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他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悲苦郁闷。但孟宪实教授说:陈子昂在写什么?荒野风景、人间情感?不,都不是。他在写一个人——武则天。我,顽固地如是想。

当然,孟教授的意思,并不是说陈子昂真的在写武则天,而是说陈子昂的这几句诗,与武则天太过契合。

2000多年的男权帝制里,武则天横空出世,完成了一场政治试验,又溘然而去,留下一块让后人捉摸不透的无字碑。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孟宪实,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为隋唐历史,敦煌吐鲁番学。在零几年百家讲坛还比较风靡的时候,孟教授在百家讲坛上主讲过《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和《唐高宗的真相》等系列节目,广受欢迎。

关于武则天研究问题,孟教授早有关注,2007年,他正式启动武则天研究工作,至今已十多个年头,这本《武则天研究》,算是孟教授多年来武则天研究的一个汇总。

有别于传统史学更注重政治借鉴和道德评价,本书采用新史学的视角,即追求实事求是与客观评述。摆出相关史料与古今学者对话,探究到底怎样看待武则天才是合适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不是武则天的传记,全书共二十一章内容,每一章的讨论都是针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探讨。这些问题学界研究早就开始,所有的问题都是作者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所谓重要,即在武则天的生涯中比较重要。

如最具有传播性和争议性的小公主之死,本书在第八章进行了探讨。作者先列举了历代史料中关于小公主之死的记载,这些记录呈现出由简至繁的特点。

最早的《唐会要》中的记录,只有“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后之意”的简单一句。之后的《旧唐书》,则在《则天皇后本纪》中,以“史臣曰”的方式,比较概括地表述了武则天扼杀亲女。

再之后的《新唐书》,凌空一跃,变成了非常具体生动的描写,而《资治通鉴》的记载,则直接继承了《新唐书》。

而在历史研究中,往往是细节越生动越详细,越发引人怀疑。

除了史料的列举,作者还从“苦肉计的风险”、“王皇后的危机”、“公主之死的作用”、“公主之死与婴儿夭折”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小公主之死的真相,及武则天扼杀亲女的可能性。

最终作者认为,新生公主之死,是一个意外,在武则天与王皇后的斗争中也许被武则天利用,至于后来史书中夸大其词的说法,则无法相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比如武则天的称帝,无疑也是其生涯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究竟如何看待此事?也是众说纷纭。有从女性角度看待的,认为唐代社会开放,女性地位较高,才导致女皇的出现;或者认为新兴的社会阶层,成为武则天称帝的社会基础。

本书的第十五章探讨了这一问题,孟宪实教授认为,武则天称帝是一个政治事件,从废黜中宗,镇压徐敬业,到杀裴炎,武则天是步步为营,最终才取得了政治运作的成功。

所以,武则天的称帝,第一是政治行为,武则天的政治经营是她称帝成功的关键。武则天具备的成功要素是偶然的,所以女皇才成为历史绝唱。

同时,武则天称帝,也能够反映皇帝制度的弹性,很准确地证明,帝制之下的官场,唯强是从的功利主义。

此外,还有武周政权到李唐政权的过渡。空前绝后的武周政权,仅仅经过了一代皇帝,15年的时间,就宣告终结,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那么,武周的短命,是不是必然的结局,到底是哪些因素,在武周政权的兴亡背后发挥了作用?

孟宪实教授认为,这不仅涉及政治制度,更关涉社会继承传统

武则天从建立武周政权的第一天起,接班人问题就成了武周的最大症结。若武则天选择武氏血脉,即自己的侄子为继承人,她需要突破的,是以社会继承制度为核心的宗庙制度与五服制度。

相对于称帝这种政治制度的突破,对社会继承制度的突破,难度确实太大。而这,最终成为武则天革命的社会障碍,武则天不得不知难而退。

以上,是我捡了本书中几个重要的,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章节,给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对武则天感兴趣的,对武周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读一下原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