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因运营事故损失超200万? 元气森林发公告恳请用户退款

“薅羊毛”,也就是利用平台规则以及购物规则来省钱,已成为当代年轻人的“过日子”手段,不少社交平台还发展出各类“薅羊毛群”“薅羊毛小组”。

正常合理的获利并不丢人,“薅羊毛”也很正常,毕竟“提升抢购手速”和“搜集整理消息”也很考验人。

不过,有时候“薅羊毛”也面临着各种法律问题,甚至也容易成为一种“吸引流量”的工具。

10月26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元气森林一淘宝店铺因优惠设置错误,原价79元一箱(12瓶)的气泡水,其购买3箱,最终付款一共花费了10.55元,平均每箱只需约3.5元。也有网友晒出的36瓶饮料的价格更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爆料一出,立刻引起网友注意,前往该店铺“薅羊毛”的消费者猛涨。

紧接着,元气森林就下架了该商品,并发布回应称:“证实淘宝店铺昨晚出现运营事故了,目前正在想办法妥善处理”,且恳请消费者退款。

对此,当然就有网友不买账了,称“我偏偏不退款又如何?是你自己的失误导致消费者‘薅羊毛’,这违法了吗?”

针对有此一问的消费者,也只能说,你们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了。

就像有很多网友提出的质疑那样,淘宝现在有较为完善的价格保护机制。如果价格异常,系统会有所提醒,防止的就是这种错设优惠的情况。

可以说仅凭“失误”很难发生如此大的纰漏,结合店铺公告这种“通用卖惨”的公告,也不奇怪为何有网友直接戳破说这是一场“年底冲业绩的营销”。

那么有人会问,就算是商家故意的,那我不退款,对方是不是就得履约呢?

既然都说了是“有意为之”,商家怎么可能真的吃下这个亏呢?商家当然是可以不发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单基本都是在26号,按照一般发货时长限定,大多数商品的发货时间都在10.28号左右,因此现在消费者“薅羊毛”薅到的只不过是订单数字,已出库的真实损失几乎没有。

而且商家在事情发酵后就“恰到好处”地发出来声明,对积压在系统上的订单,工作人员只要不予处理,直到订单被撤销即可。

说到这里,很多羊毛党或许有些愤愤不平,感觉自己被愚弄了,必然会问“商家不发货难道不违法吗?”答案当然是不违法。

按理来说,用户在系统上正常购买,付款后双方理应遵守信用,卖家发货,买家收货。但民法上存在一些特殊例外,如“重大误解”可撤销行为。

所谓重大误解,指的是一方当事人因自己的过错导致对合同的内容等发生误解而订立了合同,此类合同可以撤销。

就像此次,就是商家运营小哥误操作导致消费者对合同内容产生了误解,按照常理而言,一箱元气森林不可能仅售几元钱,正常人都可以辨别出其中存在蹊跷。

若消费者执意商家发货,还可以形成一种“不当得利”,即没有合法依据,有损于他人而取得利益,所以法律是肯定会支持商家撤销合同的。

按照套路,商家一般会通过发券的方式来安抚消费者,为后期营销再做一波铺垫。

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商家存在错设优惠、标价错误等失误,导致被“薅羊毛”的事件也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

如2021年1月,得物app出现部分“9元商品”,之后得物官方发布声明称,因为后台系统技术原因,部分商品上线价格显示异常,与实际价格存在较大差距,已经紧急修复。

对于价格错误的订单,平台将统一进行关闭处理。作为致歉,得物将为受到影响的每位朋友发放特例商品除外的2张50元无门槛优惠券。

虽然法律给了商家撤销权,但被“薅羊毛”必然还是会冒一定风险。若真有“较真”的“羊毛党”提起诉讼,商家也面临着诉讼风险。

但消费者要证明商家“有意为之”而不是“失误”确实也有难度。加上大多数“羊毛党”所求其实也不一定是整头羊,有优惠也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说一句,“薅羊毛”虽属正常民事行为,但切不可利用商家漏洞进行“牟利”,否则便容易涉及违法问题。

例如2021年5月,大学生徐某发现在肯德基的APP客户端与微信客户端数据并不同步,利用信息差可以免费“薅”到一顿套餐。

其并不满足于自己“薅羊毛”,自己做起了代人点餐的“副业”,将“薅”到的免费套餐产品通过线上交易软件低价出售。

不仅如此,徐某还将此种“薅羊毛”方法“大方”传授给丁某等四名同学,形成一定规模的“团体行动”。

最后,法院认定徐某以及丁某等四人犯诈骗罪、传授犯罪方法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及罚金。

回顾此次元气森林事件,不管是有意营销,还是无意受损,其最后必然不会傻到发货,旁观者不必过多担心。

双11即将到来,“羊毛党”们也需要警醒,在合法“薅羊毛”的同时也得保持消费理性,不然自己也可能成了被“薅”的流量和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