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电影《解放》共分五部,拍了五年,从1967年开拍首部,1971年完成最后一部,如此之长的拍摄时间,确实惊人。

《解放》里最引人瞩目之处,就是苏联电影里,再次出现了斯大林的形象。

自从赫鲁晓夫上台之后,苏联电影里的斯大林已经绝迹。

《解放》里,再次出现了斯大林形象,这应该是勃列日涅夫于1964年当政之后,对斯大林评价回温在艺术领域的一个折射。

《解放》中的斯大林

有意思的是,《解放》的创作始于1964年,正是勃列日涅夫上台的那一年。

勃氏时代,对斯大林采取的政策是不抹黑,不粉饰。

《解放》里的斯大林形象,基本是按照这个原则来设计的。

《解放》的主要编剧是前苏联的著名作家邦达列夫。

邦达列夫已经于2020年去世。他在苏联时代的创作,流露出浓重的对人道主义推崇,苏联解体后,他痛心疾首,可以看出,他没有背叛他当初写作时的初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邦达列夫在参与创作《解放》的同时,还在1965年至1969年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热的雪》。

在《热的雪》里也出现了斯大林的形象描写。邦达列夫在《热的雪》中对斯大林中采取了冷冽的现实主义态度,一出场的时候,斯大林比较冷酷,令人望而生畏,到后来,斯大林的神情中透出了“温和、慈祥、亲和家人”的气息,让小说里接受斯大林接见的集团军司令如释重负。

可以看出,《热的雪》中,邦达列夫在恪守‘两个不”原则的时候,做的同样是相当平衡而得体的。

这种对斯大林的认知态度,基本也移用到了《解放》中来。

《热的雪》剧照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邦达列夫的创作习惯,深刻地干预了《解放》的创作。

一个作家在创作的时候,总是带有强烈的自传性。

邦达列夫因为是炮校毕业,所以,他的所有的小说里,都瞄准的是炮兵连这一个基层单位。

《热的雪》就是描写斯大林格勒期间,一个炮兵连在狙击德军进攻时发生的一个故事。

《热的雪》剧照

《热的雪》在小说文本中,带有太强烈的思辨色彩,故事情节反而有一点简单。在小说里的这种思辨色彩,可以通过文字来达到一种深度,但是移到电影里来,这种思辨因为没有动作性与情节线,便显得光彩皆无。

《热的雪》的小说读起来,还比较厚重,后来苏联把这个小说拍成了电影,我们可以在视频平台上看到这部电影译名叫《热雪》,会发现这部电影莫名其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热的雪》剧照

在邦达列夫的《热的雪》原著里,作者的情节元素,是两个基层军官与一个女卫生兵之间的三角恋爱,而这两个军官,带有邦达列夫的概念化的设定:一个嘴上高谈阔论的军官与一个务实而有人道情怀的军官,产生了理念上的撞击,反映出六十年代苏联文学的一种反思态度。

这种理论的冲击,在外人看来,完全是一种内部的纷争,在强大的敌人的面前,还执着于这种人性与人情的争论,显然是一种无病呻吟。

《热的雪》剧照

苏联的军事文学,发展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在张扬人道主义的口号下,已经偏失了太远,实际上,就是虚无主义无孔不入地以各种形态,钻进苏联后期的文化艺术之中,最后苏联的解体,与这种精神内质的被淘空有着密切的关联。

所以,电影版《热的雪》留给人的印象只是一个歇斯底里的军官与一个情感丰富的军官在电影里不知所以然地大呼小叫,战争情节反正是众所周知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命悬一线而终于有惊无险的历史事实,实在没有什么悬念,这样一来,整个电影前景上展现出的心理角逐,便失去了任何的新鲜感与现实感。

《热的雪》剧照

邦达列夫参与编剧的《解放》里,一个最完整的虚构主线,也是一个炮兵连,这就是电影里写到的“第381师206步兵团的炮兵连的连长茨维塔耶夫”。

《解放》剧照

茨维塔耶夫与女卫生员卓娅的情感线贯穿电影始终。在《热的雪》中,女卫生员也名叫卓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剧照

而发生在茨维塔耶夫身上的情节,也直接取自于邦达列夫之前的小说。

《解放》剧照

《解放》里第二部“突破”中,在表现基辅解放的情节时,茨维塔耶夫带队的两个营,强渡了德聂泊河。

《解放》剧照

但是后援部队接到上级的指令,修改了进攻计划,主力后援部队调到另一个攻击地点,这样,茨维塔耶夫就陷入到孤立无援的滩头阵地上,面临着四面包围的窘境之中。他们实际上承担了佯攻的任务。

《解放》剧照

茨维塔耶夫最终带着他的陷入重围的士兵,冲了出来,一个营的战友,只剩下十五个人,他在得知真相后,怒不可遏,怒斥他的上司:“你简直冷酷无情,我很难把您算作人,算作一个带兵的人。”

茨维塔耶夫面对师长发泄怨气

师长岂能容忍这样的顶撞领导的小兵,立刻下令把茨维塔耶夫给关了禁闭,下了他的枪。

但电影版里, 剧本里的这一段内容,并没有反映在胶片上。电影里,只交待了茨维塔耶夫见到师长,告诉师长,一个营的士兵,只带回了十五个。这一段就结束了。如此删去了士兵与上司的冲突,这一段节外生枝的情节,在电影里就显得莫名其妙。前面用了很大的篇幅,交待了两个营的浴血奋战,到后面,并没有跟进的后续的人性冲突,前面的铺垫,便失去了应有的反衬作用。

师长部署任务

剧本里交待,后来,茨维塔耶夫又被解除了禁闭。最终牺牲在柏林地铁里的水漫金山的水流中。

《解放》里的这个情节,完全是移植了邦达列夫于1957年创作的小说《请求炮火支援》。这部小说,描写两个强渡第聂伯河切入敌后的步兵营因未得到炮火支援而全军覆没的悲剧。

小说里的主人公也指责他的上司:“您太冷酷无情,我不能把您看作是一个人和一个军官”。

《解放》里的这一个茨维塔耶夫愤怒的片段,是电影里最完整地表现茨维塔耶夫内心情怀一个段落,后来《解放》里对他的形象刻画,基本就放入到背景里作介绍了。毕竟,《解放》里涉及到的各个层面太多,茨维塔耶夫这一个线索,确实不能超过主线,成为电影的主题,如果是这样的话,《解放》就变成了邦达列夫《请求炮火支援》的电影版了。

《解放》里的斯大林,没有什么心理刻画,仅仅是起到一个电影冲突源头的交待作用。如果没有这个人物,就无法理解《解放》里的决策起点来自于何处。

有意思的是,在第五部中,甚至没有斯大林的形象出现。在《解放》里,苏军攻下了柏林,然后在柏林的国会大厦前面,苏军庆祝的时候,卓娅却蹲在台阶上哭泣。在一个摇移横扫的镜头里,一个士兵对卓娅说:“别流泪啦,这不是胜利了嘛。”

《解放》剧照

《解放》里的结尾是胜利的,但对于人性来说,却是一个悲剧,卓娅的流泪证明了这一点,而日后影片导演奥泽洛夫将他的所有拍摄的二战影片剪辑成一部《世纪的悲剧》,更可以看出导演的着墨点所在。

《解放》中的斯大林,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三个特点:

一是斯大林从《攻克柏林》中的神机妙算的决策者变成了下属智慧的汇总者。

勃氏时代电影里的斯大林,基本是如出一辙,就是他已经没有什么运筹帷幄的能力,而是汇总下属意见的统筹者。

《解放》剧照

《解放》里的斯大林基本是踱着步子,听着下属们的判断与建议,然后他作一个表态:同意。

电影里还安排了一个细节,就是苏联在发起白俄罗斯战役的时候,罗科索夫斯基提出剑走偏锋的方案,就是选择一条出人意料的艰于行进的沼泽地路线,斯大林不置可否,直接把罗科索夫斯基请出了会议室,让他闭门静思,之后,当斯大林把罗科索夫斯基再次请回到会议室的时候,罗科索夫斯基顶住了斯大林的目光的压力,仍然选择兵出奇锋的选择,斯大林最终同意了这一战役计划。

《解放》剧照

《解放》把战争胜利的构想,从斯大林身上剥离开,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强调了斯大林择善而从的统帅风格,正是确定了这样一个总原则,《解放》里的斯大林并不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而是善于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全盘统筹,作出最终判断。

《解放》剧照

在这样的基调下,《解放》里的斯大林是一个相对平和的正确意见的集中者与发布者,人物态度也比较善解人意,看上去,比较慈祥和蔼。是奥泽洛夫二战三部曲影片里最为亲和力的一个斯大林形象。

《解放》剧照

二是斯大林在世界外交大舞台上无愧于“三巨头”的名声。

《解放》剧照

影片里出现了德黑兰会议与雅尔塔会议两个二战期间的重要会议,而这些段落中,电影强调了斯大林的软中带刚及游刃有余的轻松幽默风格,展现出人物的无愧于反法西斯阵营的首脑的风度与气魄。

《解放》剧照

三是也要注意到电影对斯大林的情感世界依然没有作出任何的交待。

在影片里,斯大林得知德军欲用他的儿子来交换保卢斯元帅,他回应了一句:我不会用一个士兵交换一个元帅。

《解放》剧照

仅此而已,而对斯大林的内心世界,却没有任何的交待。而这样的斯大林的形象,也是日后斯大林形象的一个共同特点,对他的内心世界讳莫如深,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地表现斯大林的外在形貌与动作,匆促地完成这个人物的存在性描述。

布吉·扎卡里亚泽生活照

影片里扮演斯大林的演员名叫:布吉·扎卡里亚泽,他1913年生于阿塞拜疆,1988年在格鲁吉亚去世,享年74岁。

1978年出演《家庭原因》剧照

阿塞拜疆与格鲁吉亚相邻,布吉·扎卡里亚泽早期拍摄的电影,也在格鲁吉亚制片厂拍摄居多。由他来扮演斯大林,还是演员与人物原型的地域相近。

布吉·扎卡里亚泽从1955年参拍电影,1967年拍摄《解放》的时候,他54岁,一直演到58岁,年龄与电影里的斯大林要年轻许多,所以《解放》里斯大林看上去,比较精神抖擞,风度翩翩。

从生活照来看,布吉·扎卡里亚泽与斯大林形象相距较远,尤其是演员的鼻子是弯曲状态,而不是斯大林的挺直的鼻子,但是演员的面部轮廓,在化妆之后,还是比较接近斯大林,加之演员的面貌比较善良,所以这一版的斯大林看上去还是比较赏心悦目的。

我们可以看一看演演员在1966年参拍的电影《垂直》中的剧照,可以看出,扎卡里亚泽在其它影片中,表情还是相当丰富的,且带有喜剧色彩,几乎看不到斯大林形象中的一本正经的风格。

《垂直》剧照

布吉·扎卡里亚泽一生中,也只有在《解放》中扮演过斯大林。他的演艺生涯一直持续到1985年,但都没有继续出演过斯大林。

1974年《第一次飞行,最后一次飞行》剧照

奥泽洛夫导演的《莫斯科保卫战》中的斯大林由特里波立斯基扮演,特里波立斯基比布吉·扎卡里亚泽要小6岁。特里波立斯基在出演《莫斯科保卫战》中的斯大林三年之后就去世了。

《莫斯科保卫战》中的斯大林

而更为巧合的是,两个斯大林的扮演者特里波立斯基与布吉·扎卡里亚泽都在1988年去世。

奥泽洛夫到了1990年拍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的时候,则选择了格鲁吉亚演员阿奇尔·戈米阿什维利扮演斯大林。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中的斯大林

阿奇尔·戈米阿什维利扮演的斯大林突出了人物的阴鸷的气质,这一形象,也与电影的出资方有美国的华纳兄弟公司有关。

这样,奥泽洛夫的二战三部曲里,《解放》里的斯大林形象最为雍容气派,《莫斯科保卫战》里的斯大林给人一种平庸生涩之感,而最后一部《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中的斯大林则带有明显的漫画与讽刺色彩,这与电影拍摄时间接近于苏联解体这一特殊时点有关。

《解放》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