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国生物化学家、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苏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以色列理工学院杰出研究教授、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确认出席2021酒业创新与投资大会。

这是酒行业首次同时有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出席的大会

科研,永远是触达未来的第一扇大门。从手工业到工业酿造,再到现代智能化酿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酒业始终是先进科技的产物。

我国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陈涛生曾说过,“如果有谁能把白酒的微生物研究透了,他能拿诺贝尔奖”。

事实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布赫纳,就是在研究酒精发酵过程中,偶然发现了酵母菌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其中必然有称作酶的催化剂参与了反应。

从更细分的领域来判断,比如诺贝尔奖生理学的触觉角度,白酒机理属于前沿科技,还有很多风味尚未被科学系统性总结与概括。

酿造原理上看,多菌种微生物如何作用于酿酒仍需探索。第四次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手段,能否给酒业带来启发?

从酿酒工程和智能化角度看,科技也将大大改善酿酒效率问题等。因此,在酒业创新与投资大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观点分享,格外有分量。

2013年,凭借在囊泡转运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苏德霍夫教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苏德霍夫看来,任何科学家都不能“计划着”去得诺贝尔奖,“它只关乎科学,得到诺奖是没有捷径的”。

与这个逻辑一脉相承,托马斯·苏德霍夫也曾对“中国双创”提出建议。

“中国应该有更多的创新的点子、创造性的思想,应该给科研本身更多耐心。”他指出,目前中国科研的一些评价标尺有待进一步多元化,很多高校或者科研机构非常依赖一些简单的测量参数,比如发表论文的数量,或者期刊的影响……但科学家都知道,科研的好、影响有多深远,并非以此为准绳,而只取决于内容质量的好坏。

这样的建议,对酒行业同样大有裨益。

阿龙·切哈诺沃是以色列生物学家,因发现泛素调控的蛋白质降解过程,与另外两位科学家一共获得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奖得主医学峰会对此评价,这项研究在DNA修复和控制、治疗人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阿龙·切哈诺沃与中国的渊源同样不浅。2011年,他曾出任南京大学化学与生物医药科学研究所所长,2015年出任以色列理工学院派驻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特使。

他长期关注中国科学研究的发展,与中国科学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与国内的科研院校共同培养学生,攻克科学难题,实现全方位的合作,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科研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觉得中国政府(在科研和教育方面)做的很好,在大学,中学教育方面都投入了很多的资金。(中国)很重视教育,因为它明白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引擎。”阿龙·切哈诺沃表示,中国也可以改变点心态,不必总去和别的国家比较,中国说不定也可以成为世界领导者。

既能从通俗角度理解硬核科技成果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又能从他们思考的维度中提炼出行业进步的方法论,12月10日-13日,来“产业的力量”2021酒业创新与投资大会,和诺奖获得者面对面。

“产业的力量”2021酒业创新与投资大会直击投融资、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创意创新、技术创新等热门议题。大会将集结100+演讲嘉宾、100+主流资本、100+创业项目、十大创业园区,全球知名营销、咨询、技术、平台、酒类产区、品牌、流通、服务、媒体专家和机构。两天三夜,不空谈趋势,拆解未曾公开分享过的一线前沿商业案例;探究成功案例背后的商业模式以及可复制的方法论。

在这里,见证有史以来,最大的酒类产业与资本对接会,最大的酒类创业创新平台,行业从未有过的一场大会。

12月10—13日,海南海口,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