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大学的时候是2008年,那个时候孩子们上学已经不带现金了,不过专业里很多同学还是在开学的时候带着一沓子现金,用于交学费、住宿费,然后剩下一部分打到学校给发的银行卡上。

时代发展得可真快,转眼大学毕业十年有余了,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现金了,孩子们上学更加不用带现金,以前要生活费是打到银行卡上,现在直接支付方式转账就可以了,生活变得太便捷了。

大学生们普遍用表情包要生活费,现在的家长可太时髦了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开学临走前,妈妈会在我的银行卡里打够这个学期的生活费,那个时候上大学开销十分有限,一个月四五百就够了,一个学期也花不了多少钱。

现在孩子们上大学,临开学前银行卡里打够预算生活费,日常孩子还会时不时跟父母要点生活费,不管最初给孩子多少钱,一定是不够的,给的多,孩子就花得多。

孩子们要生活费也变得快捷省事,直接一条信息过去,生活费就转过来了。

我上大学那会如果生活费超支了,打电话给妈妈的时候,是难以启齿的,现在的孩子要生活费跟问候“吃没吃饭”一样随意。

而现在的家长们也越来越时髦,支付方式转账啥的都不算什么,孩子一个表情包过来,不用任何文字,老爸老妈们都秒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越富有,父母子女关系就会越轻松自在

网络上看网友晒出的和父母要生活费的过程,很感慨。

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生活条件还没有现在这么好,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还是偏向严肃的,大家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也能看得出,生活费都是一次性给狗,而且父母会根据预算多给一些,让孩子过得舒服一些,如果一旦超支,想要跟父母张口再要,真的张不开口。

记得我的大学的时候丢过两部手机,一部手机是掉在厕所里,一部是丢在出租车上,第一部手机掉了的时候,还稍微轻松一点,因为手机也用了好久了,第二部手机掉了之后,很长时间都不敢给家里打电话,就是觉得愧疚,父母也很少直接怼孩子,最多就是沉默。

那个时候一部手机也不过一千块左右。

现在的孩子跟父母要生活费,动辄几百上千,嬉笑间就解决了大难题,而父母们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很有意思,有的直接怼孩子“还没到月底,你找我干什么!”

生活条件好了,手里的存款多了,父母子女的关系就变得轻松很多,那种无声的压力已经消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庭的真实情况应该让孩子了解

我们那个年代,很多父母的育儿方法是,孩子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就行了,孩子只要顾好自己的学业就行了,至于家庭的实际情况不会让孩子知晓,家里遇到了难题,更加不会让孩子知道。

那个时候父母的爱是无私地,从孩子的角度来讲,如果这个孩子刚好是个懂事的孩子,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现在的很多父母选择让孩子直面家庭的真实情况,甚至会让孩子了解家里的大概存款,这样孩子就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跟父母索要了,父母子女关系也会变得轻松自在很多。

我个人是倾向于后者的育儿态度,孩子从慢慢懂事开始,就应该参与到家庭的重大事务中,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做既有利孩子的成长,也不会让孩子无下限地张口跟父母要钱,一旦不被满足,就跟父母产生矛盾、误解父母。

把孩子当成“小大人”,更有利于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

我们国家的父母更倾向于让孩子过无忧无虑的生活,哪怕自己肩负着重大的压力,这种爱无疑是无私的,但是这样的教育方法更容易养育出自私的、依赖性强的孩子。

西方国家的孩子普遍更独立一些,更有自己的想法,更渴望获得尊重,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跟我们的孩子正好相反,他们从小就被父母当成是一个“小大人”来看待,他们会参与到家庭的重大事务的讨论中,而他们的意见也会被父母尊重。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多尊重孩子的选择,多问问孩子的意见,不要用看待幼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尊重一个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我意识非常关键。

想要孩子未来是个渴望被尊重、尊重他人、拥有独立人格和独立能力的孩子,从现在开始,多问孩子的意见,让孩子自己做一些无伤大雅的决定,给他们足够的隐私空间,让他们充分参与到家庭的事务中,让他们充分了解家庭的真实情况,孩子一定会带给父母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