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我不是药神》广受好评,相信很多人看了影片,眼泪会不由自主地滑落。影片里的每一句台词,都是在敲打着大家的内心深处:“命便是钱”“我不想死,我想活着”“他才二十岁,他只想活着,他有什么罪”……感动之余,很多人开始思考: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和健康养生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医养生有个理念,叫治未病。中医治未病理念渊远流长,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一。“防患于未然”每件事防范在先,是中国人谨遵的古训。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形成,正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从正反两方面注重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便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身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黄帝内经》提出按照四季变化及日升日落的规律来对应人,通过四季养生,达到天人合一的健康养生目的。而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健康养生的最终目的基本都是保养身体、减少病症、增进身心健康、益寿延年。

天人相应调整阴阳

中医药学注重整体观,“天人合一”便是一个整体观。人要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生存,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亦或是季节不同,健康养生调理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天人合一”是中医治疗病症、养生保健的根本指导思想。

顺从自然法则生存,身体功能正常,可尽天年;逆着来就会出乱子,身体就会出现状况,非常容易生病。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应该放松自身,来顺应气的展放运动。到了夏季,应当适当多出点汗,若整天关在空调屋子里,则不符合春夏养阳的思想,空调病也就产生了。秋冬则要减少活动。适时健康养生,顺应自然界春季的展放、夏季的上升、秋季的内收和冬季的潜降。由于现在有很多人造环境和气候,如夏季过度使用空调、冬季暖气温度过高,造成 大家处处违背自然的规律,就出现了很多现代病。

所以生病时,一定要想一想,自身是否和自然处理好关系,比如气候、环境、职业、人际关系等,这种现象基本都是不容忽视的。

协调脏腑畅通筋络

古话说“人身亦一小天地”。这是注重人的身体便是一个小天地,人的脏腑筋络、气血、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基本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大家常常把身体形容成一棵大树,也就是生命树,那气血便是营养。无论树生长在何处,它都需求空气、阳光和水,而气血便是滋养生命树的阳光雨露。人体生理活动是以脏腑为中心的,所以脏腑可以看作是树根,而负责联系着各个脏腑,负责气血运输,便是筋络“树干”的核心作用。身体脏腑、气血在经络的作用下遍布全身,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但脏腑也只有在筋络顺畅的情况下才能转化和正常运作,气血也只有在筋络顺畅情况下,才能正常运行。

形神兼具清静养神

《黄帝内经》说:“主明则下安”,意思是说心是身体的司令部。一个人如果情绪好,心情调节得好,其他脏器就运转正常,身体不容易得病。反过来说,“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如果心理、情绪出了现象,身体说不定哪里就会出现现象。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中医认为它是身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病的。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身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造成 全身气血紊乱。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身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

健康养生千万别盲目

生活中,有的人脾气急、有的人性子慢、有的人不耐寒、有的人不耐热、有的人总是面色红润、有的人怎么养基本都是面色发暗。每个人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体质差异,不同的遗传因素和生活习惯、环境,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体质,也造就了不同的身体反应。

不是每一种健康养生的方法都合适自身,需根据观察个人的反应状态和体质差异,充分考虑个人所处的时间与地域的不同,由证入手,进行个体化的健康养生和保健。寻找合适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正确的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