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你是一位高度理性的人吗?

你认为你对所有语言的理解真的是从逻辑角度出发而得出结论吗?

其实不是的,或者说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带有理解偏见和认知偏见的,只是你没有觉察到而已。

如果你不信,不妨看看这篇文章,你绝对再也不会认为自己是一个“聪明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语言框架是基于信息传达的“非理智行为”

在语言结构中,对某个句子含义的理解永远会根据句子结构在你的脑中产生联想,进而发生不同的结论。

比如小红经过一次面试,没有成功。

张三,李四,王五对于这次面试有三种阐述。

张三:小红面试失败了——你会认为是小红的能力问题。

李四:小红没有被应聘到这家公司——你依然会认为是小红的能力问题。

王五:小红与这家公司没有谈妥,失败了——你可能会认为招聘公司和小红的能力是不匹配的问题,责任五五开,而不完全是小红单方面的原因。

这句话是语言框架扭曲了我们对真相的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高度理智的人,对于观点的理解,绝对不会执着于语言结构所产生的偏见而分析,而是根据事实整体的全面性来做分析。但是,不幸的是,我们大部分人绝对都是关注于字眼的理解而下结论。

比如,张三出轨了,那么, 我们下意识的反应都会关注于张三的道德问题。

而从绝对理性的角度来说,出轨的一方,并不是要负全部的道德问题。有一句话,我觉得很理性,老公或者老婆出轨,伴侣要负一半的责任。当然,在比例上,并非绝对五分责。但是,次要责任绝对是不能脱逃的。

所以,我们在针对某一事实而言,也并非真正的事实,那只是我们基于耳朵所接受的信息进行连接推理,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联想机制,不自觉地进行真相还原。

其实,在我们的工作中和生活中,当事人很容易利用大脑的这一机制进行推责,或者歪曲事实本相。

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情感框架的“非理智行为”

很多人率性而为,做事情异常感性,都被认为是不理智的行为。如果你有这个弱点,那么,语言框架就极有可能作为阐述工具暗中影响你的行为。

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段落:

若某赌注有10%的概率赢得95美元,有90%的概率损失5美元,你会接受这个赌注吗?

若某彩票有10%的概率赢得100美元,有90%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你愿意花5美元买这张彩票吗?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从逻辑角度来讲,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如果从字眼刺激感官的角度来说,“损失”与“成本”分属两个不同程度,所以大多数人更容易接受第二种说法。也就是说,损失相比于成本,本质上是一个意思,但是从字眼角度来说,前者更能引起强烈的负面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任何的事情都会引起我们的负面感觉,而相对应的语言策略,会非常完好地化解掉这种情绪。

比如说,某些推销人员卖一套保健品,单价365元。乍一听,很容易引起负面感觉。

但是如果推销员再填补一句,相当于每天只花一块钱,那么,这种负面感觉,就不会太过强烈。这就相当于把这种负面感觉分成了365份,冲击感就不会那么强烈了。

罗翔老师对公司诈骗团伙为什么不会有犯罪感也做出过相应的解释。

罗翔老师的观点是,公司诈骗是团伙作案,由于每个人的分工不同,分属不同的作案环节,这样一来,道德上的愧疚感和畏惧心理,便会被分解掉,不会造成情绪上的巨大负担,所以总是能坚持作案。

所以这里奉劝大家,如果你一个人和一帮人打架,最后跑掉,或者你们一帮人遇到一个人,最好也不要动手,因为很容易被打死。你可以反思一下,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只打了两下而已,怎么这么不抗打。但实际上,你打两下,我打两下,他打两下,累积到一定程度,这个人会有极大的生命危险。而在打斗的过程中,没有人会去思考这个逻辑问题,甚至于自己打了对方多少下,这么简单的思考都顾不上。这就是情绪框架占据理智思考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理智地“偏见世界”

其实在我之前几篇文章中,文章的主题都是围绕“假象”二字展开的。

我们看到的颜色是假象,那是光波能量通过眼角膜与大脑直接作用的结果。

我们听到的声音也是假象,是声波通过耳膜作用于大脑的结果。

包括我们的嗅觉,触觉,味觉,都是能量作用于大脑后的感知。

其实,按照理性角度来说,这个世界本来是没有颜色,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没有口感的,只有能量和物质。而造成这一切的假象,都是源于我们大脑对其能量的感知而理解这个世界的样子。

感官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更为惊讶的是,我们对于某一事实的理解,不单单只是通过感官认知,居然可以通过词汇,或者通过情绪进而扭曲事实。

同理,道德和文化的大厦正是在诸多词汇框架和情感共鸣的错综链接下搭建的,也会出现“非理智”的偏见结论。从总体概括来说,我们就是活在一个偏见的框架世界中。

罗翔老师曾经说过:

人最大的痛苦就在于,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那道鸿沟,就是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第一,要承认自己的有限性,承认你的逻辑是有限的,承认你的理想是有限的,承认你的阅读是有限的,承认你整个人都活在偏见之中。你这一生都是在走出偏见——罗翔

如果一名阿拉伯青年驾驶一辆满载炸药的卡车,撞向一所大使馆,把自己炸得粉身碎骨,我们可能无法苟同他的做法,但是我们不会再自命道德上比他优越,对于他来说,相信天国会为奋不顾身的战士保留特别席位的信念,不再嗤之以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逐渐认清,我们的道德观及思维偏见只适用于自己。在此信念下,不能用一套价值标准去评判另一套价值标准。由于任何跨文化的价值评判,都必然迫使所评判的文化暴露于另一套全然陌生的价值标准之下,因此根本无从比较。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认知都不可能真正觉醒,只能相对接近而已。

拓展认知,仿若拨开人生云雾,原来四处都是路。想了解更多认知领域,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