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居买房讯 近日,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发布了关于征求《中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公众意见的公告。

该计划的主要目标为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6平方米,每万人足球场地数不少于0.95块,实现社区(村)级体育设施10分钟健身圈100%全覆盖,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向自然村延伸,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3.2名。

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城建规划中,体育场地将占据比例较大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下为具体信息:

中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征求意见稿)

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国发[2021]号)和《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总要求,全面落实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持续贯彻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坚定信心决心,大力推进中山“三个年”建设,打响“六大战役”,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历史机遇,夯实体育强市建设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场地设施布局、科学健身服务、社会组织作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心构建双区与双核相贯通、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城镇与乡村相协调的具有中山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优质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健身需求。

(二)主要目标

着力推进体育健身更加普及,场地设施更加均衡优化,赛事活动更加丰富多样,社会组织更加规范健全,科学健身指导更加广泛普及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全民健身成为推动中山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6平方米,每万人足球场地数不少于0.95块,实现社区(村)级体育设施10分钟健身圈100%全覆盖,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向自然村延伸,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3.2名。

二、主要任务

(一)实现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新突破

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中山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中山市体育公共设施专项规划(2020-2035)》,加强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保障体育用地;完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标准化建设,优化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增加体育建设场地设施有效供给;制定《中山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行动计划(2021-2025)》,重点推进市、镇街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补短板建设,构建完善“市级-组团级-镇(街)级-社区(村)级”四级体育设施布局体系,因地制宜配置市级、组团级、镇街级体育中心,建设市级体育公园,社区(村)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门球场地、健身器械等居民日常休闲健身功能运动场等。全市每个镇街至少拥有1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完成200公里以上健身步道建设,促进全市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

构建体育场地设施“一核一带一区”更高质量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推进兴中道体育中心、中山体育训练中心及紫马岭游泳馆的改造提升,推进在中心城区和翠亨新区新建大湾区西岸体育中心、岐江新城体育中心及重视水上运动中心;推进小榄镇新体育中心、中山棒球运动中心、火炬开发区体育中心、三乡镇新体育中心、坦洲镇体育中心、黄圃镇新体育中心等组团级体育设施建设。

合理借助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盘活、挖掘城市空闲土地及各类未利用土地。重点依托山地、河湖等自然条件,优化提升绿道、碧道等项目建设。探索复合用地模式建设健身设施,支持与文化、教育、养老、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整合共建。新建体育场地设施优先列入年度用地计划,优先办理供地手续。加快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扩容提质,统筹考虑应急避难(险)功能设置。

完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加强开放工作的评估督导。建立健全双向开放机制,有序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服务,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公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学校应当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使用安全检查,确保满足开放要求、符合安全标准,保障使用安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运营和管理,不断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公共服务质量和运营管理水平。

(二)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新亮点

根据不同人群、地域、行业等需求特点,创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内容平台,丰富提升内涵品质。构筑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空间体系,开拓陆域、水域、空域等室内户外、线下线上各类运动项目。充分发挥中山市的自然禀赋,突出精品建设,因时因地发挥各镇街优势,打造多元化、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场地。

以举办省、市重大赛事活动为抓手,推进统筹建设高水平、多样性、可承担大型赛事的体育运动场所群,打造大湾区品牌赛事新引擎,展现“湾区枢纽 精品中山”新形象。推广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赛事活动;擦亮具有中山特色的中马、镇街篮球联赛、拔河、毽球、棒球、定向越野、舞龙、舞狮、龙舟等品牌活动;推动网球、马拉松、徒步等时尚休闲活动,推进举办具有大湾区影响力的香山古驿道定向大赛,支持冰雪运动和社会足球项目发展。

加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发掘建设美丽乡村体育之路。广泛开展社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巩固共练共健社区体育和谐圈。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器材“六进工程”,加大对乡村建身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结合农村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特点,推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武术、健美操等传统项目基地建设。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全国性、区域性、综合性的群众运动会和节庆体育主题活动,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水平等级评定。根据职工、妇女儿童、少数民族、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等人群健康需求,普及开展全人群全周期健身活动。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大力推进居家健身、线上健身和云端赛事,创新促进体育赛事活动服务保障和监管机制,使参加体育健身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三)规范体育社会组织新生态

全面推动党建入章和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引导监督,全力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规范体育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信用管理体系和诚信自律建设,鼓励和培养一批5A级体育社团。推动体育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纳入市紧缺适用人才体系。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优惠使用公共资源。加强市体育总会建设,引领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有序发展。推动全民健身社会组织下沉社区,更好发挥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服务社会作用。建立以市体育总会为枢纽、单项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四)提升科学健身服务新水平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政策法规建设,建立上岗激励机制,加强组织网络和信息平台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扩大队伍规模,优化队伍结构,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率,以累计志愿服务时长为主要依据进行等级评价。组织引导社会体育指导员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宣讲科学健身知识、传授体育技能、指导使用体育设施等。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展示和交流活动,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水平。加强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建设,坚持示范推广与日常指导相结合,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活动,扩大体质测定覆盖人群,定期公布监测结果。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加强健身气功组织建设,推动健身气功项目发展。

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重点探索推进体医融合建设模式。积极推动医护人员参与科学健身指导工作,将参与时长纳入继续教育学习时数。推进科学健身进医院、进健康小屋,推动社区医院和体质测定指导站融合建设,开展体质检查和身体测试,并将体质测定相关指标纳入日常体检范畴,开具运动处方。加强体医融合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支持市高等院校于市属三甲医院联合培养体育专科医疗人才。

(五)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新融合

积极参与共建大湾区全民健身合作平台,参与区域性全民健身深度融合工作推进,提升中山在大湾区乃至全国的体育影响力和竞争力,形成具有与世界一流湾区相匹配的优质体育生活圈。主动联合南沙、珠海等周边地区,举办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环湾自行车公路赛,充分调动中山市联合大湾区的场馆、人才、产业等资源优势共同申办国家、省重大赛事活动,在中山市打造一系列的粤港澳大湾区品牌赛事。加强大湾区之间的体育工作和社会组织合作交流,积极组织开展中(山)港、中(山)澳(门)民间赛事。在全民健身领域为大湾区青年群体提供更多实习就业机会,营造港澳青少年爱国思想基础。

(六)促进青少年体育新发展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建立体教思想、目标、资源、措施融合的“一体化”青少年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青少年身体锻炼和文化学习协调发展。加强改进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深化评价改革。强化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切实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严格落实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制度,促进青少年熟练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稳步提高。加大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建立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校园任教制度,持续开展体育冬夏令营等青少年品牌体育活动。创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形成小学、中学、大学完整的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学校、家庭、社区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建立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星级评定制度,制定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园准入标准及运行机制。深入推进青少年健康工程,实施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开展针对近视、肥胖、脊柱形态不良等突出问题的科学预防和运动干预,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运动习惯。充分融合中学生锦标赛和青少年锦标赛,逐步建立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七)创建体育产业新业态

营造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激发包括国有、民营企业等多元市场主体活力,盘活各类体育资源,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鼓励公共体育场馆与社会资本合作,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功能改造、机制改革。支持引进高水平重大赛事,吸引国际、全国性的体育组织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培育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主体,鼓励社会参与培育或赞助知名赛事、场馆、俱乐部等体育品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支持公益性群众健身消费。立足中山特色体育项目发展优势,做大做强体育用品制造业,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一批健身器材、体育训练竞赛器材、运动服装鞋帽用品生产、游戏游艺、水上运动产品与游艇生产,在全市打造富有中山特色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基地,培育一批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新载体,鼓励企业参与体育消费试点。加快推动“体育+”跨领域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与健康、旅游、教育等产业融合,大力培育体育消费市场。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创新适合体育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对相关体育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给予支持。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机制

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将所需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强化市体育工作联席会议职责,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全民健身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抓住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相关契机,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我市全民健身信息发布、沟通、反馈平台,优化全民健身基础数据信息统计。加强全民健身安全监督管理,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检查评估工作。

(二)完善资金投入

增强全民健身市级财力保障,统筹安排一般公共预算资金和政府性基金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建立健全全民健身相关政策保障体系,优化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先支持补短板、强弱项项目,重点支持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全民健身重点项目。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全民健身工作,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力度,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绩效管理,确保财政资金投入规模、结构、绩效与全民健身发展目标相匹配。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水、电、气价格不得高于一般工业标准,落实体育社会组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场馆等政策优惠。

(三)完善人才队伍

建立健全全民健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发展壮大全民健身人才队伍规模,优化队伍结构,提升人才质量。加大培养力度,将全民健身人才纳入全市人才培养范围。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加强人才激励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人才评价机制,实施体育教练员职称评定工作。坚持基层服务导向,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建立社会体育特派员制度,畅通全民健身人才流动渠道,促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推进全民健身服务职业教育。

(四)完善信息化建设

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移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有效融入全民健身服务管理,提升场地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活动、健身指导、体质测定、运动处方、志愿服务等基本信息服务。探索建立“智能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大数据管理平台,利用数字化升级体育场馆,建设数字化室外场地设施。应用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提升全民科学健身意识。鼓励企业参与全民健身科技创新,支持与高校合作提升技术创新科研力量。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列入市政府年度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推动工作落实,强化统筹协调、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动员,明确责任分工,细化目标任务,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针对短板弱项,细化配套政策措施,确保重要指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落地落实。

(二)加强监督指导

建立健全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的实施计划监管考评体系,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委托第三方开展社会满意度调查,发挥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在2025年对我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进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三)加强宣传引导

加大宣传力度,构建我市全民健身宣传新矩阵,线上线下齐动员,宣传普及全民健身政策法规、科学健身知识方法、典型案例、先进经验、先进人物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益宣传。充分挖掘各地体育文化资源,发挥地方品牌特色,有效整合传统体育项目、体育名人、品牌赛事等,传播香山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