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正从自身实际出发,从方方面面打磨着一座独具特色的“公园城市”
城市公园萌芽
不同的城市正在尝试着给出不同的答案。上海正在全力推进公园城市和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将用15年时间新增1500多座公园;深圳则以建设世界著名花城为目标,积极推进全域公园规划建设,努力构建一个覆盖全市立体空间的绿色生态网络……粗略计算,近年来至少有北京、广州、深圳、杭州等15座城市先后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的规划或设想。
当下,青岛也正从自身实际出发,从方方面面打磨着一座独具特色的“公园城市”。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借鉴成都等先进城市经验,汇集各方力量,青岛今年正式启动公园城市规划编制。无论是顶格推进的山头公园整治,还是多点开花的老旧小区改造,抑或是不断创新的城市微更新,其最终目的都是让城市在生态绿色的基础上,更具人性化、多元化和个性化,让城市宛如在公园中葳蕤生长。
着眼城市发展的“时代课题”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成都天府新区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的理念,特别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这种“顺应自然、人民至上”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成为城市发展的全新范式。“过去我们讲公园城市是在城市里面造个公园,其实公园城市的概念是把城市放在公园里面。”在上海刚刚举办的以“公园之城:人文与生态的相遇”为主题的2021年世界城市日新城建设主题论坛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王凯开门见山强调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建设公园城市即以绿色空间承载城市功能,公园里包含产业、科技、文化、居住等多重功能,并且要做到产城融合。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宿天彬也持相同观点,在他看来,公园城市不是简单的绿化和更新,也不仅仅是打造一个满眼绿化、让人觉得舒服的城市,而是将城市形态和功能有机融入自然生态之中,使绿色自然资源、产业发展以及人文历史相互交融,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园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以说它是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的城市文明形态。
在“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模式下,人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一座城市的真正成长不在于建了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人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城市有了内在的凝聚力是根本,进而外化为GDP的增长、创新生产和企业聚集等,这一切,如果没有人才的集聚将无从谈起,而人才的集聚偏好于拥有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城市。在城市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高品质的人居环境成为留住人才的重要砝码,而这也恰恰是公园城市为何更加强调关注“人”的缘由。
公园城市的青岛探索
青岛该如何描摹出公园城市的样子?这无疑如一张“考卷”,考验着也激励着这座城市不断的自我鞭策与自我创新。
山在窗外,海在脚下,城在岸边。地处北纬36度,“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旖旎风景,让青岛具备了丰厚的构建公园城市的自然资源禀赋。众所周知,青岛是一座伴随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出现而诞生的城市,在建设之初就规划了系统的、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和公共设施园林以及宅邸园林等,不同属性的园林绿地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为城市未来的绿色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事实上,我市城市生态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1999年9月9日,青岛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在当时,这是一座城市的生态名片,也是城市生态建设的最高荣誉。随后,青岛更注重将绿色生态打造作为城市发展的独特竞争力,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青岛城区的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和带状公园共计271个。尤其是位于老城区的太平山、信号山等公园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使园林建设融园林绿化、人文景观于一体,形成了独具青岛特色的山海园林风景。
“如今的‘公园城市’是‘国家园林城市’的进阶版,在后者注重生态文明基础上,前者也更强调通过规划将公共设施与绿地空间更好耦合,并且更加注重‘人’的感受。”宿天彬认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已于今年10月份正式发布了《公园城市评价标准》,而其他公园城市的相关配套规范、标准还很不完善,因此各地在参照执行《公园城市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还应“因地制宜”、“因城施策”。
作为一座典型的海滨丘陵城市,青岛可借助地形地貌特点将小型绿地作“点”,绿道作“线”,山头公园和滨水公共开放空间作“面”,通过“点线面”三个层次进行城市公园布局。在此过程中,还要结合街区道路、老旧小区等绿地空间进行全面提升塑造,并且融入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绿色低碳等先进理念。
END
小编 | Chanel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