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高血压病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慢性心血管疾病,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水涨船高,我国高血压病发病总体呈升高趋势。中国高血压调查发现,中国≥18周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各类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包袱。然而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生可预防可控制,因此,遏制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的重中之重便是做到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高血压病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慢性心血管疾病,发病总体呈升高趋势

1、疾病背景

高血压病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表面上虽然只是血压升高,但其并发症致死致残率都较高。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水涨船高,作为俗话说的“富贵病”,我国高血压病发病总体呈升高趋势。

中国高血压调查发现,中国≥18周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各类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包袱,中国每年过早死亡的人群中,由血压升高导致的达到200万,每年由其导致的直接医疗卫生各项费用更是高达366亿元人民币。

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血压,患者继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将至少增加74%,如果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就会大大降低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与此相应的是研究表明血压升高的发生到患有高血压病这一过程可预防可控制,因此,如果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公民血压的升高,是阻止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的必须要着重思考完成的问题,是重中之重。

我国近些年对血压控制也在不断加大关注度和力度,从1998年开始,原卫生部将每年的10月8日定为“全国高血压日”,借以引起全民对高血压的了解与重视并初见成效。此后几乎每年都做高血压病统计和调查,并多次提倡关注高血压,近几年又分别出台了《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这两个纲领性的文件均不谋而合地将我国慢性病防治的关键点放在高血压防治上,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如何有效深化血压控制。然而我国虽然对高血压一直持续关注,但三高、三低和三个误区的问题一直存在。

其中三高是指高血压患病率高、致残和死亡率高,三低则是指高血压治疗过程中控制率低,高血压患者知晓率低、治疗率低,三个误区是指高血压患者知道自己得病但不愿意服药,不难受的时候不愿意服药以及服药不规律,高血压管控的收效甚微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高血压管理和控制起步较早,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基于良好的社会资源,逐渐形成了多个行之有效的的控制和管理高血压的模式和方法,这对我国高血压管理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日本作为发达国家,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寿命期望值就是世界第一位的,即使如此,日本疾病死亡率排首位的依旧是慢性病。

作为起步较早的国家,日本也具备了相对比较完善的防控慢性病体系,针对高血压病,日本高血压学会(JSH)每几年都会依据实际情况更新日本高血压管理指南,该指南不仅提供医学建议还会依据实际的临床问题提供改善高血压管理的新方法和发展趋势。日本防控高血压的管理方法主要就是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将高血压病命名为生活方式病,将健康生活和健康饮食的标准细化,包括对食盐、脂肪摄入的严格把控,增加日常饮食中蔬果维生素的摄入、提倡适量运动以维持体重均衡、戒烟限酒、心态平和戒急戒躁等,将健康宣教渗透在日常,引起重视从而降低血压。

这样一来健康生活指标便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更加亲民,更能融入居民日常生活。近年来,日本卫生部和劳动福利部推出了特殊体检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并将结果用以减免相关医疗费用的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模式。

3、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很早就开始重视高血压病,1959年,西安这座古城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召开全中国范围的学术会议,其研究的方向是心血管方面的疾。由于在那个时间段,中国的经济并不是十分发达,还没有研究制定出针对高血压的专业诊断指标。但统计得出其患病率为5.5%。

此后我国一直都在探索高血压病的防治管理方法,1969年,吴英恺教授在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在首钢总公司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社区为单位的高血压防止基地。经过实践证明社区人群防治高血压的效果非常显著,住在首钢范围内的居民经过测定发现其脑卒中发病率下降54.7%,其脑卒中死亡率下降74.3%,"首钢模式"甚至被WHO认可并向世界各地推荐

02

如何进行高血压综合管理?患者需摒弃不良生活习惯,进行综合干预

1、加强基层高血压防治宣传

高血压患病率的不断提升与人们没能建立防控意识和信念相关,只有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帮助人们特别是高血压及其他慢性病患者提升慢性病防控素养,掌握更多的慢性病防控知识,树立慢性病防控信念,摒弃不良生活习惯,才能有效防范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要联合多元化信息平台,长期有效宣传高血压相关的健康知识,从日常生活习惯和工作等作为主要突破口。

2、调整并完善相关政策

对基层医疗机构收入和奖励机制要完善、落实。绩效也要倾向于一线医务人员,提高一线医务人员收入可有效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为民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设置符合各基层社区实际情况的,能有效实行高血压防治管理服务工作的医保政策,让双向转诊制度落到实处,才能让民众不扎堆去大医院。对一些基本药物实行配送制度改革,解决基层能看病买不到药的实际问题。

3、完善日常高血压医疗服务

提供长期的高血压筛查、生活习惯干预和随访等服务。全面发挥对居民高血压等慢性病的管理作用。高血压往往与多种危险因素或其他临床疾病并存,所以在积极防治高血压的同时,也应考虑患者的总体心血管风险,对高血压患者人群进行全面筛查,对筛查出伴有危险因素或其他疾病的患者进行干预。

尤其对伴有吸烟、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对伴有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肾脏病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相关治疗,总体把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现有中国的基层卫生服务难以达到慢病随访和慢病管理的需要,国际慢病管理的模型和工具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要符合我国国情。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培训和指导,完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构成,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基层全科医生,深入开展高血压管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辖区患者的健康素养,对其进行持续性的健康干预,整体带动基层高血压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