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引言

终宋一朝,都是被外族所灭。前有北宋徽钦二宗被金人所俘的“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唯一存活的康王赵构建立南宋,与金国对抗,稳固了北宋的半壁江山。定都临安,偏安一隅之地。不顾当时南宋军力的鼎盛之态,坑杀抗金名将岳飞等人,致使恢复国土无望。

直至末代王朝时,又经历了一次再一次的灭国之祸。朝廷中央的不作为,使得前线抗元的将士只能孤军奋战,最终还是难以挽回失败的命运。天险一失,京师无力防守。元兵一到,临安城上遍地降旗,屈辱求和,却没有得到城下之盟的许诺。城破亡国,南宋成为历史。是如何造成这种无力回天的困境?

朝廷内部的乱象

南宋立国本就比较乱,靖康之耻把北宋权力中心的根基给耗空,都被金人掳掠北方。宋高宗赵构只能任用南方的官僚阶层来巩固统治,只是后来战局稳定,不愿意听从金人统治的官僚又陆续南下,为南宋效力。这就形成了南北分庭抗礼的局面。

从此围绕“北伐”与“守成”的党派之争就开始内部的党争,直到史弥远诛杀,主张北伐的韩侂胄,争斗才最终结束。只是这时的南宋已经病入膏肓,不及时革新,只能成为最后的挣扎。但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依然是偏安一隅之地,专心于内部的权力争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势变换后的敌我力量对比

此时局势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金国被蒙古人攻打的节节败退,已经难以抵抗蒙古人的灭国之力。这时南宋统治者并没有认清局势,依然还是执行北宋那样的昏庸决策,联合蒙古人给予金国最后一击。最终金国覆灭,而蒙宋之间又由原来的盟友关系,转化为对立的状态。

此时的蒙古占据中原之地,军力达到鼎盛之势。反观南宋经过对金国一战,有一定的损耗,对于蒙古人的力量对比还是不占优势的。对于此时的形势变换,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只是沉浸于雪耻靖康之变的激动与兴奋,全然忘记更大的危机已经到来。

昏君当道后的权力真空

南宋自前期几代帝王还能掌控局势后,后期君主就已经不顾国势。只是到宋理宗时期,前期还能理政,但中后期又开始享乐安逸。他的后继者宋度宗有过之而不及,这时期正是蒙古人厉兵秣马虎视南宋之时。

皇帝不理政,造成中央权力出现出现真空,给了奸臣可趁之机,造成国家管理的混乱与不作为。甚至一度把皇帝的权力架空,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主君无能,享乐安逸的后果只是空耗国力,坐吃等死的局面。

奸臣专权后的无能

南宋中后期,先有史弥远专权26年,把南宋败坏的乌烟瘴气,国势倾颓。好不容易宋理宗亲政,开始整理朝纲,国家开始出现好转,结果自己又开始怠政,任用丁大全,贾似道等奸臣当道,国家开始进入全面下垂之势。

尤其是贾似道当权,排除异己,不干正事。对于元军攻打南宋一事,不予理睬,坐等敌军攻打。甚至隐瞒军情,造成元军攻城略地,朝廷都不清楚的荒唐事。襄阳战役都已经进行三年之久,皇帝才知道情况,却还是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可见当时南宋朝堂之混乱与荒唐。

主要军事力量的瓦解

南宋军事力量是其维持政权的保障,尤其是前线边军更是主要依仗。但拥有自己的底牌却不慎用,只会导致自己的力量被耗尽。蒙古军南下之际,宋军进行过抵抗,尤其是边军,只是长期抵抗换来的不是支持,而是漠视与拒绝,最终的后果就是军队的放弃。

襄阳城边军的最后抵抗

蒙古金军南宋时,首要目标就是襄樊一线,南宋军民进行长达半个世纪的抵抗,前期还能依靠地利人和等优势,给予蒙古军重创,甚至一度造成蒙古大汗的死亡。但是频繁疲劳的抗争换来的却是朝廷的不信任,甚至一度断绝前线军民的粮食武器补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造成襄阳防线的被动,长期的消耗战中,耗尽南宋边军最后的精锐与抵抗意志。最终在缺乏防守能力时,为了城中军民的生命安全,以孟珙为首的南宋将领只能向蒙古人投降。当时的襄阳城被困已经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朝廷对此不闻不问,可见朝廷的做法太令人心寒。

长期“以文驭武”的腐化

造成这一悲剧的就是南宋沿用北宋的国策,“以文驭武”导致南宋开国之初的武力巅峰状态,被自己给中断。之后一系列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这就是长期压制的恶果。当蒙古军一路向临安进军时,守城军队并没有进行坚决的抵抗。

不是不想抵抗,而是中央没有给予明确的指令,导致他们也处于混乱状态。擅自开战死罪,抵抗到底避免不了文官集团的审判,唯有投降即可保命,又能避免罪责。你看看当时南宋的政策让当时的军队都很无奈。

屈辱求和的无奈

南宋时期的灭亡状态,与当时的北宋状态一样。敌人兵临城下,不想着抵抗,却还是想着求和以苟安。只是这次的结果与北宋一样,还是亡国的下场。文臣主政的国策,长期以文驭武的弊端,就是被武力强硬打破平衡,最终难以避免衰亡的结局。

混乱局面的妥协

当忽必烈主政建立大元时,命伯颜率军分三路进军南宋都城临安,沿途州县无不开城投降,最终元兵兵临城下。在这关键时刻,宋度宗去世,朝政陷入混乱状态。贾似道立幼主继位,专权求和。当时的元军并不清楚情况,暂时同意求和条件。

卑微屈膝的否定

只是后来元军弄清情况后,又否定求和,开始全力攻城,城破而国灭。这时南宋最后的遮羞布被揭开,南宋最后一个皇帝成为亡国之囚。满朝文武放弃抵抗,以求元军宽恕。这也是幻想苟安一隅之地的破灭。

元军用事实给予当时的南宋朝廷雷霆一击,当时南宋的军事力量都已被覆灭,根本没有力量进行任何谈判的筹码。同时由于南宋掌权君臣的不作为,使得南宋的根基已经被破坏殆尽,没有资本进行最后的抵制。

卑微求和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换来的只是最大的屈辱。南宋末期的极限操作,使得本来能有转机的形势,被自己人为地破坏掉。没有危机时还能维稳一时,一旦遭遇最大危机,就是崩盘的开始。谁也难以挽回到死都不知错在何处的可悲。

最后的抵抗

每到王朝末期,甚至亡国阶段,总有一些有志之士,并不甘心亡国的事实。总是要进行最后的抗争。当权臣、奸臣,被元军接纳后,剩下的都是一些纯粹的忠心南宋的大臣,其中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先后拥立另外的两个皇子称帝,进行最后的抗争。

南宋遗臣的不屈

虽然已经从事实上亡国,而且都是自己人作死的结果。虽然结局让人无奈,但确实是政策的弊端与昏君奸臣当道近70年左右时间,已经把南宋的政治败坏的并不得人心。可是南宋遗臣最后的抗争,还是唤起了一些不甘当亡国之奴的人的抗争。

艰难抗战的失败

文天祥就是在前线不断地的指挥作战,但毕竟是文臣,空有报国志,难有杀敌心。战争还是得靠专业人士进行对战。其几次抗争的结果,只能是使得作战更加混乱,被元军击败,只能一路败退。

陆秀夫与张世杰也是召集人马进行抵抗,都是旧政策的束缚,导致文人干政的弊病,军事作战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果。还是以失败告终。只能一路败退,最终被逼得无路可退,进行最后的决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崖山之后的悲歌

崖山之战最后的绝唱,也是为南宋王朝划上最后的句号。其战争过程,宋军还是有一定的几率能赢,只是武人长久被文人压抑的后遗症,导致此次失误,才有最后的悲剧。为了最后的王朝尊严与民族气节。

陆秀夫背着年幼的皇帝投河自尽,十万军民齐下海,宁死不当亡国奴,甚是悲壮。崖山之后无华夏,也因此而传开。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前期的操作的原因不当,造成后续问题的总爆发。南宋与北宋都是亡于同一个问题。

结语

从南宋灭亡前后的状态中,可以看出,真正抵抗元军的并没有受到重视,孤军奋战半个世纪之久,最终失望心寒而放弃抵抗。而南宋君臣这时并没有拿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而是在拼命地进行最后的疯狂,好像亡国之祸跟自己没有关系,依旧是变本加厉的疯狂败坏王朝的根基。

长期的“以文抑武”政策,使得军队战斗力与独立性失去保障,处于文臣的绝对控制,对于外敌的应对迟缓,甚至不抵抗。最终南宋十分夸张的轰然崩塌。即使南宋遗臣进行最后的坚决抵抗,因力量分散,指挥不力,文臣指挥盲目,战局还是不利。

崖山最后的悲壮,与其说是敌人的强大,还不如说是自己的问题。历史的无奈性在于知其可悲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是从中汲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