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卢女士带着孩子去莫干山景区游玩。大人合照时,孩子一时没憋住就在路边蹲下撒了泡尿。路过一位女游客看到此情此景,说了一句“这是谁家孩子,这么没教养”,没想到一场闹剧就此发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卢女士本觉得是孩子不对,但在女游客不依不饶的嘲讽下也来了火,互相对骂起来,尤其是在女游客踹了卢女士的孩子一脚后,双方就打了起来。情绪一激动,卢女士站到凉亭椅子上试图踢女游客,被她的丈夫樊某挡回去了,可她重心不稳意外跌落悬崖,被鉴定为轻伤一级,住了8个月的院。

这事到底赖谁呢?站在父母这边,小孩实在忍不住随地小便,一般人都能理解,别人说你,老实承认错误就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女游客这边,看似站在道德制高点,但得理不饶人也有点过分,何况还去踹3岁小孩,虽说法院认为卢女士起诉樊某将其推下悬崖的事实不成立,不用负刑事责任,但他的妻子作为一个成年人,把气撒在孩子身上,也是让人大开眼界。

事情发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小孩子在路边撒了泡尿。有人觉得可以接受,就走过去了,有人觉得不能接受,很嫌弃。说到底,还是每个人对“讲文明”的认识不同。

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吵闹、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甚至随地大小便,不遵守公共秩序插队、闯红灯,破坏、污损公共场所设施等等,都属于不文明的行为。一般人都知道,公共场合不能做这种事,也厌恶别人做这种事,那么,这个文明的概念是怎么形成的呢?

早在古代,文明礼仪就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比如尊老爱幼,容仪有整。

近代中国,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注重礼仪的全面复兴时期问题。从推行文明礼貌用语到积极树立行业新风,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

一直到上世纪末,排队还是一个难题。车站、码头、商业设施开始出现并带来巨大人流,公共场合无序哄抢、秩序混乱,有的城市还为此专门设立了“排队日”,试图纠正混乱无序的群众。

现在这种局面肯定不会再发生了,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在公众的礼仪规范上也前进了许多,但闯红灯、随地吐痰、随地小便等行为还是一直无法杜绝,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相关新闻出现引发人们的讨论。

卢女士本想制止孩子小便,就说明她并非没有公共道德意识。只是在既有的困难前,公共意识让位给了自家孩子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前,武汉地铁就上过热搜,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让男童在车厢内随地小便,遭到乘客指责后,大爷不但没有致歉反而回怼:伢这么小,他憋不住了你说怎么办?这些人屡教不改,除了违规成本太低,没有别的解释。

从国际上看,为提高公众文明水平,一些国家将原来由道德规范调整的行为,转变为由法律规范来约束,是一个大趋势。
比如在新加坡,对乱扔垃圾者,初犯时罚款200新元,重犯时,罚劳役3-12小时;对于非法丢弃建筑垃圾的,可以最高处罚5万新元和12个月的监禁;对在公共场所涂鸦者甚至判处鞭刑等身体刑罚。此外,对高楼抛物、厕后不冲水等等不文明行为,也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进行惩处。
在日本,还有一个《轻犯罪法》,规定在公共场所举止粗暴、制造麻烦、言行粗野、插队,或者吐痰、大小便等行为,都属于轻微犯罪行为,根据情节不同,可以处以拘留、罚款等处罚。

而新加坡和日本的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有目共睹。这些立法对公众增强文明意识、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不文明行为不仅败坏社会风气,引发大量争端,在前几年,还经常会有一些国民在外国旅游时,做出不文明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形象。

比如赴日游客顺走马桶盖,还有两个中国游客在澳大利亚悉尼皇家植物园随地大小便,不听劝最终因袭警被当场逮捕,虽然我们国家的的经济在增长,但是公众的文明水平却没有提上去。

技术好解决,观念难改变。所以说,通过立法进行约束和规范,提高法律惩戒和威慑力度,减少不文明现象,全面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质,非常必要。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