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通过耳朵来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总是容易受到别人的误导,从而产生误解,有许多错误的认知和刻板的印象都是如此得来的。

就比如绝大多数人对于我们的邻国印度,都有着非常不好的印象,每每提到这个国家,第一时间联想到的都是肮脏混乱的环境,贫穷愚昧的国民。

但实际上,这个国家的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那些频频出现在电视和网络中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为了吸引人的眼球,而将一些引人注目的话题无限放大了。

曾经出访印度的外交官袁南生曾经这样形容这个国家:穷而不苦,杂而不乱,脏而不病。

当我们抛弃了刻板印象去看待这位邻居时,又将会看到它怎样的一面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印度与中国一样,同属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绵延不绝的恒河水孕育了古老而独特的文化。

文化的起源离不开人,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农业,印度也是世界上最早几个发展起农业的国家,这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印度位于南亚,依山傍海,还坐拥恒河和印度河两大河流,有着两条河流冲刷出的平原十分适宜人类的生存和农耕的发展。

因此古时候的印度人凭借着这样的天然优势,早早发展起来,而后独特的印度文化也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

在诸多的印度文化中,最具影响力同时也是印度人最引以为傲的便是佛教文化。

佛教自从诞生以来,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播,如今已经成为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被许多人当作是自己的信仰,而作为发源地的印度更是几乎全员信佛,有各种各样与佛有关的节日和习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宗教已经成为了镌刻在印度人基因当中的一部分,直到如今还有许多人坚持着佛教的传统,做着苦行僧。

印度人之所以会如此的迷恋宗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片土地曾经饱受战火的摧残,而战争之下最为痛苦的便是百姓,在这样的情况下,宗教能给他们的精神带来极大的慰藉,并且给予他们继续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

这个国家的人民对于宗教的信仰几乎已经到达了一种近乎痴迷的程度,在全球疫情如此严重的程度下依旧坚持不懈地举行着大型的宗教集会和仪式,从而使得其国内的情况日益恶化起来。

两极分化的生活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印度似乎一直脱离不开脏乱差这三个字,杂乱的城市,挤满人的火车,甚至是衣不蔽体的人,便是各种媒体常常呈现出的印度。

但其实印度并非真的像许多人想象的那么贫穷,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这个国家也有许多繁华的都市,林立的高楼和绚丽的霓虹。

不过在这个国家中,贫穷和富裕都太过于极端,有一条深深的鸿沟横亘在百姓和贵族之间,无论普通人如何努力也无法消除与生俱来的阶级差距。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在印度盛行已久的种姓制度,即便如今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人人平等的观念成为了社会共识,但印度却丝毫不受其影响,顽固地将这个弊病良多的制度保留了下来。

所谓的种姓制度本质是一种血统论,是以阶级为中心,以职业为基础划分出了不同的种姓,同一种姓聚居生活,代代传承。

种姓制度的存在,使印度人的命运在一出生时便被决定了,生于贵族之家便一生衣食无忧,但顶着贱姓出生的人或许一辈子都无法从贫穷中脱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种姓制度在印度解放后便被废除了,但直至今天为止却依旧存在于印度的社会生活当中,不断地激化着阶级之间的矛盾。

高种姓的人享受着奢靡的生活,低种姓的人在平民窟为生计发愁,甚至每天挣扎在生存线上,被生活逼上绝路,这也是造成了印度社会不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因素。

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既给予了印度独特的色彩,也阻碍了其前进的步伐。

现代文明的崛起

虽然印度的发展一直受到自身文化因素的制约,但凭借着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超密集的人口,它也一直都保持着十分平稳的速度在向前发展着。

作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人口大国,印度的制造业同样十分发达,有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在这里设立工厂。

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科技产业在印度发展得异常迅速,开辟出了它自己一条独特的发展路线。

印度的软件开发业和金融服务业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甚至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这两项产业也成为了印度经济发展所依仗的重要支柱。

印度人有着聪明的头脑和活跃的思维,因此在工作中总是会有亮眼的表现,有许多世界知名企业的高管都是来自于这个国家,在自己的行业中贡献着力量。

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的印度,正在一步一步地平稳前进着。

小结: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明,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

不足和优势存在于每一个国家之中,对于印度而言也不例外,因而在看待这个与我们比邻而居的国家时,也应当带着客观辩证的目光。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最为重要的便是相互尊重,不能粗暴地以自己的文化去衡量甚至是批判其他国家的文化,从而陷入民族主义的陷阱。

无论是了解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不应当只从一个角度出发,也不应只凭耳朵听到的东西就为其定性,而是要真正深入而全面的去了解,甚至亲身去感受。

尊重差异,消除刻板印象,秉持开放的胸怀和包容的态度,才是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