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发生挤兑,因为根本没有人在这里存钱?在渤海银行开设对公账户的企业,估计都去渤海银行问询自己的钱被质押没有,渤海银行这次对自己信誉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无端抵押客户的钱还威胁客户继续抵押,低级无耻。

不说作为总经理有没有这个权限。事情还没有真正的查出原因,相信银行和监管部门已经在着手检查了,如果事情反转呢。道歉需要,但还早。这个事儿没那么简单,真实损失也没多大,有观点认为是多次周转才搞出来28亿,等警方调查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方(非关联企业)存单质押是严管业务,只能说渤海银行真的是内控差到一定程度了。从整个环节的描述来看,渤海银行工作人员的大放厥词,也能看出这些从业人员毫无敬畏之心。肯定又是新一年警示教育典型案例了。

董事会决议要签字,质押合同,核保书要用公章,每个月报表要签字,账上莫名其妙多了几十亿受限资金,你要说总公司可能没有合并财务系统不一定知道,下面子公司法人要是不知道,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件事肯定要往死里压,闹大了渤海银行被挤兑,这种屁事不可能就做这一个就运气这么好正好被查,其他银行也要被查,银保监里面说不定也有人收了好处,一拉半艘船的人下水,赶紧来个明星救一下。

银行爆雷后擦屁股联系储户处理的行长高管也不是弱智,只是以为储户不会向外爆光!按答主的思路,济民操作这个事的财务可能独吞了这个0.1%,行长认为济民的母公司是知情和默许的,所以行长让他继续担保质押以时间换空间!济民的老板也许真的知情,但是没有明面上,法律上,手续完备的授权财务这么做,财务拿不出授权书,私自偷吃,牢饭吃定了!如果公司章程,财务有这个质押担保权,银行反而没有法律责任,也不会赔偿济民损失!(商誉,股价是另一个层明的事情)

票据乱象啊,其实银行工作人员用企查查一查这家“假国企”也能查出来,上面控股公司今年连续成立三家子公司,股权变动频繁,而且都是与民营企业变动有关,这种就很有问题,像这种级别的客户如果是真的当地招商部门都知道的。外面专门有中介给民营企业进行这种股权包装,包装成央企几级公司,几百万到上千万,最后目的全是为了骗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济民的钱已经买了渤海的“新易存”业务了,这个不是渤海推出的面向企业的“理财产品”么,就已经买了理财了然后怎么这笔钱还能再被质押一次啊!

还有济民发现钱被质押了以后第一时间就联系了渤海要求停止质押,但是渤海还反过来威胁济民要求继续做下去,就如果真的是家贼,济民已经发现不对劲了,渤海此时还这么大胆敢反过来要求主子接着质押,这不是搬石头砸自己脚呢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点不明白,直接存定期的利息应该比套利后1.6的高呀,公司为啥存定期?但是有个时间差,也就是说一年可以做几轮。按照这个7亿元来说。刚开始,银行得到7亿的3年定期存款,开出1年2.4%贴现的银行承兑,存款人拿到1.6%的实际收益和7亿的现金。然后现金会马上还给银行吗?不会,这7亿现金又变成了7亿定期存款,继续轮一遍。到了第四轮,存款人收益已经到了6.4%了,银行账上的存款已经凭空变成28亿了。

第二年,承兑汇票那边要给钱了,用上一轮套出来的7亿现金去支付第一轮的汇票,于是第一轮的抵押解封。继续抵押继续贴现继续赚利差。只是银行的存款余额会锁定在28个亿不会上涨了。第三年底,解除抵押的存单可以取钱了,直接拿出来实打实的支付到期的承兑汇票。支付之后又解封一张抵押的存单,继续还钱。最后一张解封的存单也就是你的本金,该是多少的还是多少。但是这三年你都是6.4%的收益,银行也有了三年28个亿的存款。看起来确实像是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