为军队的主要的装备。而且它的作用也很大,比如在清朝抗击沙俄的入侵,清军因为有了棉甲,所以在严寒的天气里,在极北的地区,也可以御寒战斗,最终保卫了国土。可以说,这一捧棉就是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创造,勤劳勇敢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