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帝即国家”的封建社会中,

皇位继承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历史难题,诸多封建帝王可谓是煞费心思。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最终确立遵循“

嫡长子继承制

”,终明一朝12世16帝,除了依靠“靖难之役”上位的永乐皇帝朱棣和三位兄弟相承的帝王(景泰帝、嘉靖帝、崇祯帝)之外,明朝的皇位继承基本遵循了这个规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

可是继承明朝大部分政治遗产的

清朝的继承人制度却与明朝大不相同

,清朝从皇太极开始10世11帝,

只有道光帝是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

同治皇帝是庶长子

登基勉强也可以算上,另外

光绪和宣统是以小支入继大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朝

其他的皇帝中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

顺治是皇九子,康熙是皇三子,雍正是皇四子,乾隆是皇四子,嘉庆是皇十五子,咸丰是皇四子。

这些人当上皇帝的机缘也各不相同,皇太极能够上位是因为努尔哈赤诸子不想努尔哈赤的宠妃阿巴亥当权,因为她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各领一旗,如果她的儿子当上金国大汗,那么其他的兄弟不会有好下场的,于是他们联合起来组建了四大贝勒执政,后来皇太极技高一筹将其他人纷纷排斥出场,然后自己建元称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皇太极

皇九子福临不是皇太极最喜爱的儿子,但是因为皇太极突然去世,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原本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已经长大成人了,但是他不是嫡子,与多尔衮等人关系也不好,而多尔衮又想当皇帝,但是原属皇太极直领的上三旗将士不同意(索尼、鳌拜等人),最后还是孝庄从中斡旋,以皇九子福临这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人物登基,从此开启了满清皇帝继承人必须是先皇后裔的传统,屏弃了原来的部落制里以实力夺取皇位的陋习。

顺治驾崩时,孝庄皇太后正值壮年,是她选中了出过天花的皇三子玄烨,从而造就了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执政长达61年的一代传奇帝王康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熙

康熙所钟爱的赫舍里氏皇后因生胤礽时难产而死,两年后康熙经太皇太后恩准打破清朝生前不事先预立皇太子的祖训将胤礽立为储君,可惜胤礽才干有限,最后在康熙晚年经过两次废立最终被圈禁,而在诸皇子中踏实肯干的四阿哥胤禛被康熙最后选定为继承人。

乾隆最幸运,因为雍正长大成年儿子并不多,所以才干比其他兄弟稍稍高一点的弘历很容易鹤立鸡群,最终被选定为皇位继承人,而

雍正时期也正式确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就是

将皇位继承人的旨意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清宫

嘉庆也是幸运的,因为他老爹太长寿,甚至比几个儿子都活的长,最后乾隆只好在晚年时期挑个老实听话还能活上一段时日的皇十五子接班。

咸丰帝奕詝能够登上帝位则全靠着有位好老师杜受田,虽然咸丰在年龄上较皇六子奕?有优势,但是奕?无论是才干还是能力都比奕詝强的太多,最后还是杜受田出主意,让奕詝以仁孝之心取悦于道光帝,最后果然继承大统,咸丰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建储制度登基的皇帝,也是最后一位掌握实权的皇帝,看来皇帝如果是被皇宫册立的果然掌握不了实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受田

那么是什么巧合让清朝的诸位帝王大部分不是嫡长子出身呢?估计与清朝前期社会矛盾多有关,而游牧民族的传统多少会有一些遗留,再加上约定俗成让后来的皇帝遵循这一传统,因为建储太早会让皇帝的权威受到挑战,毕竟一个贤明的太子是哪一个英明的皇帝都不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