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这是第4187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后,各省份也陆续发布了自己的经济“三季报”。从发布的数据来看,榜首的广东和第二名的江苏差距在缩小,能源上下游省份工业利润增速呈现两重天。

广东领先优势为何缩小

第一经济大省广东,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风向标。2021年前三季度广东地区生产总值为88009.86亿元,同比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5.1%。同期,江苏实现GDP84895.7亿元,同比增长10.2%,两年平均增长6.3%。

两相比较,广东领先江苏3114.16亿元,而去年同期粤苏这一差距为4588亿元,也就是说,今年前三季度广东领先江苏的优势大幅缩小了1474亿元。

考虑到广东GDP素有“上小下大”即下半年占比较大的传统,因此全年下来,广东领先江苏仍将超过5000亿元。比如去年前三季度广东领先江苏4588亿元,但全年领先江苏8041亿元。但无论如何,今年全年广东的领先优势将比去年明显减少。

优势减少的一个原因在于工业。江苏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8%,两年平均增长9.5%。同期,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两年平均增长5.2%。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2020年一季度乃至2020年前三季度受疫情影响较大,因此,两年平均增速更有衡量意义。前三季度,江苏规上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领先广东4.2个百分点。

为何江苏工业增长更快?这里面的一大原因还在于产业结构。江苏是我国轻重工业配置最合理的省份,各大产业规模非常均衡,江苏的十大支柱产业为电子、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化工、通用设备制造、钢铁、汽车、纺织、专用设备制造、金属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十大行业为主要支撑。今年以来,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上游工业利润大涨,江苏由于重化工业占比更高,上下游产业更加平衡,受益更大。

另一方面是,江苏经济增速快,与近几年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深入有关。专家指出,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深入,长三角各个城市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增强,包括高铁、城际等硬件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进一步向长三角城市群集聚。在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上海的引领下,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地区转型升级不断加快,苏中、苏北地区也快速增长。

比如,苏州的外资企业占比很高,这几年苏州的外资企业质量在提升。同时,在上海的带动下,江苏的高新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7月22日科创板开闸两年之际,科创公司数量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是江苏省(60家)、广东省(51家)、上海市(43家)、北京市(42家)、浙江省(26家)。其中,苏州贡献的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已达33家,占科创板企业的11%,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中位列第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转型升级新阶段,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科技驱动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长三角的高教资源十分丰富,上海和南京的高教资源实力在各大城市中位列前三,人才红利优势十分突出,科创产业发展十分突出。科创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

相比之下,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的科教基础是一大短板。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广东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仅为15.7%,该比例在全国列第13位,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有较大差距。

不过,放到更长的时间段来看,广东和江苏之间的绝对值差距既有不断缩小的阶段,也有持续扩大的阶段。查阅历年数据发现,广东2008年GDP领先江苏0.58万亿元,其后5年的差距逐年缩小,分别约为0.5万亿元、0.46万亿元、0.42万亿元、0.33万亿元、0.32万亿元。

不过到2014年,两地之间的绝对值差距重新扩大,2019年,两地的差值达到9330亿元,为近年来的最高峰。2020年两地的差值有所缩小,为8041.9亿元,今年这一差距还将继续缩小。

| 表:十年来广东、江苏历年GDP及差值(单位:亿元。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西南崛起,长江经济带闪耀

增速方面,31个省份中,只有河南、辽宁、内蒙古没有公布两年平均增速。在公布两年平均增速的28个省份中,海南、西藏、浙江、江苏、安徽、江西、重庆、贵州、山东和四川相对领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表:31省份“三季报”(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公开报道)

这其中,海南以6.8%的平均增速位居第一。

海南的增速快,一大关键是海南自贸港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增速都比较快。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海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5个百分点。另外,不论是海南还是增速第二的西藏,增速较快都有疫情防控较好、基数较低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年平均增速前十名省份中,除了海南、西藏和山东外,其余7个省份均来自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2020年,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合计471579.96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6.4%,占比较2019年提升0.2个百分点,比2015年的42.3%提升了4.1个百分点。

今年一季度,长江经济带全流域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长江经济带11省市合计地区生产总值11.60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46.9%,比上年四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

在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的下游,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苏沪浙三地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相互之间的产业协作不断深入。不仅是江苏,浙江和安徽也保持快速增长。

安徽省合作办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3100个,实际到位资金5783.4亿元,同比增长28.1%,占全省比重56.3%,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4.3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市在皖投资增长迅猛,增幅达到42%。

在中上游地区,这些地方水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十分丰富,本身与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联系也较为紧密,近年来随着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长三角、珠三角大量产业也转移到这些地区,这些地方经济也快速发展。

此前贵州曾有多年经济增速在全国领跑。云南增速也持续多年位居前茅。2020年,成都成为外贸进出口前十名城市中唯一一个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城市,重庆也位居第11位。

南方不会一直快、北方不会一直慢

另一方面,从更大的格局来看,自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南方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尤其是近代以来,天津、青岛等北方沿海城市的崛起,以及东北的发展,在某个时期内,南北相差无几。

在新中国成立后,紧邻苏联的东北地区,在已有的工业基础上,建立了重工业基地。东北、华北、西北都有大量的重工业。这个时期,北方在不少方面明显领先南方。比如到上世纪90年代初,北方城区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明显多于南方。

改革开放后,水资源与气候条件更好的东南沿海地区迅速发展。毗邻港澳的珠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后率先崛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广东GDP总量跃居全国各省份第一,并一直保持至今。珠三角与长三角并驾齐驱,使得南方经济的分量更加凸显。

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主要是沿海地区快速发展的话,那么进入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则是属于中西部高速增长的时期。这个过程中,水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的西南地区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区域发展格局。

西南地区山地多,平原少,教育较为滞后,城镇化率较低。但2008年以来,这一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上升,贵州成为近十年城镇化提升幅度最大的省份,成都和重庆成为沿海地区之外仅有的两个超大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逐渐成为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这三个沿海经济圈之后,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西南地区崛起的同时,东北等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区域经济发展放缓,2020年北方地区占全国经济的比重已经下降至35.4%。南北分化成为近年来广为关注的话题。

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格局不会一成不变。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在9月份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33期)上表示,看待南北差距扩大的现象,一是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尺度,二是要有更加客观、多维、多层次的角度。

史育龙说,在过去四十年的时间中,各个区域板块间的发展速度快慢发生了多轮轮动,并不是南方一直快,北方一直慢的过程,而是不同的阶段,像马拉松赛跑开始段、中间段和最后段,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领跑者,比如像北方的内蒙古曾经在新世纪初连续8年领跑全国。

现在慢了的部分是由于在转型关键节点上没有很好地抓住机遇,以至于出现了后进的局面。未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以后可能会重新赶上。

今年以来,随着能源价格上涨,北方地区不少省份工业利润增幅大涨,工业利润呈现上下游“两重天”态势。今年前三季度,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87.6亿元,同比增长2.5倍。内蒙古增长了1.67倍,黑龙江增长1.1倍,甘肃增长1.25倍,新疆增长1.9倍。

| 表:31省份今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而同期,下游的广东、福建、浙江等省的工业利润增速却远低于44.7%的水平。其中,广东规上工业利润增幅仅为18%,福建仅有19.1%,浙江为27.6%。

史育龙说,未来的北方不会和南方走一样的路子。在全国范围内确定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这种主体功能的划分就是让各个地区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从地理上来看,内蒙、吉林、黑龙江、辽宁、甘肃是全国五大风能资源储量前五位的省份,青海、甘肃、新疆都是太阳能资源储量居于前列的省份,这些省份现有的结构在主体功能区中转化,就能够形成新的产业优势。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