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搜图编辑搜图编辑搜图编辑搜图

亚里士多德曾说,世人不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为人生最高目标。我们不仅为拥有幸福而追求幸福,我们追求其他目标——健康、美貌、金钱、权力,无非也是因为我们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

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看,现在的我们对宇宙及世界的认知,与日俱进,可以说,已经超乎古人的想象。

现在我们对物质的享受,都是古人所不能及的,同样超乎古人的想象。

但是,对于古人来说,目前的所有物质,对他们来说,都是奢侈的。

但是,即使是这样。有一个横亘在历史长河中的终极命题,却始终无法解答:幸福是什么。

可以说,千百年来,虽然我们破解了无数个科学奇迹,但是对于“如何幸福”这个命题的答案却毫无建树。

所以,一个没有答案的人生,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浪费或者毫无意义。

有人问,人这辈子最难改变的是什么?

多数人的回答是:身份和地位。

这句话有两个隐含意义:

  1. 客观上,尊重了事实。
  2. 主观上,暴露了对幸福的定义。

所以幸福的终点,一票难求。那么,金钱的多寡真的能左右幸福指数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金钱能使人快乐吗?

现在咱们先看一组调查数据:

  • 1976年一项大规模的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北美洲的人有40%认为他们“非常幸福”,欧洲人是20%,非洲人是18%,远东的受访者却只有7%。
  • 美国公民对个人幸福的评价跟古巴人和埃及人相去不远,但古巴的人均国民收入不到美国的1/1,埃及人连1/10都不到。
  • 联邦德国人和尼日利亚人的幸福程度相同,但人均国民收入却相差15倍。
  • 当某位住在高消费地区的人的家庭收入约为7.5万美元时(此收入标准在低消费地区相应减少),他的经验自我的幸福的满足水平就不会再提升。经验自我的幸福感也会随着收入增加,但超过那个标准后,也就不会再提升了。

我看到这组数据的时候,也是让我有些不知所以。按照群体观念的逻辑来讲,有钱人因为拥有更高的收入,这无疑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完全可以使得生活更加的多姿多彩,比如度假,美食等诸多让人感到快乐的东西。但是,报告中却没有这些事项的填写。

就好像你去面试,在个人简历填写中,兴趣爱好一栏中,居然一个字都没填。

所以实验人员最终得出结论:贫穷使人悲惨,富有可能会提升某个人的生活满意度,但总体来说来却不能提高经验自我的幸福感。

所以,我也不得不相信这个事实。即金钱和幸福并不是强相关的隶属关系。

接下来,实验人员给出的解释是,更高的收入对于生活中的小乐趣呈现一种削弱状态。

比如天伦之乐,朋友之乐,爱情之乐等等。

而且实验人员也有证据对这个结论进行了确认:向学生过早地灌输金钱观会影响他们在吃巧克力时的快乐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功利”是幸福的假象

财富,地位,权力在现在文明看来,是一种幸福的象征。在这种文明倾向的熏陶下,我们会无意识地认为,只要我们能拥有跟他们同等的象征特点,我们也会觉得幸福。

但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象征是会骗人的。

我之前在一本书看过这样一段对话:如果你身边有一位精神科医生,不妨去他的诊室坐一坐。你会发现,诊室里几乎坐满了功成名就的病人。他们不缺乏豪宅住所,名贵轿车,但是,这些依然不能给他们带来“幸福感”。

当然,有些人可能会反驳说,有钱人才有经济实力看精神科医生,而穷人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所以有钱人坐满诊室才是真相。

但是,这并不是在重点。我认为重点是二:

  1. 功成名就的人,大多是私人医生。私人医生在表象看来是权利的象征,在我看来是他们难以言喻的忧愁。就好像皇帝生病,不希望被大臣和外邦知晓一样。所以,坐满诊室的应该是中产阶级,而非高产阶级。
  2. 有钱与幸福并不是直线性的强相关属性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脱离金钱=幸福的假象

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曾说:“人害怕的其实是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而非事物本身。”

是的,金钱=幸福的逻辑,千百年来,一直在奉为金科玉律的不变真理。

但是,在我看来,金钱的多少,永远是在人群攀比中所获取的优越感,误认为是一种幸福。

我们最大的痛苦常常不是来自大自然,而是来自伙伴,甚至亲人,所以哲学家说“他人是地狱”。

之前我也看过一个概念叫做动物界的生态位。

这个概念所阐述的是,大自然最残酷的并不是弱肉强食,而是同类竞争。

同理,人类之间的相互攀比也是对资源的一种竞争。

更确切地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沉溺于这种比较之中,而丢失对真正幸福感的本质追求,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耗过于巨大,根本就是种奢侈。

但是,追求物质享受,这是大家公认的嘛,全体意识投票的结果,所以认为一定是对的。

然后在此逻辑的演化下,出现了社会赏罚为念的意识形态。

当然,完全抛弃社会赏罚是一种极端,全然接受视为另一种极端。

即全然抛弃,违背求生的本能,全然接受,会因此成为它的傀儡,违背幸福的感受。

所以,我们不但要以社会赏罚的求生基础上接受这种利诱,而且还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内在秩序。也就是说,有一部分感受是自己可以掌控的权力。而不是孜孜以求于他人赋予的褒义回馈。

即无论是领导的批评和赞赏,还是旁人的刁难和讴歌,在其中间地带,都需要有一种体验内涵的自由,而不是只偏执于褒贬字眼所带来的回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说过:“外界事物令你痛苦并不是因为它们打扰你,而是肇因于你对它们的判断,而你有能力立刻消弭那种判断。”

但是,更为讽刺的是,缘木求鱼永远是人性的通病,幸福的青鸟何必四处找寻,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糟蹋殆尽?

拓展认知,仿若拨开人生云雾,原来四处都是路。想了解更多认知领域,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