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从600多套外观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制服装备,前后进行了8轮版型优化。

文7530字,阅读约需15分钟

新京报记者 吴为摄影记者 王飞实习生 刘艳爽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王心李立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作人员形象照
▲志愿者形象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技术官员形象照

10月27日傍晚,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在首钢三高炉正式发布。

发布会现场在回顾了北京冬奥组委两年多以来的制服工作历程后,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张建东以及安踏体育执行董事、副总裁吴永华先后致辞,表达了对冬奥制服的期许。随后,制服外观主创设计师贺阳、安踏品牌市场副总裁朱晨晔、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兆华一起分享了制服的设计理念、制作工艺、创新亮点、行业影响等。

张建东同志在致辞中表示,制服是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和志愿者的专属身份标识,是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传递举办国理念、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发展成果的重要载体。一套轻便保暖、美观舒适的制服装备,是成功办赛的重要保障,也是赛场上最亮丽的风景。

此次发布的制服装备,在功能上能够满足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各种工作场景的需求,在外观上充满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和美感,在科技含量和绿色可持续方面都达到了行业的先进水平,得到了有关专业人士以及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赞扬。这套制服装备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场将会为世人呈现出最具魅力的景观,成为一张最独特的冬奥名片。

发布会同时推出了制服宣传片,通过艺术化的表现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和志愿者在赛场之外的工作风采和幕后付出,表达了冬奥制服中蕴含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最后,发布会在一场充满了时尚感、科技感的制服展示秀中结束。

━━━━━

冬奥赛场流动的风景线——冬奥会制服装备是这样诞生的

这套从600多套外观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制服装备,前后进行了8轮版型优化。

北京冬奥会制服,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科技含量,融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冬奥核心图形的雪山图景,将功能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可以实现温度变化和场景转换下的自由穿搭。这些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和志愿者的专属身份标识,将在冬奥赛场形成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 外观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冬奥会核心图形的雪山图景

冬奥制服装备供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及志愿者穿着使用,包含服装、鞋品、配件三类。冬奥制服装备外观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冬奥会核心图形的雪山图景。

冬奥核心图形的设计展现了中国传统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融合了京张赛区山形、长城形态,以及《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而北京冬奥组委最终确定的制服外观设计,则将冬奥核心图形合理地拓展到立体化的服装上,运用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笔触、浓厚淡薄的线条、远近虚实的层次,将传统美学和冰雪运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在色彩选择上,沉稳的墨色和跃动的霞光红展现了工作人员的实干和热情;中性的长城灰彰显技术官员的客观公正;明亮的天霁蓝展示出志愿者的青春活力;纯洁的瑞雪白作为调和色象征着“瑞雪兆丰年”。墨色、霞光红、长城灰、天霁蓝、瑞雪白这几种色彩勾勒出冬奥会恢宏场景与空间意境,以及冬季运动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介绍,参照国际奥委会工作原则,借鉴往届冬奥会筹办经验及制服品类设置惯例,针对赛时北京、延庆、张家口特定的气候条件以及不同场景、不同岗位的工作需要,规划了制服装备品类,可以实现温度变化和场景转换下的自由穿搭。同时,围绕实现功能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开展了制服装备视觉外观设计,最终打造出了这一套制服装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闫成接受专访。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 成立制服装备专家委员会,对制服装备面料选择、版型提升等进行把关

在筹划、设计、生产制作赛时制服的过程中,北京冬奥组委制服工作团队、主创设计师以及北京冬奥组委官方合作伙伴安踏公司全身心投入。

2019年以来,北京冬奥组委成立了制服装备专家委员会,对制服装备面料选择、版型提升、外观设计等进行把关。依托北京服装学院、安踏公司组建“制服装备研发实验室”,在面料、结构、工艺等方面不断研发,完成样衣测试。面向全球公开征集制服装备视觉外观设计方案,累计收到来自国内外的602套、1万余件作品,同时在征集活动中宣传了冬奥、树立了形象。

在此基础上,委托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组织召开3次评审会,确定2套候选设计方案。最终经过反复考量、不断优化,最终形成了一套特点鲜明、风格成熟、内涵丰富的视觉外观设计方案。

巧合的是,最终方案的设计师、来自北京服装学院的贺阳,也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制服设计师。2008年盛夏,承载灵动祥云图案、搭配清爽色调的夏奥制服,成为许多国人关于奥运的永恒记忆。

▲2021年10月18日,冬奥组委会,冬奥制服装备设计主创,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贺阳介绍设计完成的冬奥制服。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从夏奥到冬奥,奥运制服既要有一脉相承的设计原则,也要依据冬季项目的特点做出技术突破和观念革新。贺阳说,借助冬奥会大型的国际化平台,可以很好地树立中国文化的形象,制服是奥运会重要的服装设计项目,设计一定要有国家品牌形象的意识,从而传达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时尚观点。

“制服设计首先要传达举办国的文化特征,与往届制服有区别。第二要考虑时尚与功能,视觉元素在制服上怎么体现?每个人穿上是否都好看?制服应该具有独特性,保证制服醒目、易识别的功能,避免淹没在环境中。”贺阳说。

她举例说明了制服的双奥传承,比如冬奥制服上衣的灰色水墨意象,也源于冬奥色彩中的长城灰,而长城灰正是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色彩延展而来,连接了北京夏奥与冬奥,体现双奥之城的风采。

  • 制服装备在设计、生产、发放等各环节也着力践行绿色环保和可持续理念

轻便保暖、美观舒适,是冬奥制服研发的题中之义,而为了实现这些,则需要科技的创新和细节的应用。

北京冬奥组委充分发挥专业力量、专业机构的作用,推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提升制服装备功能防护作用。赛时制服从无到有、从方案到实物样衣、从样衣到大量生产,每一步都在不断地碰撞、调整、优化中前进。

在版型设计上,制服面对的是约三万名穿着者的共同需求,每个人的身材体型、穿衣习惯都有所不同,版型设计既要有足够的包容度来满足个性化需求,又要保证内外套穿时的舒适性,还要保持在廓形上的美感。因此,北京冬奥组委进行了多轮的版型调整优化,基于冬季运动专业装备穿搭和人体工程学原理,采用功能性面料和立体剪裁方法,兼顾动静状态下室内外多场景作业需求,实现全方位防护和辅助支持。

在材料使用上,由于冬季运动特殊气候条件的需求,制服既要抵御严寒、防风保暖,又要透气透湿、轻便舒适。但防风和透气、保暖和轻便在客观上是存在矛盾的,因此,北京冬奥组委下了很大功夫,通过科学的材料选择和穿搭组合来达到一种平衡,最大程度满足所有场景下的需求。

比如,制服填充絮料选择拥有国内专利技术的多层结构新型保暖絮片,并根据冬奥的使用环境进行针对性改良,满足寒冷环境的保暖需求。比如,保暖靴使用的防水膜,100%防水、防风雪、透气,可回收;鞋底使用湿冰止滑材料,湿冰防滑颗粒辅以冰爪底纹设计,具有优秀的冰面防滑性能和抓地能力。再比如,功能外套采用的层压复合面料结合高性能膜材料,轻盈、服帖、有弹性,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透气性和抗结露功能。

在工艺选择上,依据人体3D功能分区,功能内衣套装背部、腋下等易出汗部位采用单项导湿材料与亲肤速干材料拼接实现多功能需求。防寒服采用了内里无缝线热熔压合工艺,达到了防风、防水、防漏绒的优良特性。抓绒面料通过后期处理实现抗静电效果,提升整体穿着舒适度等。

在细节考虑上,功能外套增加了夜间反光安全设计,袖口、领口、拉链、肩部增加防水、防滑、透气等设计,此外还配有对讲机挂袢、求生哨、隐藏触控笔及眼镜布、隐形拉链口袋等;脖套设置了通气孔、松紧调节扣,手套设置了防滑、签名及触屏功能;鞋靴统一使用旋钮闭合系统配合强韧金属丝,摁旋收紧,一键松开,便于户外单手戴手套操作。

▲制服功能图。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在生产过程中,制服设计图案要在每一件不同尺码的制服上按相应比例缩放、定位,所以最大的挑战来自定位印花工艺。这方面,安踏公司的技术部门、供应链企业在工艺上做了大量的调整提升,让图案和颜色在制服上得以完美呈现。

与此同时,制服装备在设计、生产、发放等各环节也着力践行绿色环保和可持续理念。例如,装备收纳包所使用的纱线,都是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制品生产出的环保纱线;包装袋采用生物可降解母粒制成,180天降解率可达90%以上;鞋靴皮革加工工艺采用专利节水技术。

另外,在赛时制服装备相关工作中,北京冬奥组委也遵循节俭办奥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节约办赛成本,例如:在冬奥制服装备中使用北京冬奥会和北京冬残奥会双会徽,提升制服装备的可持续性,减少冬残奥会制服发放数量;在确定生产订单时,根据有限的数据,对工作人员、志愿者、技术官员的性别比例、尺码分布进行了反复测算,合理预估赛时制服装备的性别比例、各尺码号段数量,科学控制备货量。

━━━━━

制服评审专家、研发实验室成员及服装企业人员谈北京冬奥会制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发布前夕,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制服评审专家、冬奥制服装备研发实验室成员以及有关服装企业人员,他们向记者讲述了制服设计制作背后的故事。

  • 冬奥制服装备委员会专家,北京服装学院运动时尚创新研究院院长、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教授邹游:制服装备设计蕴含中国人的文化诉求

▲冬奥制服装备委员会专家,北京服装学院运动时尚创新研究院院长、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教授邹游接受专访。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新京报:您参与了这次冬奥会制服装备的评审工作,最终评出来的这套服装您觉得怎么样?

邹游:最初评委对那么多设计稿件进行初审时,工作量非常繁重,但同时我们也感受到每一个中国人的热情。我们筛选了几千份稿件,最终呈现的结果我认为是集体智慧的凝练。因为是创造未知的人造物,有很多东西要去做实验,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发现企业的配合度,包括他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非常重要,这点让我很有感触。

整个组委会的组织工作特别有序。到某一个阶段我们发现,必须要专家和制作方、设计师,几方共同去输出我们看到的问题,同时还要从一种技术的可实现性上把它落地。我们专家委员会分了好几组,每一个制作单位都在不断地工作创造。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反复修改,当我看到结果时,它的色彩关系、比例关系,都非常和谐,而和谐即是美。

新京报:你是制服装备委员会专家,制服方案改动中最难或者印象比较深的是什么?

邹游:最后的方案和最初的选择,有很大变化。现在我们看到的整个设计,制服上的图形具有运动感的斜向,但最初我们看整个设计方案时,它是整齐的平行关系。在深化设计、深化制作过程中,会根据因时、因地、因新的需要和意见去做调整,包括颜色,毕竟不同的面料,染色光泽是不一样的。

颜色方面,光是色彩方案就有无数次的易稿,包括颜色还有底纹、图形,整个技术难度非常大,还要去对位,因为服装有不同的结构片形,对位比例关系、位置,都要精确到0.1毫米。可能这些方面并不会被大家注意到,但那种隐藏的功夫更让我有感触。这样一种局部完美,才促成了整体完美。无论是设计团队还是专家委员会都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概念:这次的制服不只是一个服装,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功能诉求,它具有更强烈的文化诉求。

  • 冬奥制服装备研发实验室成员,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教授王永进:制服装备设计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冬奥制服装备研发实验室成员,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教授王永进接受专访。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新京报:这身冬奥会制服装备在前期研发设计中的特点是什么?

王永进:我们在研发前期坚持一个理念,就是围绕着人、服装和环境这样一个系统,作为我们整个设计的指导原则。在这个原则下,我们前期对过往的奥运会,尤其是冬奥会的着装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同时我们也实地考察了穿用制服装备的一些环境和场所,在这些大量的前期工作下,我们对服装的品类有了一个非常精细化的设计。

在品类确定以后,对整个穿衣系统,尤其是在不同的场馆、不同的场景下怎么穿,怎么能实现我们对穿着者的安全防护和舒适性,从这个维度来做设计。

第一个我们考虑的属性就是可持续性问题。在可持续性当中,我们主要是从服装的材料进行考虑,要环保、对环境友好。在设计方法中,我们要把这个可持续的理念,充分体现在整个衣服的结构、包括一些装饰性物品的选择上。

第二个我们考虑的就是把功能性体现出来,主要考虑到不同的穿着环境,如是在户外、室内还是雪场等。还要考虑使用时间段,这样我们每一件衣服按照单品穿、搭配穿都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

最后一点,我们要考虑的是文化传承。冬奥制服是奥运会上的字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制服的文化融入和设计,能够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推广和传播。

新京报:在开发制服装备的过程中,你和同事有碰到什么困难吗?怎么克服的?

王永进:我们制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设计指导原则,当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后,在执行过程当中的确会遇到很多困难。第一个是怎么实现可持续性,特别是我们这次的材料是由内到外,从上到下,怎么样使材料一方面要保护人的生理、物理以及心理方面的舒适性。还有就是与环境之间的一个搭配关系,特别是我们强调绿色奥运的时候,如何把“绿色奥运”体现在我们的制服当中,所以我们对材料做了大量的测试评价和选择后,才最终决定了我们认为合适的材料。

第二个遇到的困难是服装结构。我们涉及到多种创作方法,且要有一个搭配的传统方法,那么如何体现在单品或者在多层穿着时候呢?服装要让穿着者保持运动的舒适性、接触感的舒适性以及心理层面的舒适性,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制服能够助力穿着者提升工作效率,所以在版型研究中我们花了很多功夫。通过三维扫描、整体测量,动态抓捕等方式,解决了从第一版到最终呈现的结构,使制服在单纯穿着和系统穿着的情况下,都能够保持重量的适度,不影响我们整个动作的舒展和实施,这也实现了我们最初所设计的目标。

新京报:制服如何体现可持续性?

王永进:要对环境友好,减少我们对环境的影响。对于任何一个产品来讲,都有生命周期,如何有效地使它从最初被生产到最后生命周期结束的时间里,在能够满足我们使用者最大需求的条件下,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是我们众多设计者追求的目标。

所以我们设计服装时,第一就是要考虑选择材料的可持续性,这些材料是可降解、可回收的,未来即使我们采用一些其他处理,都不会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第二,在设计手法上也要体现可持续性。我们不能做加法,而是应该在满足穿着者最基本需求和保障上,减少多余的设计,我们称之为“盈余的设计”。多余的设计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多的功能,反而对环境、对穿着者的使用会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在整个衣服的创作体系设计当中,也要体现可持续性。比如说我们需要保暖,但保暖并不意味着要使用大量材料。所以我们在适当品类的选择和体系构建上面,也要考虑到可持续。

第四,体现在整个理念和文化上。我们要把理念、文化以衣服为载体,通过一些图形、图案的形式呈现出来。对可持续性的理解,可以充分展现冬奥制服装备设计人员对绿色奥运的支持。

  • 安踏体育奥运事业部总经理谢春龙:安踏黑科技将多方位助力冬奥会

▲安踏体育奥运事业部总经理谢春龙接受专访。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新京报:冬奥会赛事相关工作人员经常面临严酷的工作环境,为更好地提供有针对性的保障,安踏在设计制作制服装备中有哪些新尝试?

谢春龙:为了应对冬季里复杂多样的工作环境,制服装备围绕人体需求特点,沿着综合防护、多级保暖、干爽舒适的规划思路进行规划,运用了聚热棉、防水羽绒、热反射、防风透湿等功能科技,营造穿搭灵活、热湿平衡的整体穿着环境。

综合防护方面,外层面料通过复合高性能膜实现防风拒水功能,同时保持了面料的轻盈和弹性;鞋类上,使用了防切割、抗撕裂的材料,并保证在低温环境下可耐弯折;高帮保暖靴底采用专业级别的湿冰止滑材料,全方位保障人员在雪上、冰面环境中的作业安全。

多级保暖方面,中国专利技术的新型保暖材料聚热棉,依靠独特立体的复合型结构,能够瞬间升温和持久蓄热。通过实验室严格测试表明,相比传统材料,其热量防散失效率有了大幅度提升,在国际同类型产品对比中仍然表现优异。我们根据冬奥制服装备的客观需求,再一次进行了针对性精准优化,最终在轻薄和保暖两个性能维度上实现了最优解。

我们的防水羽绒,大朵鹅绒的蓬松度相较普通羽绒提升了约30%,在压力状态后能够迅速恢复蓬态。绒朵表面经过工艺处理形成纳米级保护层,有效拒水防潮,轻量化稳定高效保暖。多重服装内里使用热反射类型面料,通过反射人体自身长波段热量,辅助升温保暖,有效维护整套装备稳定的热态内循环。

干爽舒适方面,功能内衣强化单向导湿的织造结构,可将运动状态下的汗湿迅速导离体表,通过透气性能良好的层层服装向外排出。整套服装的版型设计都基于人体工学,通过立体剪裁实现良好的贴合包裹,并在运动时提供有效的支撑帮助。

除此以外,还有针对性地为制服匹配了环保可持续材料以及抗菌抗静电、夜间反光等特性,并延展添加了诸多辅助性功能细节,全方位体现人性化关照和环境友好理念。

新京报:可以看出安踏对于制服装备的设计、科技应用与工艺创新上都下足了功夫,这些专业运动科技未来是否会应用到大众运动产品中?

谢春龙:我们一直非常重视产品科技上的创新。像我们在本次制服装备中采用的A-PROOF RAINⅡ防水透湿科技与A-CROSS DRI单向导湿科技,具备防泼水功能,同时透湿功能可及时导走人体产生的湿气,从而避免使用者产生低温寒冷的感觉,轻松面对各类极端环境与气候。

本次发布的冬奥赛时制服相关科技均已投入到大众运动产品中,相信炽热科技会在这个寒冬中为所有爱运动的人带来更多温暖。

新京报: 关注过刚刚过去的东京奥运会的很多朋友们都注意到,安踏为国家队打造的奥运装备中不乏创新科技的助力。在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上,是否会有更多科技感十足的奥运装备与我们见面?

谢春龙:的确,接下来还有一系列支持本届北京冬奥会的相关装备将与大家见面,尤其是支持国家队的奥运装备。我们已经陪伴中国体育代表团征战国际大型体育赛事30余场,累计为28支中国国家队提供比赛装备以及生活训练装备。同时为了响应绿色办奥、科技奥运的指导思想,安踏为本届冬奥会打造的相关装备中,大量地应用了可再生的环保材料。

未来,安踏将持续以专业的奥运科技赋能于大众运动装备,惠及每一位普通的运动爱好者,切实为“推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与健身体育强国贡献出民族品牌应有的担当。就像我们一直说的“爱运动,中国有安踏”。

部分图片来自人民日报

值班编辑 吾彦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