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院士,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什么样的形象呢?是精神矍铄的老科学家?还是年轻儒雅的中年学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你听说过这么一位科学家,16岁进入南京理工大学,30岁当上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38岁成为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他就是卢柯。

本期子牙童趣人物纪就带着大家一起了解,在材料科学领域的职业科学家——卢柯。

01

1956年,卢柯出生在甘肃华池。现年56岁的他从小就天资聪颖,对事物总是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常拉着父母问东问西。

生活中的很多家长碰到这样“精力旺盛”的孩子多多少少会有些“头疼”。但卢柯的父母很有耐心,在卢柯发问的时候,他们会引导卢柯通过阅读和思考自己寻找答案。

久而久之,卢柯不仅保持了超高的求知欲,还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初中时,卢柯爱上了物理和化学两门课,但六七十年代的甘肃,教育水平并不发达,教育资源也相对落后。

卢柯并没有接触到很好的学科教育,化学和物理两门成绩也相对一般。不过总成绩优异的他还是在16岁时考入南京理工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考虑到卢柯的兴趣和发展前景为他选择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专业。但当时的卢柯并不明白“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是什么,所以对此兴趣缺缺。

不同于许多孩子上了大学就开始放纵自己,面对陌生的专业,卢柯虽然没什么兴趣,但也选择了刻苦学习。

图书馆和实验室是卢柯大学时的“根据地”,渐渐地,他在不断掌握专业知识、探索科学奥秘中发现了材料学的魅力。

后来,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卢柯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确定了自己想要钻研材料学的心意。有了想要去做的事,卢柯对学习更上心了。

毕业时的卢柯没有选择分配工作,而是选择了考研。他的英文并不好,为此,他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备考。

备考的日子是痛苦而又枯燥的,不过卢柯既没有一味地死读书,也没有自欺欺人式地放任自我。

当时流行《射雕英雄传》虽说卢柯也迷上了这部剧,但他还是恪守自己的时间表,每天学习工作到晚上十点,中间“追剧”休闲娱乐,哪个都没落下。

不仅如此,面对自己的短板——英语,他把英文原版的专业书《位错引论》翻译成中文,这样一来不仅熟悉了专业知识,英语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02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的1985年,卢柯顺利以综合成绩第一进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师从金属材料学专家、中科院院士王景唐教授。

读研期间,卢柯依旧保持着备考时养成的良好习惯。不上课时,也会选择自学。由于的底子不够扎实,进入更高层次研究的卢柯渐渐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受限。

物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此,他找来物理学专业书籍自学,由于太过用功,甚至把书都翻烂了。就这样,三年的时间里,卢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刻苦钻研,在科研上逐渐摸出了“门道”。

1988年,即将硕士毕业的卢柯有了一个去日本读博士的机会。在那个年代,能出国留学是人人羡慕的事,毕竟出国了就有机会留在国外,哪怕是等事业有成了再回国执教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是出国追寻更好的生活,还是留下继续寻找自己真正想做的研究?面对人生岔路口,卢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选择继续留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读博。

幸运的是,卢柯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纳米材料。并与此结缘,开启了自己漫长又光辉的科研生涯。

立志做一名优秀科学家的卢柯在读博期间,对自己研究的领域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和热爱,不仅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还发表了十多篇高水平论文,并于1990年毕业留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助力研究员。仅半年后,卢柯凭借出色的能力成为副研究员。

1991年,卢柯被公派至德国马普学会金属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在德国的日子里,卢柯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前沿知识。

他始终觉得“缺什么就要抓紧时间补什么”。在意识到自己的热力学知识不够时,他二话不说就找书从头学起。学完了就尝试运用到实践中。

他还用热力学方法对自己的研究做了一个系统计算,并以此为切入点发表了论文。后来,卢柯通过研究发现了英国科学家研究的Ni-P非晶合金晶化产物间的位向关系方面的错误,他撰文加以修正并提出非晶态金属的新的晶化机制。

文章一经发出,就被专家们称为该领域十年来最有价值的文章。因为科研成绩斐然,卢柯后来被破格提升为。

教授

03

两年后担任博士生导师,而这一年,卢柯才刚过30岁。1999年,卢柯成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唯一一位中国籍委员。

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卢柯年仅38岁,成为史上最年轻的院士。

后来他又先后被德国、美国等国家科学院增选为外籍院士。可以说,这位完全由我国培养的科学家真正带领着中国材料学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别看现在的卢柯在纳米材料领域是科研“大牛”,刚开始研究时,他也经历过很多挫折和失败。

1997年,卢柯开始从事表面辣米化研究。1998年在参加一场学术研讨会时,卢柯兴奋地和偶遇的国际学者谈论起自己的研究进展,却被对方一盆冷水泼下来。

原来,卢柯的研究早在国际上被其他人研究发表过了,相较而言,卢柯所谓的进展并没有什么新意可言。

这让卢柯备受打击。是继续循着这个方向钻研,还是就此停手换个角度研究?卢柯决定,先跳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

他找到了那位学者所说的文章及相关资料,仔细学习分析,找到自己的差距、看看对方的研究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进而“为我所用”。

当跳出来在更大的视野下看自己的实验时,卢柯仿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取树上的果实。

随后,他和学生重新投入到实验中,从1997年到2003年,全世界只有卢柯小组在从事“结构材料表面辣米化”技术研究。

孤军奋战的他们在2005年做出了第一代样品,但样品出来的效果并不理想。卢柯陷入两难境地。是放弃以往的思路方法,重新找路径,还是继续改进?

思来想去,卢柯意识到,必须放弃。但要在大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放弃。

04

就这样,卢柯扔掉了第一代样品,抛开了之前的原理,换个思路又带着学生做了五年。不过现实往往比想象的更残酷,卢柯的团队又一次失败了。

五年的努力竹篮打水,虽然让人丧气,但卢柯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自己的思路也是对的。在他看来,科研必然有失败的风险,在这条路上必须学会战胜自己才能抵达终点。

卢柯选择继续往前走。对他而言,做科研上寻宝,如果只去捡贝壳,那这辈子就是这个高度。但他选择找准地方挖下去,终于,他挖到了材料学领域那颗耀眼的珍珠。

就是海滩

卢柯的团队研发出一种梯度结构样品并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引起业界极高的关注,获得了极大的赞誉。

辣米

团队的“表面辣米化”研究,也从一开始的不被看好,到后来的引领潮流。2015年在美国材料学会甚至还专门开会研讨 “梯度辣米结构材料”。

2020年,在未来科学大奖颁奖仪式上,卢柯被授予“物质科学奖”,获得100万美元奖金。

尽管早就名满天下,卢柯始终坚持在科研和教学的一线。把科研当作终生追求的卢柯最无法容忍的就是不严谨。

有时候学生拿来的数据模糊或者不够精确,平日里温和的卢柯都会一反常态地加以斥责,要求重写。

他常对自己的学生们说,科研最怕不精准,粗糙结果的发表不仅会让自己走弯路,还有可能误导其他人。

不仅如此,深知自己的科研成果可以带来巨大商业价值的卢柯,担心太过功利的心思会影响团队科研氛围,始终没有把手伸向科研之外的领域。

在卢柯心中,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就要心无旁骛地一心做研究。在他的培养下,先后有70多名博士研究生,20多名硕士研究生走向材料学领域的研究岗位。

谈及退休后的生活,卢柯表示,自己还是会选择回到年轻人中去做科研,一直到自己再也做不动为止。

卢柯用自己的经历展现了一位职业科学家的风骨。从天才少年读大学到成为最年轻的院士,再到后来研究成果获得世界认可。

卢柯的一生仿佛开了挂,但不可否认的是,所有的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卢柯一路走来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了过于常人的努力,对于这种优秀的职业科学家,我们更多地是敬佩与尊重。

你怎样看待卢柯的科研生涯?你想对现在仍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人说些什么呢?欢迎关注并点赞转发,让我们一起在评论区讨论一下吧。

--END--

子牙童趣人物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