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总体是健康的。多轮密集调控后,中央释放了新信号。

“目前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个别问题,但总体风险可控,合理的资金需求正在得到满足,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整体态势不会改变。”在近期举办的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如此表示。

近一年来融资和拿地门槛提升,加速了行业洗牌趋势,也检验了房企的韧性。大浪淘沙后方见真章,在政策收紧的大环境下,一批财务指标良好的房企优势凸显,继续稳健向前。

最近,监管层针对地产业的表述开始出现了边际的变化,从“两维护”到“保障信贷平稳”,

政策微调的空间已经打开。但不可否认的是,房地产长效机制已逐步建立,“稳”成为未来市场的定调,从前“大水漫灌”刺激发展的老路已经走不通。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如何回归到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模式,通过精耕细作实现高质量增长,是下半场面临的重要命题。

提质控速,降杠杆效果显著

近年来,在“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行业退潮的征兆逐渐显现。房地产收紧政策陆续出台,例如“三道红线”机制,更是一记警钟。自此,降负债、拉着指标往黄绿档靠拢,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成了房企的重要目标。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其监测的100家典型上市房企中有近半数房企都在采取各种手段降负债,新增有息负债缩减的上市房企就达到44家,力度最大的几家缩减规模均超过100亿元,绿档房企中新面孔不断涌现。

三道红线的提出,标志着利用负债盲目扩张规模的时代不复存在,这考验着房企的财务安全硬实力,有些房企一时间资金压力骤增,因此陷入经营困境。

层层加码的市场调控下,财务指标良好的房企显露出其韧性的一面。例如龙头房企碧桂园,今年杠杆水平进一步降低,碧桂园2021年中报显示,公司有息负债总额从2019年末的3696亿下降至2021年中期的3242.4亿,其中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占比下降至27%。而同期可动用现金余额达1862.4亿元,现金短债比2.1倍,短期偿债无忧。

除了现金短债比,净负债率和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也是三条红线的重要指标。中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碧桂园净负债率为49.7%,此前,碧桂园已连续多年保持低于70%,低于“三条红线”中“净负债率低于100%”的要求。

唯一尚未达标的项目为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但这一数据逐步向好,已从去年年底的80%,下降至77%。对此,碧桂园首席财务官兼副总裁伍碧君表示,会按计划于2023年年中前三条红线全部达标。

碧桂园稳中向好的财务指标,与公司三年前的战略调整分不开。早在2018年,碧桂园就提出“提质控速、行稳致远”战略,将“降杠杆”的任务分解到日常经营中,通过整个资产运营,而并非缩表的良性方式逐步降低负债率,同时也保证利润率稳步提升。

杠杆的稳步推进,稳健的财务表现,使碧桂园本身便可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债务风险较低,融资优势也更加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半年美元债务潮爆发后,惠誉、穆迪等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下调了多家知名房企的信用等级,但对于碧桂园,标普给予“BB+”评级,展望“稳定”;穆迪给予“Baa1”评级,展望“稳定”;惠誉给予“BBB+”评级,展望“稳定”。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认可为碧桂园赢得了更大的融资空间,碧桂园于7月13日发行的美元优先票据,利率为2.7%;此前5月份发行的美元债的利率也低至3.125%,这两笔美元债均是长期债券。

以销定产,保证现金流

放眼当下中国经济,“稳”字逐渐成为阶段性特征,韧性显现。多年以来,碧桂园在城市布局、土地投拓以及融资扩张时也讲求“行稳致远”,不贪求数量,更注重质量,这也成为碧桂园持续稳健增长的秘诀。

房企要实现稳健发展,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区域战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2020年间,三四线城市销售占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的比例从43%上升到49%,市场韧性渐显。

碧桂园长期看好三四线城市,进驻城市多数为人口规模50万以上、发展潜力较好的城市;一旦选定城市入驻,便会持续深入布局,以增强在当地的占有率以及竞争力。截至2021年3月,碧桂园已进驻245个三四线城市,其中84%的城市处于库存短缺或合理状态。

在土地“两集中”政策推出的第一年,优势开始向稳健的头部企业靠拢。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碧桂园在2021年前九个月的拿地金额总计1294亿元,拿地面积达3716万平方米,位居头部房企前列。土储布局合理、土地资源充裕,也有力支撑着碧桂园业绩稳定增长。

目前行业已经从金融红利时代转向管理红利时代,碧桂园总裁莫斌表示,碧桂园在投资拿地方面会越来越精准,并且会坚持经营理念、投资标准和投资转化率、货值转化率的“三个不动摇”。

把目光聚焦库存,保证现金流安全是碧桂园面临调控大考时的另一份底气。碧桂园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以销定产,保持低库存的策略,重视销售回款,在融资政策收紧后,销售能力强、现金流充沛的房企更具有优势。

碧桂园10月4日发布公告称,今年9月实现归属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金额约456.6亿元。在近期市场明显下行的背景下,碧桂园权益销售额仍实现环比正增长,展现出较强的韧性。

纵观今年前9个月,碧桂园累计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金额4482.4亿元,略超去年同期水平,已连续9个月实现累计同比增长。

布局高科技领域,赋能地产主业

土地红利、金融红利消退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由规模化发展转向精细化运营。房企们逐渐意识到,“活下去”仅是第一步,未来市场是产品力的竞争。

不少房企开始着手进行多元化布局,一直以来,跨界的风险系数并不低,在宏观调控的“紧箍咒”下,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赛道并向上生长?

碧桂园围绕地产主业,把赛道瞄准了机器人和现代农业领域,以科技赋能,重点布局高科技地产生态链。碧桂园旗下的博智林机器人公司,目前在研建筑机器人46款,绝大多数用于现浇混凝土工艺与装配式建筑施工。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碧桂园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构造产业生态链,借助优势产业赋能,提升了主业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力。

截至2021年10月底,已有18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18个省份近12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400台,累计应用施工超450万平米。博智林机器人公司研发聚焦三个核心要素:保障施工安全、提升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共同推进提升建筑施工综合效益,助力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巨大冲击,在农业方面尤甚,《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全球55个国家(地区)陷入粮食不安全状况,受影响人口比2019年增加了约2000万。

科技创新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对农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需要依靠科技的自立自强来保障粮食安全,增强应对国际风险挑战的能力。

2018年5月,碧桂园成立农业控股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宣布进军现代农业。碧桂园前瞻性布局“农业芯片”、聚焦“智慧农场”,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去年,碧桂园农业已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完成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今年又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开展一年多季作物的“无人化”生产验证。

此外,碧桂园还在积极探索生产销售一体化的零售业务模式,莫斌在今年年中的业绩发布会上介绍称,碧桂园农业将加快前端种业研发,打造我国的“农业芯片”;在中端,使用“公司+基地+农户”的高效生产模式,布局科技农业;在市场端,现代农业将结合“碧优选”门店,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真正做到健康食品“从田间到餐桌”。

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曾2019年的年会上提出了碧桂园的新定位:高科技综合性企业,如今的碧桂园正围绕这个定位积极多元化布局,地产、机器人、现代农业、新零售已经成为碧桂园长远战略发展的板块,增强了企业内生增长动力。

在风云诡谲的市场变化中,“稳”成了今年房企评估自身的关键词。碧桂园关注经营质量,平衡适度增长,在涉及投资、设计、营销、后台运维的房地产主业以及新业务发展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体系,在寒风中交出了高质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