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早上,我正忙着准备高三家长会的事宜,突然收到高一四班一位家长的短信,希望跟我交流一下教育孩子的事。我们相约在下午会面。

我一看短信,心想:家长可能遇到了教育困境,苦于无法,才求助我的。说明家长还是信任我的。信任是成功教育的基础,也是家校形成生命共同体的牢固纽带。

下午两点多,家长俩如约而至。互相介绍之后,他俩就互相看着,不知谁先说。我想到家长俩或许是局促不安而难以启齿吧。遇人难境,当给人一个斜坡让有难人慢慢地自己走上来,或者援以手助,拉一把才是。于是,我把坐椅往茶几前挪了挪,拉近距离,俯身问道:“你俩别为谁,有困难我们共同协商。孩子有什么问题吗?”他俩你一言他一句地说孩子极其活泼,爱交朋友,成绩下滑得厉害并抱怨孩子“不听话”,性格叛逆;一有时间就呆在家里玩手机,不知如何是好。

一听家长俩对孩子的“抱怨”,都不是孩子的什么缺点,或许是孩子的优势。问题出在家长的认识偏于一隅,甚至把孩子的长处当做短处,亲子关系恶化也就成了必然境遇。当下的问题是亲子之间缺乏交流“共识”。我试探性地问:“你们在孩子考试后一块儿去外面吃饭吗?”俩人都说没有。再问:“你们了解孩子吗?”皆言不了解。现在很多家庭教育都阻梗在“不了解”上。孩子有了问题或遇到困境时,很多家长不是平静、平等、平常心地并肩沟通交流,而是面对面地苦口婆心地“告诫约谈”,甚至威胁。也有的家长“害怕”孩子,不敢沟通交流。

在找到问题的根源后,我继续问:“你们跟班主任沟通过吗?”孩子的父亲说:“沟通过。孩子爱打扮。老师说也要求过孩子不能打扮。”一听这是问题的关键,而是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爱打扮。

我乘机“诱导”:“孩子爱打扮这不是问题,一个女孩子不爱美才是问题。孩子有什么特长呢?”唯有看到自己或他人美好的善性,才能扩大强大美好的善性,抵制或减少赫尔巴特所言的“人的烈性”。

“孩子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出于健体,给她报了舞蹈班。初三中断了半年,她现在又继续跳了。我们都不同意她再跳舞了。”孩子的母亲如此坦言。

我顺势说:“孩子爱跳舞跟辅导老师沟通过吗?”

“沟通过。老师说,孩子搞舞蹈很好,有潜质。可能老师是私人开的班,为了稳定生源……”

我听出了玄疑和言外之意:孩子很普通,不可能有艺术天赋。

越来越觉得问题在家长身上。当前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山大,一些家长凭个人的喜好和理解来试图左右孩子的成长和选择也就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我特别给家长谈到理想状态是“爱一行干一行”,而不是“干一行爱一行”。

“为什么不让孩子从事她酷爱的舞蹈呢?杨丽萍不也很好嘛!”我说。

“那怎么跟杨丽萍比呢。我们的孩子很普通。”

“孩子的未来怎么能限量呢?”

“能行吗?”俩人怯怯地问。

“为什么不行呢?”

很多时候,我们家长要不断重新发现自己,才能不断重新发现孩子。给孩子的发展潜力找到场域、资源和力量,把孩子“托”起来,让孩子自己站在高处。同时,还要把成长路上可能的“陷阱”表清,让孩子认识到危险。还要帮助孩子把他(或她)搬不动的石头合力搬掉。

我又介绍了一位开办艺术学校的家长,让他俩加了微信,多尊重孩子,全力支持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他俩愉快地回家了,我也如释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