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第四季度,我们一些商品的价格调整,现在基本上开始转入迷住了基本生活物资方面了。在今年年初大宗商品开始调价时,那离老百姓的生活好像很远,但是要明白,社会中的商品的调价,它是有一个慢慢扩散和轮番调整的波浪式效应,其实就是所谓的传递效应。从第4季度到明年的上半年,估计主要就是生活物资的慢慢向上调整。那么我们可以问一句,作为最基础的生活物资的米和面,他们为什么不能调整价格呢?

那么社会商品的整体调价过程是从这样开始的,一般来说先是工业原料的调整,比如原油、铜、铁、煤等等价格的逐渐向上调升;那么在调整之后,就逐渐的传递到了工业制成品的调整。因为这些制成品需要应用这些大宗原材料,所以我们看到今年的空调包括一些电器,价格慢慢在向上调整。最后就传递到了生活物资的价格调整,因为随着生产物资商品的调价,生活物资的成本也在逐渐提升,所以他们的价格也要向上调整。现在大家就看到了这一调整的过程。

随着去年开始的全球化货币宽松政策,其实全球各个主要国家发行的货币都是极其宽松的。在信用货币使用的年代,货币的发行量应该与商品交易的量相当,但是在宽松货币政策下,货币的流通量是大于商品交易量,那么就出现了多余的货币,最终自然会引发商品价格的上涨,让商品交易量与货币的流通总量再次平衡。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物价上涨的背后金融逻辑。

但是整个经济社会中还有一个价格弹性的现象问题,那就是越是民众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资,它的价格弹性越不足,一般来说只要上涨了就很难再下跌回来。而工业品则弹性更好一些,价格可以随着供需关系快速调整。所以在此时,类似于老百姓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基本上价格上去了就很难再下来。

随着食盐价格的官宣调整,因为食盐是属于专卖的,基本上是代表着管理者的态度,那么后续其他的生活物资都可能会要调整。作为最重要的生活物资,大米和白面可能是最后调整的,但是只要调上去,后续基本是很难再下来。即使今年我国秋粮已经获得丰收,但是这与他们的终端市场价格变化关联不大。

但是唯一值得让大家放心的是因为米面等等基础生活物资,对于民众的生活影响太重要了,所以国家对于他们的价格变动是进行严格的追踪和调整的,所以即使他们调整价格也不会调整很多。但是不调是不太可能的。而且有可能他们调价的时间会放在明年春节之后,在年前还是会以稳物价保民生为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