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前几年的“双11”困扰消费者的是“一顿优惠猛如虎,一看便宜两毛五”,近期中消协称部分商品的“双11”到手价可能是全年最贵的表述,则进一步掀开了无良商家借活动伪造低价信息、收割消费者的奇葩套路。

中消协日前发文梳理出六点注意事项提示消费者。近些年,几乎每年中消协以及地方消协在这期间都会发布类似的消费提示。每年互联网上也有不少网友吐槽商家使用“先涨后降”、花式“买赠”的套路。但是为什么依旧套路繁多?

始于2009年的“双11”活动,最初因为给予了消费者实实在在的优惠,获得了认可,吸引了客流,商家和消费者实现了“双赢”。然而,近年来的“双11”,预售、红包、满减、优惠券等流程越来越繁琐,规则越来越复杂,消费者体验也越来越差。问题背后折射出平台、商家在消费者服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总是“套路大于实惠”,不仅会增加消费者的负担,更会流失用户,得不偿失。

治理促销乱象,自下而上的监督才是规范市场的主要手段,监管的角色也不能缺位。《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已于2020年12月1日起实施。相关职能部门也正在行动起来,积极接受消费者投诉,加强平台管控,让“优惠随心变”的套路消失,让“先涨后降”行不通。

对于消费者而言,“双11”的游戏规则掌握在平台及商家手里,因此,要想获得真实惠,消费者确实还得提前做做功课,做到心中有数,千万不要盲目跟风下单。尤其是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考虑到一些促销规则设计复杂,多平台存在价差,更需要精打细算,面对“打折风暴”要擦亮眼睛。

需要强调的是,“套路多”是互联网消费成长的烦恼。商家若想最终留下忠实的客户,需要拿出更多诚意,而不是在套路中打转。

走过十几个年头,“双11”活动已成为我国老百姓消费意愿和消费偏好的风向标。从某平台的预售数据看,今年预售订单额排名前三的品类分别为电脑整机、大家电、手机,折射出我国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互联网消费仍有较大市场空间。

编辑:万健祎

yeshuy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点击关键字可查看

潜望系列深度报道丨股事会专栏丨投资小红书丨e公司调查丨时报会客厅丨黑幕调查丨72岁海尔创始人张瑞敏退休丨网传“世茂与陆家嘴信托谈延期”?公司紧急辟谣丨太火爆!罗永浩也要入场,元宇宙概念多股涨停丨2100亿锂电巨头疯狂扩产!斥资超300亿发力储能丨刀刃向内!3000亿国货巨头铁腕反腐:重要部门副总监索贿、营私舞弊,已被警方刑拘丨又一只白酒基金紧急限购,释放什么信号?丨又有后续!28亿元存款“不翼而飞”公司:再次重申!毫不知情丨又一房企陷困局!3亿理财还不上丨中移动IPO过会丨全国蔬菜生产总体正常,供应总量充足!丨“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华为举行军团组建成立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