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苏“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出台

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

近日,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江苏省“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阐明了未来五年江苏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记者注意到,我省将多措并举,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

基础扎实

具备较强以工补农的物质基础

《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因正在深刻变化。

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将给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等带来多方面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自然条件等存在不确定性,发生旱涝灾害和动植物疫病的风险不可低估。

工农城乡之间关联程度提高。我省工业化已经进入到中后期,具备了较强的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44%,城镇化总体进入成熟稳定、质量提升阶段。制约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藩篱正逐步被打破,工农城乡之间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作用更加直接。

区域间分工协作加强。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将推动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促进各地区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有利于形成更加合理的分工协作。

持续发展动力增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农村消费潜力不断激发,乡村建设需求不断释放。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对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提供新的动能。

发展目标

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对于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设定了清晰的目标:到2025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水平巩固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基本建立。展望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目标基本实现,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并做到水平更高、走在前列。具体包括:

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植根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的现代乡村产业。到2025年,建强一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和省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农业服务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

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优化布局,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布局,向镇、村延伸,把更多的加工增值效益留在农村。鼓励和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收入超过1.4万亿元。

优化乡村休闲旅游农业。持续推进农业与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到2025年,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点稳定在12000个左右,休闲旅游农业综合收入超过1300亿元。

发展乡土产业和乡村生活服务业。传承发展传统乡土产业,挖掘乡土产业的产品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到2025年,培育一批乡土气息浓郁、市场影响力强的地方乡土特色产业。

关键举措

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

对于老百姓而言,收入能否持续增长是大家最关心的,《规划》提出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

持续提升工资性收入。区分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农民就业渠道、就业特点和就业人群,建立健全市场需求导向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行“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培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鼓励产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各类小微企业以多种形式提供农民工就业岗位,探索实施对企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奖励政策。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窗口,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招聘方式,构建信息、指导、招聘和培训全程一条龙服务平台。

大力拓展经营性收入。完善城乡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强化融资、用地、人才支持,探索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机制,支持农民就地就近创业,支持建设一批农民创客平台。引导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和大中专毕业生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康体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开发运营。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生产、资源配套、市场服务等,与农户建立紧密协作关系。

有效扩大财产性收入。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赋予集体成员更加完整的财产权利。引导支持因地制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鼓励村集体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闲置宅基地入股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建立互利共赢的产业联合体,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休闲旅游、乡村手工业等新业态。稳慎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允许农户依法取得的闲置宅基地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流转。

稳步增加转移性收入。加强各类涉农资金优化整合,探索推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探索涉农资金量化为村集体的股金,集中投入到相关承接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生产者补贴制度,通过财政补贴等支持农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进一步健全农民补贴实施管理制度,调整扩大农业生产者补贴覆盖范围,探索建立普惠性农民补贴长效机制。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探索发行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品种或业务。

(江南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