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7年二月,文坛领袖欧阳修担任主考官主持进士考试,一位考生的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篇策论写得清新洒脱,欧阳修十分欣赏。本来按照文章的水平,完全可以将这位考生取为第一名,但是欧阳修细品文章风格,认为文章的作者是自己的弟子曾巩,为了避免“考官舞弊”的嫌疑,欧阳修只将这位考生取为第二名。

可惜这位考生并不是曾巩,而是天纵英才、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遭遇这种“不幸运”的苏轼。

21岁的苏轼本来应该考得第一名,没想到文章写得够好却被降格,他更没想到的是,他的“文章写得好”这一优点,居然会为他在仕途上的“不幸运”埋下伏笔。

一、早期波折

虽然在会试中被欧阳修误定为第二,但是到礼部复试的时候,苏轼再次以自己精彩的文章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和苏轼一同参加科举考试的还有他的弟弟苏辙,小他两岁的苏辙也考中进士,名登五甲。

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一时名声大噪,轰动京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塑像,网络图

苏轼的父亲苏洵这次陪同兄弟二人前来京城参加考试,当他知道两个儿子都科举高中之后,非常高兴,鼓励两个孩子以后在仕途上大展宏图。

但是苏轼和苏辙并没有马上成功步入仕途,因为考试结束之后,家乡就传来消息,他们的母亲程夫人病故了。

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连忙随父亲赶回家乡奔丧,然后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守丧生活。

一直到1061年,苏轼和苏辙才返回京城,参加由大臣推荐的制科考试。

制科考试的选拔比科举考试还要严格,有关资料显示,宋朝300多年时间里,科学考试选了4万多进士,但是制科考试只举行过22次,通过考试的只有41人。

以苏轼和苏辙的才学通过制科考试自然没问题,苏轼成功考入第三等,成绩被誉为“百年第一”,苏辙被置于第四等。

苏轼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辙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苏轼离开京城去凤翔任职,这一去就是四年时间。

1065年,苏轼回到京城,在登闻鼓院任职,主要掌管和受理官民建议和申诉。

这时的苏洵也正在京城担任秘书省试校书郎的职位。

回到京城的苏轼原本可以陪着家人度过一段平和的美好时光,然后迎来仕途的发展,可是没想到的是,陪伴他11年的妻子王弗突然去世,只留下一个6岁的儿子,苏迈。

一年后,苏轼刚从丧妻的悲痛之中缓解过来,他的父亲、一直担任他和弟弟老师的苏洵又突然病逝。

一年之内连遭打击,苏轼的悲痛几乎无处排解,好在他还有一个好兄弟苏辙,两个人互相劝解,互相陪伴,一起将父亲的棺柩送回家乡,然后,又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守孝生活。

在这期间,苏轼和苏辙每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在父母坟墓周围遍植松树。

当然也包括苏轼的妻子王弗的坟墓。

三苏图,源于网络

这也是后来苏轼那首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明月夜,短松冈”的由来。

三年的守孝时间过去,苏轼再次返回京城,这时他已经34岁了。

在考中科举后的13年时间里,他先后失去了三位亲人,有6年时间在守孝。

随着时间变化的不仅仅是他的年龄,还有令朝野震动的时局。

二、王安石变法

苏轼返回京城的时候,正赶上王安石变法,一场持续了15年时间的大变革。

王安石是个心系民生的好官,苏轼也是;

王安石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也是。

可是,即使是看起来如此相似的两个人,虽然在诗词创作上互相欣赏,偶尔还互相唱和,但是这些并不代表苏轼会全盘支持王安石的变革。

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弊病,王安石对此十分气愤,于是就让御史弹劾苏轼。

在当时紧张的朝廷氛围中,苏轼主动请求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任职。

苏轼并不是唯一一位因为王安石变法而被迫离京的官员,他的恩师欧阳修、弟弟苏辙等人都因为和王安石意见不同而被迫离京外任。

从1071年到1079年9年时间里,苏轼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担任通判(州郡官的副职)和知州职位。

苏轼的诗词文章写得好,但是他并非只会吟风弄月、纸上谈兵,到了地方上之后,他对当地民生表现出十分关切,注重革除时弊,兴建利民工程。

始建于1077年的徐州苏堤,就是苏轼在徐州期间组织军民所建。有了苏堤的屏障,泛滥的洪水被挡在徐州城外,城池和百姓得以安宁。

杭州的苏堤,则是后来,1089年,苏轼被贬到杭州时所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堤,网络图

时光流逝,苏堤前的风景不时变幻,但是人们却记住了这位不同凡响的官员,在吟诵他动人诗词的同时,也会缅怀他临危不惧、力挽狂澜的勇气和精神。

三、乌台诗案

苏轼的文章写得好,这为他赢得了步入仕途的机会,可是也正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太好了,论证有力,写景自然,感情真挚热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所以又成了别人诽谤他的证据。

1079年四月,苏轼被调到湖州担任知州。

到任之后,按照当时惯例,苏轼要写表向皇上表示谢恩,于是苏轼按照规矩写了《湖州谢上表》。

表示谢恩会出什么错呢?可是苏轼不愧是写文章的好手,他的这篇谢表写得层次分明,感情充沛,词句优雅,远非普通世俗官员可比。

一个文人如果不把自己的感情充分表达在字里行间,他肯定会认为自己的文章是没有灵魂的。

苏轼大抵就是如此,于是他外放的无奈,对当前新法的些许不满,或多或少地在谢表之中流露了出来。

苏轼手书,网络图

王安石擅长抓人小辫子,围绕在他周围的新党成员同样如此,苏轼的一篇谢表递上去,愣被人从其中挑出了许多问题:讽刺朝廷、包藏祸心、妄自尊大,甚至连对皇帝不忠这样的大帽子都被扣到了苏轼的头上。

苏轼到湖州刚三个月,就被押解回京师,然后锒铛入狱。

在苏轼入狱的这段时间里,两方面的势力在不断较量:新党害怕他在文坛的影响力,一定要置他于死地;另一方与苏轼政见相同的大臣则拼力相救,就连王安石都爱惜苏轼的人才,向皇上请求不要杀他。

在两方势力的较量下,在牢狱中度过了103个日日夜夜之后,苏轼出狱,被派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市)担任团练副使。

由原来地区级别的一把手,到地区民兵队副队长,苏轼的这个转折实在有点大,而引起这次贬职的却只是一封谢表!

此时苏轼的心情可想而知。

四、东坡居士

好在还有文字,以及取之不尽、食之不竭的美食。

被贬到黄州的苏轼,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经常去城外的山水之间游览,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流传千年的名作。

在黄州的五年,苏轼的诗词创作达到了巅峰。

和诗词一起流传的还有因他而命名的美食。

此时,苏轼的经济条件大不如以前,团练副使的薪资没有知州高,而苏轼的家庭负担却更重,有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和三个孩子要养,钱总要算计好了才花。

为了贴补家用,苏轼特意在黄州城东开垦了一块坡地,平时闲了就带领家人在那里耕种自给,“东坡居士”的别号就由此而来。

当着团练副使的苏东坡就此无缘价格昂贵的牛羊肉,于是只好退而求其次,买来价格便宜的猪肉细调慢做,做成了流传千古的美食,东坡肉。

东坡肉,网络图

据说东坡肉就是苏轼到黄州后研究出来的,做法在《猪肉颂》中写了出来:“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小火慢炖的一锅东坡肉,眼看着就这么出锅了。

美美地端起碗来吃肉的苏轼全然不去想猪肉行情透露的个人窘境:“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有钱人不爱吃的猪肉,在苏轼的烹饪技术下,就这样变成了每天早晨都要打两碗吃饱的美食。

早晨起来就要吃两碗猪肉,不能不让人佩服苏东坡超乎常人的好胃口。

唉,日子虽苦,可是架不住人家自己过得美呀!

五、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再次回到京城是在1085年,当时宋哲宗即位,反对变法的司马光被起用为副宰相,新法被废除,原来反对新法的官员相继被召回朝中,苏东坡也在此列。

苏东坡回到京城担任礼部郎中,很快就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专门负责起草诏令。

看起来苏轼的仕途开始顺起来了。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王安石变法时苏轼不受待见,现在司马光“尽废新法”,苏轼却觉得不合适,他针对司马光等旧党暴露出的腐败现象,向皇帝提出谏议。

不见容于新党的苏轼,又遭到了旧党的陷害。

1089年,苏轼外放担任杭州知州,1094年,他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距离京城有千里之遥。

此时的苏东坡已经快60岁了,但是他还是不辞劳苦地赶到了惠州,在那个语言不通、又湿又热的地方度过了三年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的《潇湘竹石图》,源于网络

命运显然并不想放过他,看他不顺眼的人大概觉得他在惠州过得未免太舒服,于是又把他贬到了儋州(今海南儋县)。

在宋朝,被贬到海南只比满门抄斩的处罚轻一等。

苏东坡再次沉默着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他收拾好简单的行囊,随一叶小舟漂流到了儋州。

六、东坡纪念

苏东坡的到来,改变了儋州落后的教育现状。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苏东坡致力于发展教育,他在儋州办学堂,亲自讲学,推动了教育在海南的发展。

在他的努力下,儋州走出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位举人—姜唐佐。

1100年,天下大赦,苏东坡踏上北归之路,当他走到常州的时候,衰弱的病体再难以支持下去,病逝于此。

三苏祠,网络图

苏东坡离开海南的时候,为了鼓励姜唐佐努力学习,给他留下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开荒。”对他说道:等你登科以后,我再为你写完这首诗。

姜唐佐考中举人之后,在汝阳遇到苏辙,这时候苏轼已经去世了。

于是苏辙含着眼泪,替哥哥把姜唐佐的诗歌补充完整,诗的最后两句是:“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至今儋州还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路,甚至还有一种语言叫“东坡话”,这里的人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怀念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