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双十一活动期间,

不少“尾款人”在熬夜付完款后,

快乐并痛苦地思考着接下来的日子,

选择什么口味的西北风。

也有人独树一帜,捂住钱包,

抑制欲望,“抠”出了两套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女士是豆瓣抠组著名的大神,

特别会抠。

衣服、鞋子、首饰,

几乎都是捡朋友不要的。

家里的碗碟,都是超市的赠品。

每天固定时间在电商平台薅羊毛,

准时签到、积分兑换、试用套餐......

一整个流程下来,免费日用品手到擒来。

别人花钱能换来短暂的快乐,

但对于王女士来说,

花一次钱,就像在自己身上“割”了一刀。

喝豆浆不小心洒了,

她的第一反应是“两毛钱没了。”

别人盘里的肉没吃完,

她会很难受“这个猪死得有些冤枉。”

甚至看到电影里面的人,

在酒店床上喝咖啡时,

她也会紧张“如果撒了,就要赔床单钱了。”

但靠着这样紧巴巴的心态,

王女士每个月工资的储蓄率达到90%以上。

才32岁,就在南京贷款买了两套房。

这则消息登上热搜后,

有人觉得王女士在撒谎,

也有人觉得这样的人生没有乐趣。

对此,王女士回应说,

实际上是她和丈夫一起存钱,

挣钱当然是最主要的。

“不要成为金钱和物欲的奴隶,

但也不要成为抠的奴隶。”

或许可以理解为,

这种在别人看来没有趣味的人生,

是王女士对抗消费主义的方式。

我们不得不承认,手里有点钱才踏实。

那些抠门的年轻人,其实都在偷偷存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几天,倪萍登上了热搜,

因为她在某课堂谈及理性消费时,

说出了一个令人惊喜的观点:

年轻人披块布都好看。

当主持人问:

“倪萍老师年轻的时候会注重衣着打扮吗?”

倪萍自曝了年轻时的一段经历。

有一次,

因为要主持金鸡奖颁奖晚会,

她逛街去买衣服。

期间,相中了一条精致的披肩,

但是那个价格实在太贵了,

所以她犹豫了一下便扭头走了。

可那一夜,她翻来覆去睡不着,

第二天赶着店一开门,

她立刻进去买下了披肩。

看来年轻的时候,

倪萍老师也有过冲动消费的时候,

正如现在很多年轻的女孩子,

看中衣服、包包,

一定会想方设法说服自己“需要”它。

但如今,倪萍却有了不同的观点,

她说,如果重回18岁或20岁,

自己不会买任何名牌。

因为年轻就是资本,

就算穿个白衬衫、牛仔裤,

哪怕是身上披块简单的布,

也是人群中最好看的那个。

言外之意,

其实就是年轻人太太太需要合理消费了。

这个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

之前网上有一个很火的词:

隐形贫困人口,

说的就是那些看上去每天有吃有喝有玩,

但实际上很穷的人。

城中村不住,

住的地方离市区不能超过半个小时;

出入高大上的写字楼,

包包必须是有低调奢华有内涵的;

一天一杯星巴克、网红奶茶,

每到过节就囤货,

网红好物样样必不可少,买买买……

工资一发下来就会被花呗、借呗,

以及上个月的欠债扣除一大部分,

然后迅速贫穷。

表面上风光无限,背地里狂风呼啸。

到交房租的时候,

只能挨个跟周围的朋友,同事开口借钱……

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即时满足感绑架了他们的大脑,

只要手里有钱,

就马上化身“散财童子”,

一边疯狂消费,鼓吹及时行乐,

一边承受着超出自己收入的债务,

一步步把人生推向深渊,万劫不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这里,

你是不是想说一句:是我本人无疑。

每天痛心疾首的捂着钱包哭穷,

却又屡次熬夜看直播,

买回来一堆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其实,我们都是“表里不一”的年轻人。

然而在这个消费无限便捷、

欲望被无限放大的时代里,

我更佩服那些能够存钱的人。

因为越长大就越是不能忽视,

人生中99%的烦恼,都来源于没有钱。

没有钱,就不敢生病,不敢请假,

上有老下有小,没法活还不敢死,

更别提哪来的底气谈独立和自由。

和倪萍老师同一个课堂的赵晓卉,

是90后的年轻人,

然而“存钱”对于她来说,

却是坚持了很多年、

甚至已经成为习惯的一种行为。

赵晓卉坦言,

自己上节目时穿的衣服,

基本都是靠借或租。

平日里,

她还会和豆瓣“攒钱小组”的成员,

一起讨论、分享省钱技巧。

而省下来的钱,

她会拿去为家人购买必需品。

不得不说,

赵晓卉的消费观真的很赞!

实际上,我身边的所有人,

他们的第一个10万都是省下来。

而太多的人,

每天早上一杯咖啡,

下午一杯奶茶、小吃零嘴,

晚上刷视频顺便续费各种会员,

随手买下好看却不实用的小摆件......

数十年如一日,

这些不是生活必需,单次花费不高的东西,

让自己损失了一辆车,耗掉了一套房,

却浑然不觉。

很多人不理解,

为什么那些月薪四五千的年轻人,

宁可花着借来的甚至是贷来的钱,

也要假装出月薪两万的样子。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同侪压力,

说的是某件东西别人有而我没有时,

就会很难受的一种匮乏心理。

看到别人用的手机都是iPhone,

就感觉自己的手机变得很卡,

朋友买什么,你就缺什么……

这种同侪压力,

其实就是攀比心理与一种病态的自我安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压力这么大,加班那么辛苦,

买点东西补偿一下自己,也没什么错吧。”

不少商家就是利用这种心理,

让你感觉自卑、低人一等,

打着为你好的旗号,

告诉你你值得拥有更好的。

于是,在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销下,

许多人硬着头皮,

用借贷软件和信用卡举债消费。

但他们没意识到,

欲望应该是随着能力的增长而增长的。

超出能力的消费欲望,

往往会毁掉一个年轻人。

社会不会因为你一句“我没钱”,

就对你网开一面;

命运也不会因为你一句“我很穷”,

就对你格外开恩。

借钱的本质,

就是提前预支本不属于你的东西,

让你感受繁荣的幻象,

再把它全部拿走。

我们本来不穷,

只是在种种因素的作祟下,

随时都可能变穷。

能力配不上欲望的心酸,

只有自己能懂。

而很多人还不明白,

握在手里的钱,

才是最大的乐趣和安全感。

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

怎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

欲望必须与能力持平。

《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表示,

中国新一代年轻人里(35岁以下),

56%的人暂未开始储蓄。

开始储蓄的44%的人中,

平均每月储蓄仅1389元。

没有理财计划,

一昧寻求即时满足感,

没有最穷,只会更穷。

当你的能力不足以为你的欲望买单时,

你不妨舍弃掉那些欲望。

我们虽然不必像王女士那样节俭,

但至少要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比如从现在就要开始,

给自己定一个存款目标,

每个月把拿出收入的10%-20%,

雷打不动地存起来;

记录每日开支,规划用钱模块,

按月、季、年的方式做总结;

记住一些日常省钱小技巧,

逛街前尽量吃饱饭再去,

把支付密码化简为繁,

设置一个消费冷静期......

一年有365天,

再小的开支乘以365都多如牛毛;

同样,

再小的收益乘以365也硕果累累。

归根结底,

存钱,存的不仅仅是一个数字,

更是我们随时应对不确定未来的底气,

和能够改变生活中不满的勇气。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

你应该提高的是自己存钱的能力,

而不是你的花呗额度。

文章来源:北驿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