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7月,教育部发布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报告,将试点幼儿足球,计划建设3000 所足球特色幼儿园。近年,除了足球,跆拳道、篮球等幼儿专项运动也都在持续推进。随着“三孩”、“双减”等政策落地,各界对幼儿体育的重视上升到更高层级,越来越多参与者涌入这一新兴赛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北京幼儿体育协会正式揭牌成立,成为继浙江省之后的全国第二个省级幼儿体育协会,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副司长王雷在会上表示,“青少司原来是做7岁-18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现在延伸到3岁-6岁,将来要大力扶持、支持社会力量办体育,让它们更好地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服务。”

0-6岁是儿童发展基本动作及运动能力的黄金时段,跑、跳、投掷、平衡、支撑、钻爬、攀登等均在这一阶段习得,其中,3-6岁对于体育运动的基础动作发展尤为关键。“每个阶段孩子运动的敏感期和窗口期都不一样,其中一段错过了,后面就很难再弥补。”北京体育大学体能训练博士方华表示,对于3-6岁的孩子应掌握的运动技能可以分为位移技能和操作技能,如拍球、接球等,通过测评发现,对国内该年龄段的孩子而言,操作技能是短板。

在他们看来,如果让孩子从小就接受正规的基础运动能力训练,比如怎么爬、走、跑、跳、投等,拥有了这些能力再去考虑专项化,能减少伤病、延长运动寿命、有利于幼儿及青少年的长远发展,因此,当有家长向她咨询孩子选择什么体育项目时,她通常会在田径、体操两个基础大项的基础上,再推荐一项和操作有关的体育项目,“建议孩子在10岁以前能接触多种体育项目,积累到了一定阶段,再选择一两项坚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现实中,家长在为孩子选择运动项目时,有利于升学、出国是重要原因,强调健康也通常以身体素质是否提升为标准,鲜有家长关心孩子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

从结果导向逐渐向重视过程转变,背后反映的是国人对体育的理解正在发生变化。从刚开始大家很少提及“幼儿体育”,取而代之的是“欢动课”这样游戏色彩更显著的称呼,无论是幼儿园院长还是家长,都会觉得提到体育感觉更竞技化、更专业化了一点,觉得不适合孩子,多少有点排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可否认,长期以来“唯金牌论”深深地影响着国人的体育观,对体育的偏见与误读存在于日常生活细枝末节的选择中。但随着“健康中国”的广泛提及,运动员多元样貌的呈现,以马拉松为代表的群众体育发展,体育逐渐突破了时代拉开的距离,越来越真实地进入人们的生活,现在为体育买单的人多了,打擦边球的话术也越来越少,幼儿体育的概念也更加清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市场需求增加,尤其“双减”政策出台,其他赛道的从业者也迅速涌入幼儿体育领域,其中不乏很多教培大鳄,但出现机遇的同时,挑战也在增加。

目前,市场上多数幼儿体育教学及指导评估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标准体系,其课程规范化与否,大多取决于机构本身。在专家看来,更多有教培经验的从业者进入体育领域,除了带来了更先进的玩法,也容易将应试教育的色彩带入体育,这不见得是错误,也许能让行业更好,但要警惕别让体育变味儿。市场规范需要时间,但更需要行业整体坚持维护青少年儿童体育教育的公益属性与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