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 | 健康

传递:爱地球 | 爱万物 | 正能量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指出:“冬三月,六气十八候皆正养臟之令,人当闭精塞神,以厚敛藏。”

精与神是生命体内的两端。精,滋养性命。“闭精”贵在不漏不泄,“塞神”旨在管控好前识六根,特别是后天意识的愚转智最为根本。

我们应当按照老子所说的“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来要求自己,因为从对地、天、生命的了解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方面来进行考量,我们很难自信地说自己是个智者。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入冬以后,水结成冰,地也裂了,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代谢也相对缓慢。因此,冬季养生应该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

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遇事节怒,宠辱不惊,含而不露,避免烦扰。

对于心中抑郁的不良情绪,应通过适当方式缓解,保持心态平和,使体内的阳气得以潜藏。

我们可以看到,冬天的树,有一部分根是裸露在外面的,更多的根则潜藏在地下。对人来讲,也需要有一个养根、护根的过程。

(一)身识养生

冬三月,天地之间的物相与质象处于闭合敛藏状态,水因寒而结冰,地因冻而干裂,缺乏温煦的阳炁(气)相助,养生修身者就得注意早卧晚起,与太阳的升起相应,同步吸收暖阳之气为佳。

年高的人骨肉脆薄,抵御能力明显下降,易于被寒风冷气所袭,多生外疾,不可以早出,主动去冒犯冻霜的威力,使寒气透过皮肉到达骨内。

身识的保养要避寒就温,防止体温通过皮肤而丧失,如果不注意保温,先天之本的肾就会耗伤能量,到了春天就可能病变为痿厥。

老年人中这种现象比较常见,如果伤及肾根,那就不容易再治愈了。

冬令时节体内的阳炁(气)处于内敛状态,体内有疾病时,古代多采用八法中的“吐法”,也就是呕吐法进行医治,而避免用发汗的方法来进行医治。

当心膈多热之证为病时,禁忌用发汗的办法医治,这是因为要防止发汗而散失体内的阳炁(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修养肾臟法

当以冬三月,面北向,平坐,鸣金梁七,饮玉泉三,更北吸玄宫之黑气入口,五吞之,以补吹之损。

——《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冬卷》

2.六气治肾法

治肾臟吐纳用吹法,以鼻渐长引气,以口吹之。肾病,用大吹三十遍,细吹十遍,能除肾家一切冷气、腰疼、膝冷沉重,久立不得,阳道衰弱,耳内虫鸣及口内生疮。更有烦热,悉能去之。数数吹去,相继勿绝,疾瘥则止,过多则损。

——《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冬卷》

3.肾臟导引法[冬三月行之]

可正坐,以两手耸托,右引胁三五度,又将手返着膝挽肘,左右同捩身三五度,以足前后踏,左右各数十度。能去腰肾风邪积聚。

——《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冬卷》

4.胎息养生

(用吹为泻,咽为补。)

夫肾,主精,坎之气,其色黑,其像圆,一名而曲。其神如白鹿,化为玉童,长一尺。万物治其精,顺其志,全其真,合乎太清。肾合骨,上主耳,腰不能伸,肾冷。立冬日,面北向,平旦坐,鸣金梁五通,饮玉泉三,吸玄宫黑气吞之,以致玉童之馔,神和体平,而能长生矣。

——《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太上养生胎息气经》

5.立冬时节防风寒

立冬是秋冬季节交替之时,温差较大,空气质量下降,加上此时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会导致呼吸道疾病多发。

冬季的居室既要注意暖和时的通风,又要注意寒冷时的密闭,防止透隙寒风侵体,不可冒触寒风,老人尤甚,恐寒邪感冒,染寒风则多为嗽逆、麻痹、昏眩等疾。

下面是避免身识感受风寒患病以及风寒伤肾的六种方法:

(1)提高免疫力

预防风寒为病,最根本的就是加强锻炼,及时增加衣物、被褥。忌寒极时方加棉衣,应当逐步加厚,不能够一次添加过多,以没有寒意为适当。

保暖过度时,免疫力反而会下降。现在有些父母经常给孩子乱添衣服,他们不知道孩子们体内是阳气正盛,需要稍稍冻一冻的,不能够过暖,否则就会引起免疫力下降,反而会感冒。

把孩子们放在保温瓶里养,长此以往,体质肯定是越来越差。

此外.每日早晚还应当坚持用冷水洗脸,浇点冷水拍一拍自己的百会,这叫“冷冲”。

这样可以增强面部的血液循环,提高抗病耐寒能力,从而预防感冒的发生。

《云笈七签》曰:“冬夜卧,被盖太暖,睡觉即张目吐气,以出其积毒,则永无疾。”又曰:“冬卧头向北,有所利益。宜温足冻脑。”

也就是说,因为冬天睡觉时候盖的被子太暖和了,在躺下睡觉之前应当张开眼睛,想着体内的所有浊气到了口腔里,然后往外吐。

吐几口以后再躺下来睡觉。不能捂着这些浊气睡觉,否则,被子里太暖和,这些浊气在体内反而容易扩散开来,影响臟腑而生病。

睡觉的时候头朝向北方有所利益。脚应该保温,但是脑袋要冻着,冷一点没关系。

“寝卧之时,稍宜虚歇,温暖衣衾,适其寒温。不得频用明火烘炙。”电热毯不能够通宵达旦地开着,过热和电场的干扰是尤其损人的。

如果电热毯从夜晚开到天亮,就容易造成肾的损伤。天冷的时候在睡觉之前开半小时电热毯就足够了,因为人体都是有体温的,倘若贪暖伤了自己的肾,反倒得不偿失。

“冬夜不宜以冷物铁石为枕,或焙暖枕之,令人目暗。”不要用石头枕头或者生铁、铸铁类枕头,也不要焙暖枕头后再枕上去,这些会使人的眼睛越来越昏暗。

“冬月夜卧,叩齿三十六通,呼肾神名以安肾臟,晨起亦然。”用形名呼唤的方法呼唤肾质象之名,可以增强自己的体质,保护命根和性根。

(2)保持空气清新

立冬后,人的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极易感冒而耗阳气;而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也难以符合潜藏之道,寒邪反而易于侵入。

所以,室温应保持恒定的适当温度,保持开窗换气,保证空气流通、阳光射入。在感冒流行时可用陈醋熏蒸室内。

(3)避开邪风感染源

少去公共场所活动,减少感染机会。尤其是在流感流行期间,要尽量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不要共享餐具、毛巾等日常用品。

对于防范能力较弱的小孩子,大人要格外当心,平时要让孩子多喝热水,天冷外出时,要给孩子们戴上帽子和口罩。

(4)泡脚温阳提升免疫力

人体的双足是命根的须根,又称之为支根,肾经附着其中而直达涌泉,故有“人老先从脚下老”之说。

冬月阳气在内,阴气在外,老人多有上热下冷之患,不宜过多地淋浴。阳气内蕴之时,若加汤火所通,必出大汗伤津。

但由于“寒从脚下起”,睡前泡脚则是良好的冬季养生方法。《金匮要略》:“冬夜伸足卧,则一身俱暖。”

有的人睡懒觉时习惯蜷缩成一团,结果是越缩越冷,这是因为下肢蜷缩过久则气血流通更加缓慢,反而不易暖和。不如干脆伸直,坚持一会儿,就会通体舒泰,暖烘烘的。

人体五臟六腑的功能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睡前泡脚就可用热水或药煎水刺激脚部的太冲、隐白、太溪、涌泉以及踝关节以下各穴位,从而起到滋补元气、壮腰强筋、调理臟腑、疏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以及延缓衰老的功效,可以防治各臟腑功能紊乱、消化不良、便秘、脱发落发、耳鸣耳聋、头昏眼花、牙齿松动、失眠、关节麻木等症。

这些症状实际都是肾气衰微的表现。民间有“睡前一盆汤,赛过人参汤”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修身文化中也有一个“冷冲热盥”的方法。早晨用冷水洗洗脸、冲冲头,晚上就一定要用热水泡脚。

当然,泡脚的水和药方也是挺有讲究的,要避免乱创、乱用。现在市面上有些一切向经济利益看的商家,只是把一些药方中记载的药物堆在一起,就提供给人们泡脚,而没有将四季护臟的重点作为其中的根本,值得商榷。

手与足都对应于心,因此不可以用火直接炙手,而引火入心,火的燥气侵入心里会使人烦躁不安。

另外,大雪中跣足做事,应注意不可直接用热汤浸泡、洗浴。因为触寒以后再用热水,就会把寒气逼回体内,寒滞于体内,必然致病。

(5)揉耳增肾阳御风寒

肾开窍于耳,总体属水,双耳又内蕴丙丁火,人体有病时会在耳廓上出现反应点。

耳朵上浓缩着全身的信息,而且通四肢百骸,因此中医的耳针疗法就是在耳廓的一定部位,特别是反应区进行针刺或埋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刺耳穴图上相应的“肾”的部位,可以起到强肾健身的作用。对于因肾气不足所引起的失眠、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状况,自己经常去搓揉按摩耳廓,疗效也是相当好的。虽然动作小,但是却要自己坚持去做,才能见效。

(6)艾灸助阳御风寒

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肾一虚,正气则虚,邪气则盛。因此扶养正气贵在温补脾肾。

中医认为,温补者,莫过于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艾灸有6大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自己在家中亦可小心操作,温灸补脾与肾。

6.《灵剑子》导引法

以两手相叉,一脚踏之,去腰脚拘束,肾气冷痹,膝中痛诸疾。

又法:正坐,伸手指缓拘脚指五七度,治脚气诸风注气,肾臟诸毒气,远行脚痛不安,并可治之,常行最妙。

7.陈希夷二十四气

导引坐功图势——立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立冬坐功图势

运:主阳明五气。

时:配足厥阴肝风木。

坐功:每日丑寅时,正坐,一手按膝,一手捝肘,左右顾,两手左右托三五度,吐纳,叩齿,咽液。

即:每日1时~5时,盘坐,左手按住膝盖,右手搭在左肘上,上身左右扭转回顾,接着双手交换方位,各做15次,然后吐纳、叩齿、咽津。

主治:胸肋积滞,虚劳邪毒,腰痛不可俛仰,嗌干,面尘脱色,胸满呕逆,飧泄,头痛,耳无闻,颊肿,肝逆面青,目赤肿痛,两肋下痛引小腹,四肢满闷,眩冒,目瞳痛。

——摘录自熊春锦先生著《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

本期话题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呢?

✎欢迎在留言评论与分享

编辑:明笃 排版:张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