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因死亡率并不比往年高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张毅颖教授、卫生部传染病管理司高级司长李坚明副教授今天在《海峡时报》撰文 (下称“张李文”) ,对比新加坡过去五年死亡率。

数据显示,在冠病疫情爆发之前的2016年至2019年,新加坡每10万人口的全因死亡率介于525.023至563.398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冠病疫情爆发的2020年,新加坡每10万人口的全因死亡率为518.889,比前几年略低;到了今年,为530.117,比2019年、2020年高,但比2016年至2018年低。

这些数据经过年龄标准化,即已经考虑人口老化因素;同时,2021年度数据是截至九月底数据,但推算至全年。

从这些数据清晰可见,这五年的死亡率是相当稳定的。从冠病疫情爆发至今的22个月内,新加坡并无出现死亡激增。

五个死因占了死亡总数的78%

包括缺血性心脏病、肺炎、癌症

张李文指出,五个死因占所有死亡的78%,其中包括缺血性心脏病、肺炎\癌症。

2020年和2021年,死于缺血性心脏病的人数有所上升,但死于肺炎的人数却明显下降。张李文对此详细分析。

为何死于缺血性心脏病的人数增多?

张李文认为,死于缺血性心脏病的人数增多,是经常出现在流行病学上的死亡率位移 (mortality displacement) 现象。

这个现象通常出现在传染病流行、饥荒和战争等危机期间。这些危机对染病、体弱者、非常年长者造成冲击,加速了一些人的死亡,对死亡率形成暂时性的前移 (temporary forward shift) 。

张李文认为,冠病可能对那些有严重基础病的人形成上述影响。换句话说,冠病可能让他们原本存在的病情恶化,进而导致心脏衰竭和死亡。

为何死于肺炎人数反而减少?

冠病疫情发生之后,死于肺炎人数反而减少,似乎有违常识,因为人们知道冠病会导致肺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李文指出,由于肺炎经常是死亡之前出现的最后一种病症,因此医生经常把肺炎列为死因。

例如,病人可能本来患有可致命疾病如糖尿病或高血压;如果他后来受到外部感染,病毒、细菌入侵肺部,导致呼吸衰竭和死亡,医生会把肺炎列为死因,而不是糖尿病或高血压。

张李文认为,这两年肺炎死因大幅下降,很可能是因为疫情期间执行了戴口罩、提高个人卫生、保持人际安全距离等物理防疫措施的原因。

这些防疫措施不但大大减少了病毒和细菌导致的肺炎,也大大减少了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和地方性传染病如流感的出现。流感与肺炎每年在新加坡导致4000多人死亡。

张李文认为,尽管冠病疫情提高了肺炎死亡人数,但物理防疫降低了非冠病导致的肺炎死亡人数,后者的降幅抵消了前者的增幅。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统计,从去年五月到年底,整整八个月,新加坡的诊所和医院没有出现流感病例。而在此前的十年,每个月都会有流感病例出现。

仅仅在去年一月,卫生部对出现感冒症状的652人进行检测,出现了320起流感确诊;到了今年一月,卫生部对出现感冒症状的231人检测,无一人流感确诊。

与流感的比较

张李文指出,已经完成疫苗全程接种的,死于冠病的比例比死于流感的低。

从今年九月的数据看,未接种疫苗的,每1万人有9人死于冠病,1.8人死于流感,前者是后者的五倍。

但是,已经完成疫苗全程接种的,每1万人有0.9人死于冠病,1.8人死于流感,前者是后者的一半。

因此,现在普遍把冠病疫情称为“未接种疫苗者的大流行病”。

65岁以上年长者未接种疫苗的,每1万人病死71.4人,已完成疫苗接种的为5.8人,前者是后者的12.3倍。

在50岁至64岁年龄组,未接种疫苗的死亡率为5.8,已完成疫苗接种的为0.3,前者更是后者的19.3倍。

疫情并未提高总体死亡率

张李文指出,新加坡总体死亡率不一定会因为冠病而增加;专家认为,这是新加坡完全可以与冠病共存的关键原因之一。

文章指出,如果没有出现更为危险的变异病毒,新加坡今后每年可能会有大约2000人死于冠病,这就像新加坡每年有大约800起流感死亡,和超过4000起肺炎死亡病例一样。

两位专家说,每个人仍应尽力保护好自己,包括接种疫苗和加强针,降低病毒传播速度,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有健康生活习惯,预防慢性病;戴口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减少被感染的概率。





编辑:ABC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