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茶道生香。茶与禅,是佛学在中国大地上孕育的最玄妙和谐的变体。于茶香中参禅意,禅自心生;渗禅意入茶香,香自天来。喝茶万般好,可若是没了紫砂壶,便总是欠缺几分。紫砂壶自明以来,就颇受茶道、禅宗爱好者追捧。到今天,随着紫砂壶造壶技艺的发展,造型艺术的丰富,呈现出姿态万千、品类繁多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若要追溯紫砂壶和禅宗的渊源,还得倒回明清时期,品品那一把三足明清执壶,于壶中见天地,观世界,品人生,悟古人那悠远的禅意。

一、三足紫砂,坚稳如磐

三足壶又叫水平壶,是明清紫砂壶众多品类中最常见的一种,以实用性、稳定性见长。为什么偏偏是三足,不是两足、四足呢?原来,古代制壶者正是利用三角形稳定性这样一个物理法则,给紫砂壶配上三足,这样一来,既赋予了良好的隔热功能,又保证了使用上的稳定性。

“紫砂壶”,一般用朱泥制成,颜色朱红,很吉利,有许多种器形,属于“光货”类。

具体而言,壶有大小规格之分,一般是以“几杯茶”为衡量标准,有半杯到十二杯不等。但禅道不喜多(显粗俗),亦不喜少(胸中不能容物),一般紫砂壶的容量以六杯、八杯为多。

到明朝时,随着道学和禅宗的发展,社会上品茶喝茶的人明显多了起来,从客观上推动了三足执壶工艺的发展。其“水平性”,不仅表现在紫砂壶放在桌子上要稳固如磐石,屹立不倒,更在于泡茶时,壶中的茶叶和水始终保持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在制壶的时候对壶的大小、重量的把握尤为考究,其中最重要的是壶嘴和壶把要协调,必须处在同一个高度上,且用的泥量也要相当。

当时广东一带盛行“功夫茶”这种喝法,顾名思义,是把泡茶当作一门工夫去学,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因为人们发现直接在壶里冲泡茶叶并不能将茶叶的香味最大化的释放出来,于是人们便把整个紫砂壶放在茶碗里泡,内外的热度一起作用,把茶香催发出来。紫砂壶泡在茶碗里时必须保持平稳,不然里面的茶便会倾倒出来,对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便是极大的考验。

三足紫砂壶作为紫砂壶当中的一个类型,不仅兼采其他壶型的特点,同时又有自己的独特效能。明清三足制壶造型简洁,线条柔和流畅,工艺精湛细致,用料朴素大气,和禅宗的内涵不谋而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足紫砂壶端庄淑雅、清丽可观,最主要是带给人一种“素”的感觉,这种“素”体现在造型上便是素面朝天,让其自然呈现,不添加任何不必要的装饰。壶身圆润光洁,腹部鼓出,上下对称,肩颈一体,开口圆而齐整,其上壶盖严丝合缝,通转自如,盖面微鼓,有如玉璧之质,与壶底圈足彼此呼应,在空间上形成完美的拉伸感和稳健感,总体上十分大气得体、简洁端庄。端庄大气的整体造型,于无言诠释了禅宗的明心静性的朴素大道。

二、紫砂壶乃禅茶首选

《长物志》说紫砂壶"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紫砂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用紫砂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得茶之真香真味。

紫砂壶有良好的透气性能,普通茶壶泡茶过久则变味,紫砂壶则不然。即使在夏天过夜后,第二天饮用味道仍如昨日。如果长时间不用,也不会有尘土气。用时简单注满沸水,继而倒出,再注入冷水复洗,泡茶时茶味芬芳,和最开始用时无甚差别。

紫砂壶在泡茶时能吸收茶的香味,就算长时间不清洗内壁,泡茶时也不会有异味。如果紫砂壶太久未用,内壁生了茶锈,也不必着慌,注入沸水,茶锈亦变为氤氲香气,秘诀就在于紫砂壶内壁特有的气孔筛,能保持壶内空气的通透。

紫砂壶既耐冷,也不怕热。普通茶壶在冬天泡上一壶茶,可能因为沸水突然倒入壶中,使壶身炸裂,但紫砂壶则不会有这种困扰。特殊的制壶材料使壶本身成为一个缓冲,冷天倒热水不易破裂,煮热水时直接用手触碰也不会烫伤。

根据科学分析,紫砂壶确实有保茶汤原味的功能,它能吸收茶汁,而且具有耐冷耐热的特性。总括来说,紫砂有四大特点:

第一、紫砂壶是用从砂里千锤百炼的陶制成,不凌厉以致夺了茶的香气,亦不会过分热情将茶催成熟汤,色香味皆备。

第二、方便清洗,长时间不用,直接用热水泡个两三趟,再加一次冷水过滤,泡茶即出茶香。

第三、适应性强,冷热都耐。天冷时倒热水不会胀裂,加热时触碰不会烫手。

第四、紫砂壶所用的陶质材料耐热耐烧,即使放在文火上加热,也不会破裂。苏东坡当年用紫砂壶煮茶,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描写,可见紫砂壶的良好性能。

一把性能良好的紫砂壶,是悟佛参禅,品味茶道的不二之选。其实用大方,朴素自然的性能外观,也印证了禅宗的精神,深受古今参禅者青睐。

三、紫砂壶暗合禅宗意蕴

1、禅与茶,渊源深厚

禅和茶,是有着很深的渊源的,不可能分开来解释,在佛教寺院里的出家法师们都有个习惯那就是喝茶了。禅茶是两种文化的结晶,紫砂壶则是联系二者的最佳介质。一把紫砂壶,见证了禅宗的人生关怀,满足了品茶的日常功用,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禅茶文化。

茶与佛教有缘的起始,大概与佛教提倡坐禅有关。世称茶有三德,其中之一就是趁夜不眠以参禅。此时配以饮茶,不仅能缓解疲劳,更能通过茶来悟道。

旧时杭州龙井茶室有这样一幅墨迹;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日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吃茶去”三字,至今仍作为日本一些著名茶室的招牌。感茶佛之千年缘,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词:“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若无紫砂壶,禅茶皆无味

茶和禅渊源之深,若是没紫砂壶做个托衬,便好比遇上一个没有内容的美人,美亦美,却毫无神韵,茶汤香浅味薄,令人索然无味。

紫砂壶艺属于大千世界,在漫长的百年岁月里,这门经久不衰的手工艺始终焕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它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并逐渐地以其内在精神意义为中心而形成一种共鸣、一种能量、一种态度。对于壶艺创作者而言,由于每个人选择艺术的准则和眼光都不尽相同。

因此,如何使一把紫砂壶产生奇妙的独特的只属于自己的气质,始终是一门充满学问的课程,在此过程中,应不断地学习、尝试与改进,将大千世界融入壶艺,并最终实现能与紫砂壶形成天然的感应,简单地讲,这种感应就是能够很好地把握壶的外观造型和内在蕴意之间的关系,使之兼具实用、艺术和文化性能。

只有紫砂壶,才能成就茶的旷远风流,宛如佳人,眉眼红袖间都是知音。紫砂壶,就是茶的禅,是禅的语,是语的化境。砂壶的语言,茶会听到。泡一壶茶,静赏独品时,你赏壶的感觉不一样;没有喧嚣参杂,品茶也会有本质的醇香。那时的你宁神观壶,那怕熟而熟玩手执千遍的壶,毫不厌倦,看肌肤的光润,透肌里的内涵,数着每颗不同的砂粒,接吻久蓄的陈香,感受着本质的纯正。

3、借壶通禅,以禅制壶

紫砂壶著名的壶身雕刻之一便是莲花,世称“禅莲”,因为莲花正是禅宗的象征物。将莲花雕刻或绘画在壶上,可见禅宗和紫砂壶的形神一体。

紫砂壶“婵莲”造型简洁而不单调,以自然界中的莲花为原型,取精髓而化抽象,艺术风格尤为明显,整壶气质清丽淑雅,莲韵芬芳洋溢其中,流露出一种少女般婵娟的情愫,同时,又以莲的形象升华内在意境,阐述着深邃而只可意会的无限禅意,使之能够产生更多共鸣的元素。

品茶间,不经意地胡乱翻翻,雅俗深浅,都称我的心。不去管,燕子何时返家。不去问,现时的晴空会不会降下急骤的雨来。不去想,日落烟霞后街灯亮了几许。不去管不去问不去想,心里格外舒坦。只不过一盏茶,只不过一盏光阴,夜魅魅的芬芳,熏染了我的眼,歇了,静静地歇,越过三尺书桌外的,管它是如何得热气蒸腾、繁芜聒噪,何须在我的世界里。

四、总结

一把紫砂壶,烹一壶好茶,悟道参禅,感知人生。一壶相伴,足矣。

参考文献:

《茶道》

《古今禅宗考》

《长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