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李洋

如火如荼的工业园区低碳化,迎来了首个基于科学碳盘查结果推演的工业园区碳中和规划及路线图。

11月5日,在第十三届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2021长三角开发区碳中和实践论坛上,无锡星洲工业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二观与远景智能零碳业务发展总经理邢戈共同发布了《无锡星洲工业园“碳达峰、碳中和”规划报告》,明确了星洲工业园“2026年实现碳达峰,2046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工业领域作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领域,随着“企业入园”的发展趋势,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贡献了超1/3的经济,但也占据了2/3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

今年初,科技部印发的《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在国家高新区率先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工业废水近零排放、碳达峰等目标,部分高新区率先实现碳中和。

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出,组织园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积极利用余热余压资源,推行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储能一体化系统应用,推动能源梯级利用。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在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开展碳排放评价试点的通知》。明确试点工作应以产业园区导则和相关环评技术要求为基础,以探索产业园区层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技术方法和工作路径为主要目标。在碳排放现状核算中充分利用现有碳排放底数和统计资料。

工业园区的政策接连发布,也意味着对工业园区低碳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工业园区设定减碳规划的难点在哪?工业园区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有哪些?园区企业如何从中受益?

实现双碳路径规划的难点是低成本

随着工业园区用能不断增长,又受到节能减排的制约,成为当前工业园区发展的掣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远景智能零碳业务发展总经理邢戈在接受「能见」等媒体采访时,将造成掣肘的原因分为两类,一类是钢铁、机械、电解铝等高能耗的行业在做能耗双控前就存在先天的高排放问题,另一类是高质量发展与能耗双控互相制约的问题

对于高能耗产业的发展,最简单的办法应该是将产业搬到能源所在地。远景今年10月对外发布的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鄂尔多斯“远景零碳产业园”就是零碳实践的落地样板。

事实上,鄂尔多斯及内蒙古不仅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而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内蒙古电解铝产量位居中国第三,也是钢铁、煤化工重要生产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邢戈介绍:“在鄂尔多斯建设的远景零碳产业园,可以大量使用当地的可再生能源。而后将一些高能耗企业的生产线搬进零碳产业园内,就可以大幅度降低用能成本。”

对于需要通过扩产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传统园区,像无锡高新区、苏州高新区等,能源需求受到了能耗总量、能耗强度等指标的约束,只能是利用零碳或是低碳的手段,做解决方案。具体来说,就是在不影响生产发展的前提下,增加场内的新能源供应,来优化整个区域内的能源结构

邢戈进一步解释:“就像远景携手无锡星洲工业园,就是通过场内的光伏、储能等设施的建设及区域集中的能源站等方式来优化区域内的能源结构,使得每用一度电的排放成本更低。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专项节能技术、场外绿证、碳市场交易等来减少和抵消碳排放。”

也就是说,传统工业园区需要通过再开发,来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工业园区的碳排放路径不明晰,对于减碳目标设定的标准也很模糊,还处在“30·60”框架中的探索阶段。

那么,在设定减碳目标的过程中又有哪些难点?

“当前每家园区的建设发展进程并不相同,因此具体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会相差较多。而科学性的摸清自身家底的过程对于新老园区而言均是挑战。”邢戈解释。

无论是新园区还是老园区,制定目标的过程其实就是摸清家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必须要确定一个排放的基础值,才可以根据以后经济发展的因素,去设定节能减排的预测,从而设定最终的目标。

但是,“设定目标之后,如何低成本地实现路径的规划是最难的一点。”邢戈总结,仅仅是靠花钱买一些减排量或是绿电证书,对于园区和企业来说都不是最优选择。因此,如何在不花钱、少花钱甚至还能赚钱的情况下,通过节能减排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才是关键。

综合能源管理促进双碳目标闭环

根据《规划》,基于星洲工业园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63.2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盘查结果,远景科技集团旗下的远景智能与无锡星洲工业园明确了星洲工业园“2026年实现碳达峰,2046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同时,这也是全国首个基于科学碳盘查结果推演的工业园区碳中和规划及路线图。

无锡星洲工业园为什么可以?

据了解,无锡星洲工业园是无锡市最早设立的国际化高科技产业园区,具有高科技企业集聚度高、产业基础良好、集约化程度高、碳排放强度较低的特点。园区内集聚了100多家高科技制造业企业,以半导体电子零部件和精密机械及装备两大产业为支柱,已成为无锡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2020年园区企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自营出口总额分别为628亿元和72亿美元。

此外,作为全国首批分布式光伏示范园区,无锡星洲工业园在2013年开始建设光伏电站。目前,园区光伏装机总容量已超18兆瓦,全年发电量超1800万度。2017年,园区引入第三方投资建设储能电站,电站以铅炭电池组作为储能载体,系统功率20兆瓦,额定储能容量160兆瓦时,接入4个10kV开闭所,共计6个并网点,进一步提高园区电网对新能源的吸收、消纳能力,实现传统能源与清洁能源互联互通。为提升综合能效,园区已建设一座集中供能能源站,设计供能建筑面积约为8.6万平方米,实现为周边内企业有效供能。

如今,无锡星洲工业园已初步建成了以电力系统为核心,以物联网、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基础的、智慧能源系统新结构,建设以电、冷、热、可再生等多种能源交互、人-机-物三元融合、供需匹配与协同优化的智慧应用验证系统。

邢戈介绍:“我们放眼全国的工业园区,像星洲工业园产值密度这么高,能耗密度这么低,同时也做了这么多综合能源管理业务的园区是屈指可数的,所以它本身就是一个绿色且高质量发展的样本。”

在此前坚实的基础上,远景智能与园区开展零碳技术战略合作,搭建方舟能碳双控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园区内能耗、碳耗全流程实时统计、精准跟踪和及时预警,一键采购绿电、绿证,连接碳市场,并结合能源管理降耗减碳,实现碳中和闭环。

“但说到底,方舟能碳双控数字化管理平台也只是一个全生命周期去管理碳排放、碳风险的数字化工具,未来真正要实现碳中和、碳达峰,还需要五个路径。”邢戈总结说:“第一个路径是产业结构调整,二是能效提升,三是能源结构优化,四是利用碳捕捉和碳封存的技术,五是鼓励绿电交易。”

未来,这些路径将在方舟能碳管理系统数字化实时的管理下,降低园区的碳排放。

可复制的方法学助力零碳转型

远景助力零碳转型的版图正在不断扩大。

从在鄂尔多斯建立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并发布全球首个国际零碳产业园标准,到在江阴打造中国首个省级经开区能碳双控管理平台,再到助力无锡高新区零碳转型,在星洲工业园区落地全国首个工业园区双碳规划和路线图,无不彰显远景致力于成为全球企业、政府与机构“零碳技术伙伴”的决心。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引擎,也是我国第一大终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领域。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要求下,工业领域脱碳不仅成为必然要求,也将成为一座城市提高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科学的减排目标规划路线图,将助推园区、企业高效实现零碳转型发展,掌握经济发展的先发优势。

基于无锡星洲工业园的合作模式,远景总结出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方法论。

邢戈说:“首先应用智能物联网的手段,通过方舟能碳双控管理平台,帮助客户摸清碳排放的家底,随后可以科学地设定未来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其次基于减排的方法学,为园区设定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路径图,主要包含五大类型的减排措施,产业结构调整、能效提升、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场内能源结构优化、场外绿色权益获取等一系列措施,让路线图更加科学和可落地。最后就是对整体的测算过程、阶段性的碳中和做相关的认证,确保整个流程可追溯。”

邢戈表示,远景未来也会继续在全国拓展和开发零碳产业园,结合地方政府新能源资源禀赋和高能耗企业的零碳、降碳的需求,做好零碳产业园。将星洲和鄂尔多斯这样园区的实践经验复制推广,同时积极参与国家的零碳产业园标准的制定,帮助更多的园区实现“双碳”目标

END

未来四十年,碳中和将让中国经济社会将迎来系统性变革,社会财富也将随之发生大规模转移。我们将见证一个伟大的时代,见证一个变革的时代。在“顺势者昌,逆势者亡”的历史规律下,创业英雄将层出不穷;紧抓机遇、纵横捭阖的企业也将借势而进,成为产业翘楚;前瞻布局、运筹帷幄的国家也将乘势而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一系统性变革?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陈清泉,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做序并推荐的《碳中和革命:未来40年中国经济社会大变局》著作,以通俗易通的语言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碳中和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