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田农批市场,菜贩的摊档上堆满了蔬菜。南都见习记者 许松龙 摄

进入十月,很多人发现菠菜、黄瓜、白萝卜等瓜菜价格明显上涨,小菠菜更是卖到25元/斤。不少网友表示“快要吃不起蔬菜了”,“菠你皮”“向钱葱”等打趣的词层出不穷,还有宝妈开始在微信群里拼团买蔬菜。据商务部监测,10月18日至24日,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上涨4.3%。30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每公斤5.62元,上涨12%,其中西兰花、茄子和菜花批发价格分别上涨26.8%、24.7%和24.6%。近期,针对蔬菜价格上涨现象,南都站站队发起话题讨论。调查问卷数据显示,超过96%的受访者对菜价上涨“感受真切”。

菜价持续上涨,餐饮店与菜贩们受到了哪些影响?深圳市民菜篮子承压情况究竟如何?近日,南都记者兵分多路,走访农贸市场、大型生鲜超市、大食堂、小餐馆,直击菜价波动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记者走访

菜贩受菜价困扰,快餐店老板直呼受不了

菜贩

“每天拿菜的价格都不一样”,菜价波动让菜贩困扰

福田农批应该是福田最忙碌、最大的菜市场了,这里的摊主们最近受到了菜价的波动困扰。10月28日,一位蔬菜摊主告诉南都记者,近半个月来“每天拿菜的价格都不一样”,西兰花如今已涨至11元一斤,正常情况下西兰花的价格应为7-8元一斤,涨幅不算小。

白萝卜的价格涨势也让许多摊主吃惊,记者在走访中看到,当天白萝卜的菜价从2.5元/斤到3.5元/斤的都有,多名售卖白萝卜的摊主告诉记者,前几天白萝卜的价格涨势惊人,一度涨到4.5元,而正常的白萝卜单价约为2块多。

10月28日,南山区学府路的一家钱大妈门店的工作人员也表示,“最近每天的价格还是会有不同,但整体是上涨的”。

蔬菜涨价太猛,有菜贩称卖给熟客都觉得难为情

10月28日上午,南都记者在南山区西丽源民肉菜市场内看到,在肉类档口前选购食材的顾客比蔬菜类档口前的数量要多出不少,选购热情上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

有蔬菜经营户向南都记者表示,今年的蔬菜价格从最近一次台风“圆规”过后就开始出现上涨,蔬菜价格高的情况已经持续近一两周了。其中涨幅比较明显的有菠菜、茼蒿和白萝卜等,菠菜目前普遍卖到十几二十块一斤,白萝卜和苦瓜等每斤零售价也已上涨到6至7元左右,有的经营户甚至因为价格太贵选择暂时不进货菠菜。

一位菜贩告诉南都记者,小菠菜批发拿货的时候就已经是十几块钱了,“我们也觉得好贵啊”。有时候一些熟客来买菜,按照现在的价格一算下来要几十块钱,自己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但是也没有办法,像菠菜、茼蒿这些菜品,批发进货价就已经很高,零售也只能挣到一块钱左右的差价。

市民

餐桌上少了几分绿色,日常做菜葱花香菜都少放了

从事自由职业的陈先生,因弹性工作时间,经常在家吃饭。最近,他发现自己家里的餐桌上少了几分绿色,就连喜欢的葱花香菜也难得一见。陈先生提醒母亲别舍不得买菜,母亲这才告诉他 ,“现在的蔬菜价都快赶上肉了”。

陈先生居住的深圳龙岗南湾街道丹竹头片区,常见的叶子菜如油麦菜、空心菜、奶白菜都涨了50%;瓜类涨幅也不低,青瓜价格翻了不止一倍,四季豆也卖到了11元一斤。陈先生笑称,蔬菜价格上涨,对其生活的影响太明显了,比如上周末,朋友送了一份羊肉,按照他们老家的做法是“萝卜炖羊肉”,但是母亲看着超市里4.98元一斤的白萝卜犹豫了半天,最后买了一根细小的。

平时不关注价格的年轻人,最近买菜都要先询价

菜价上涨后,就连一些平时对菜价不敏感的年轻人都真切感受到了。在康桥菜市场经营多年的黄女士说,菜价上涨后,人流量有所下降,购买者买菜的量变少了。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以前一般是老人家才会问菜价,年轻人基本都不问,而最近,年轻人买菜也开始问起菜价来了。

刘女士就是上述菜贩所说的“年轻人”,不过她不是在直接菜市场询价,而是在电商平台比价。最近几年,互联网卖菜平台兴起后,作为“年轻宝妈”的刘女士,手机上叮咚、美团、朴朴、天虹、山姆等等APP的打开率很高,每天都要在其中一个平台或者多个平台买肉菜,日均生鲜支出100元左右。进入10月后,她发现100块满足不了了,这才发现是蔬菜涨价了。为了稳定开支,她每次买菜钱,不自觉会打开历史订单对比下价格,还要对比个各大平台同品种的价格,最后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下单,“比如黄瓜,9月价格还是3.99元/600g,现在飙到8.9元,我肯定暂时先不买黄瓜了”。

菜价像“窜天猴”,把网友逼成了段子手

最近,蔬菜价格上涨的段子在朋友圈广泛流传,高菜价把网友们都逼成了段子手。“青瓜都10元一条了,你稍微不努力就连青瓜敷面膜都买不起了”“这几天如果谁一开口说话有一嘴蒜味,绝对在炫富”“拜访客户前建议吃一根大葱,客户可闻味辨识公司实力”。此外,不少网友通过晒出一年前炒菜和一年后的菜肉配比,来调侃“菜比肉贵”。

与此同时,记者还注意到,微博、抖音等平台也出现不少网友调侃蔬菜涨价的段子。有网友在拍摄洗菜的画面时,配文表示“今年青菜贵,洗菜得温柔点,决不能浪费”;也有网友调侃,“本想吃菜减肥,奈何菜比肉贵。顺应天意不减了,老老实实吃肉吧”;还有网友模仿青菜的口吻配文,“这辈子是万万没想到,能有跟猪肉平起平坐的一天”。

餐饮店

中式快餐老板:物价一涨就肉疼,小店受不起

近期蔬菜价格持续上涨,是否波及餐饮行业?近日南都记者也走访了写字楼食堂、中式快餐店和西餐厅。其中,位于深圳龙岗坂田的一家潮汕菜快餐店老板方先生表示,“我们这种小店,物价一上涨就肉疼,受不起”。

“我有一道菜是荷兰豆炒瘦肉,之前的荷兰豆是5元,现在是10多块了。”方先生说,快餐店的利润本来就是以几元为单位,蔬菜价格一涨就是几块钱,进货成本马上增加了,“还有一点,现在不止是蔬菜上涨,是什么都上涨,煤气升了三分之一,打包盒一箱升7、8块”。

大型连锁食堂:通过调整经营,确保蔬菜类菜式价格稳定

蔬菜价格上涨导致食材涨价,食堂是否也会跟着提价?10月29日,南都记者从深圳金百味餐饮管理策划有限公司香年广场店了解到,该门店用餐的主要是园区内的上班族,日均需要消耗各类蔬菜约200斤,由总公司负责配送,采购的支出则由门店独立承担。

门店负责人张先生介绍,其实每年在入秋季节,蔬菜的价格都会有所上涨,但今年上涨的幅度比较夸张,所有蔬菜品种的进货价都出现上涨,尤其是一些茎叶类的蔬菜,进货价相比于平时直接翻了一番,如茼蒿的进货价已经达到5块多钱一斤,对门店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经营成本的明显增加。

张先生表示,为了应对白菜类进货价格的上涨,平时大白菜和小白菜共100多斤的进货量,近段时间已经调整到六七十斤左右,并通过自身经营的调整,保证蔬菜类菜式的价格稳定,“虽然进货的成本在增加,但是门店的每道菜定价还是维持不变”。

西餐店:蔬菜菜品毛利相对较高,短期涨幅对其影响不大

对比中式餐馆对蔬菜价格的高敏感,西餐厅情况如何呢?就近期蔬菜涨势影响情况,南都记者向福田区一家西餐酒馆店主进行了了解。该名店主认为,近期蔬菜涨价对自家经营状况其实没有太大影响,“我们做的是西餐,基本上以肉类和进口食材为主,都是向供应商大批进货,说实话没有感受到太大的菜价上涨波动”。

谈及行业内情况时,这名店主则认为,如果只是短期的蔬菜价格上涨,对餐饮业应该不至于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蔬菜类的菜品本身毛利就很高,一盘土豆的原材料两三块钱但是却可以卖到几十元,最贵的其实是人工”。因此这名店主称,肉类和主食类食材的价格波动对餐饮业影响会较为迅速明显,蔬菜的影响反而是相对较小的。

记者观察

根茎类蔬菜价格波动不明显,多种蔬菜价格有所回落

根茎类蔬菜、本地蔬菜价格波动并不明显

除了白萝卜、花菜、辣椒这类涨幅较大引发市民关注的蔬菜外,南都记者在菜市场走访中留意到,土豆、南瓜、芋头这类耐储存的根茎类蔬菜近期价格波动并不明显,基本没有受到这一波涨势的影响。这一点也得到了多位菜市场菜贩的证实。

在电商平台叮咚上,记者通过对比了“500g长南瓜”近半年的价格,其中10月31日打折1.29元,10月8日为2.20元,9月27日为2.29元,8月6日1.29元……半年购买了14次南瓜,价格非常稳定,打折时1.29元,不打折时约2.29元。此外,胡萝卜价格的涨幅也不大,以“精品胡萝卜500g”为例,10月31日2.39元,10月8日2.39元,5月到8月之间买了4次,价格均为1.89元。

除了根茎类蔬菜价格波动不明显,本地蔬菜价格也稳定,甚至降价了。以叮咚的“八角丝瓜(本地丝瓜)/400”为例,10月28日为4.29元,9月17日为5.99元,8月31日为5.99元。

电商平台价格敏感度或低于农贸市场菜贩

记者实地走访菜市场,听到菜贩提到最多的就是“一天一个价”,可见菜贩对价格的敏感度非常高。以深圳市龙岗区坂田扬马综合市场最近一周的小菠菜价格为例,每天不一样,单价在17-25元之间波动。

在福田农批市场,白萝卜曾一度涨到4.5元,而10月28日已经有所回落,不同摊位价格不同,不过基本在2.5元-3.5元/斤之间。同日,记者查询多个电商买菜平台看到,白萝卜的零售单价仍在5元-6元之间,相较于线下菜市场,线上买菜平台对蔬菜价格波动的敏感性或低于线下菜市场。

据宝安居民蔡女士的观察,她也觉得线上菜价波动相对线下菜价弱一些,“不过线上买菜不能看实物,还是比较青睐线下购买”。

近两日蔬菜价格确有回落的势头

10月28日,福田农批的菜贩告诉南都记者,菜价持续上涨半个多月后,这两天菜价才有所回落,“但接下来的情况会怎样又不知道”。当日,记者在南山区西丽源民肉菜市场也了解到,近两天开始菜价有回落势头。

11月1日,记者在深圳市龙岗区坂田杨美社区上品钱大妈店了解到,近两日蔬菜价格确实有一点点回落的势头,“部分品种应该有下降2%左右。”

民调数据

71%的受访者表示,菜价上涨会影响吃菜热情

近日,针对蔬菜价格上涨现象,南都站站队发起话题讨论。民调数据显示,超过96%的受访者对菜价上涨“感受真切”,同时有71%的受访者表示,菜价上涨会影响吃菜热情,65%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购买涨幅较小的品类,42%的受访者表示会调整家庭饮食结构来对抗菜价上涨,也有过半受访者表示会寻找更便宜的买菜途径。

原因探寻

受天气及供应不足等因素叠加影响

10月29日,南都记者从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认证中心了解到,在今年国庆节假期过后,蔬菜价格出现了一轮普遍性上涨。“我们监测到,在国庆节假期过后,部分品类的蔬菜价格出现上调,但这并非是深圳单个城市的特有现象,而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

该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在国庆假期过后,多地频发的灾害性天气共同作用,导致整体菜价波动。“前段时间,北方降温降雪,南方台风不断,加上疫情一定程度影响了蔬菜转换期间的运输等因素,很多地区的菜价出现了上涨。”

对于蔬菜涨价原因,盒马深圳区域蔬菜采购负责人志谨介绍,蔬菜这波涨价主要从十月中旬开始,主要是北方几大蔬菜产区如山东、河南、河北受今年雨水天气影响,产地产量和品质受限。同时,叶菜主要产地云南和宁夏也受到雨水和降温的影响,产量受影响,导致市场现在行情不断上涨。目前,这波行情还不稳定,持续处于高水位。

各方应对

有人拼团买菜,电商们加大基地直采

市民

选择不吃或者购买可替换蔬菜

南都记者在西丽源民肉菜市场走访时观察到,一些市民选购过程中有意识地避开了涨幅较大的菠菜或茼蒿等菜品,买一些其他菜品。南都记者全程观察一女士的买蔬菜情况,其一共购买了近8斤蔬菜,其中还包括莲藕、萝卜、姜蒜等重量较大的菜品,花了47元。其与所在档口档主告诉南都记者,“前两周47元钱可以买很大一包蔬菜了,现在只能买到这么一点”。其称,这些菜仅够家里4口人吃两顿。

在南山区学府路的一家钱大妈门店,市民吴女士说,为了降低菜价上涨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近来完全是“看价买菜”,“如果价钱稍微有回落就买一些,但贵太多的蔬菜就基本不考虑了” 。

宝安区宝民社区居民蔡女士也表示,近期感觉部分菜价上涨明显,“翻倍了的感觉”。对于菜价上涨,蔡女士表示会选择吃菜价上涨不明显的蔬菜,譬如土豆,“近期家里就不吃西兰花了”。

当然,也有人表示,价格只是短期浮动,“该吃什么还是得吃”。

拼团买菜,有人调侃“说不定能省下买包的钱”

近日,在深圳一宝妈微信群,记者留意到,拼团买菜开始火热起来,而此前较活跃的是拼团买水果。“22.5元买5斤蔬菜大组合,有芹菜、娃娃菜、西葫芦、洋葱、苦瓜”“8.8元买3斤大蒜”……掌勺的妈妈们一边吐槽菜价上涨,一遍寻找低价买菜渠道。

“拼团买菜很香啊,就目前菜价的涨势,说不定能省下买包的钱。”一名将拼团用得很麻溜的妈妈开玩笑说,最近1个月,她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家里一多半的生鲜需求。

生鲜电商

叮咚:加大基地直采、品类多元化,保证蔬菜价格稳定

近期,部分蔬菜品类出现价格浮动引发关注,叮咚也加入新一轮“菜篮子”保供中。据叮咚买菜华南区域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证民生品的价格稳定,叮咚买菜加大了基地直采,优化蔬菜供应链,从市场走向源头,从产地直接发货,减少中间环节,目前华南蔬菜基地直发占比超85%,从而保证了叮咚买菜蔬菜价格的稳定。此外,品类多元化也是稳价的重要举措。

据该负责人介绍,经过不断的开发和测试新品,该区域最高SKU数达到370个,并在此期间淘汰换了上百个SKU。另外,在基础蔬菜品类维度上,今年还重点加大了有机蔬菜、供港基地蔬菜、高原蔬菜、圳品蔬菜和地方地理特色蔬菜的开发。

盒马:采购团队最近勤跑基地,积极开发广东供应链

盒马深圳区域蔬菜采购负责人志谨介绍,对于近期行情,盒马首先是保证供应。尽量增加更多基地直采渠道分担供应压力,减少批发市场业务量,降低受市场价格影响。其次是保障整体价格稳定,除了行情上涨明显的单品价格调整以外,采购也增加了平价民生商品供应量,线上线下推广价格相对民生、货源稳定的单品,减少这一轮市场叶菜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志谨说,目前盒马采购团队在持续跟进,保证履约和价格稳定两方面,同时会积极开发广东供应链,“接下来这个季节,正好是广东冬季菜开始大量上市,盒马已经有进行本地菜供应计划,将进一步锁定货源和价格”。

走势预测

广东冬种蔬菜将逐渐大量上市,菜价预计稳中有降

近期国内多地菜价连涨,不少人直呼"菜比肉贵"。10月29日下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专门召开沟通会,通报农产品产销情况,回应市民关注热点。据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期,受天气影响,蔬菜产量和市场供应量呈短期阶段性缩减;11月,随着天气转好,广东冬种蔬菜将逐渐大量上市,全省蔬菜供应总量充足,菜价预计稳中有降。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认证中心工作人员也指出,蔬菜价格呈现周期性特征,未来随着天气转好,蔬菜生产逐步恢复后,预计蔬菜价格将会出现新一轮调整。

统筹:南都记者 陈荣梅

采写:南都记者吴灵珊 谢萌 陈文才 吴春熠 覃仕林 蔡宇晴 陈荣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