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乐场里,小女孩:“妈妈,我想和她们一起玩?”

妈妈说:“那你过去问问她们,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吗?

小女孩走过去问了,但是被拒绝了,于是,她很沮丧地回到了妈妈身边,问妈妈:“她们为什么不愿意跟我玩?”

妈妈虽然心疼但似乎也无能为力,于是,她对小女孩说:“妈妈陪你玩吧。”

你家的孩子有没有被拒绝过的经历?当你想引导孩子主动结交朋友时,当你想鼓励孩子融入集体生活时,你会跟孩子说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信大部分的家长都会用上这一“教科书式的金句”“你好,我可以跟你们一起玩吗?”

但其实,这句看似完美的“社交金句”对于0-6岁的儿童社交而言,效果往往是相反的,甚至有可能会打击孩子交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换句话说,就是它可能不会让你的孩子更主动,反而让他更害怕社交,为什么呢?

根据棠妈的观察,和家庭教育指导群里的同事讨论,结果如下:

一般当孩子说出:“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这句话时,对方小朋友一般会有这4种反应:

  • 第一种:对方看了你的孩子一下,然后默不作声,继续玩自己的,有些甚至可能头都不抬地,继续玩自己的;
  • 第二种:如果对方也是一个人时,可能会直接跑走了或躲到家人身后
  • 第三种:直接回答:“不要”,我们不认识你或者我们人够了一类;
  • 第四种:很少会有孩子开心的正面回答,也就是与之对应理想的标准答案,说:“好的,我们一起玩吧。”

我能跟你们一起玩吗?”我们大人眼中标准的礼貌询问,它并不能帮助孩子快速地参与到一个团队游戏中去,反而可能让孩子经历无数次的拒绝。很多父母可能又会问了,为什么啊?孩子们为什么不按正常套路出牌呢?是对方父母没教吗?

答案和孩子的成长规律有关。

儿童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在《妈妈,他们欺负我——帮助孩子解决社交难题》一书中提出,儿童的社交核心技能和成人的不完全一样,他们很少向对方介绍自己,直接就开始一起玩了,他们或许会问名字,但大多不会进行自我介绍。

没错,儿童社交简单粗暴,没有“请”、“谢谢”、“可不可以”这样的社交技巧,如果父母在引导0-6岁孩子的时候,过分强调礼貌和询问,那么就是明确给了对方孩子一个拒绝的机会,而对方的拒绝并没有恶意。

因为0-6岁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是不完善的自身的社交技巧也是缺乏的,孩子在自己玩的开心的时候,是不愿意被打断的,他们也不会换位思考,对方被拒绝后会怎么样,加入一个人会不会更好玩?当面对“要不要”、“行不行”一类的询问时,孩子出于自我保护意识,可能会习惯性给你否定回答:“不行”、“不好”、“不可以”。

而且对于6岁之前的孩子,友谊的概率并没有形成,在他们心中“朋友”就是一起玩的人。

  • 0-2岁的宝宝,他们大多喜欢一个人玩,周围有没有小伙伴他们并不在意,ta更关心自己手里的玩具;
  • 3-4岁的宝宝,开始有和同伴互动的需求,但大多数时候依然是以自我为中心,即使几个小朋友在一起,那也是各玩各的玩具。
  • 4岁以后,孩子之间玩游戏的互动性就开始增强了,慢慢可以进行合作游戏了。

儿童社交很有意思,经常看到一群小朋友上一秒还在“抢玩具”下一秒又开始嬉戏打闹,哈哈大笑。所以,父母也不要再教孩子用文绉绉的“金句”去碰壁了,直接给孩子整点简单粗暴的社交“干货”,帮助孩子融入集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干货一:先观察再融入

其实孩子大多也是这么做的,只是有些父母很着急,自家孩子怎么只会站在旁边看,不上去一起玩呢?

有时候不是孩子胆小,而是ta在观察,ta在看他们在玩什么游戏,这个游戏规则是什么。父母不要着急打断孩子的观察,也不要着急怂恿孩子:“你去啊,你上啊。”不懂规则没法玩,不遵守规则没孩子愿意一起玩。

父母不妨陪着孩子耐心看看,看他们玩的什么,怎么玩的,然后鼓励孩子直接加入就行了。

是不是很简单,而且孩子之间的游戏规则也不是绝对的,不认识也能玩到一块。

干货二:微笑加鼓励

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蔡少芬的小女儿向妈妈诉苦:“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她,只喜欢和自己的姐姐玩。

蔡少芬是这么安慰孩子的:“我觉得你那个感受是真实的,我也接纳你的那种感受,我教你一样东西,就是你笑容多一点,你主动一点。”

孩子的情绪是简单直接的,喜欢就笑,不喜欢可能会哭,其实孩子用微笑就可以知道,谁可能成为自己的朋友。

如果你想和别人一起玩,那就先用视线追随他,然后当他看到你的时候,你就冲他笑一下,如果对方回报以微笑,那你加入大概率不会被拒绝,如果回应很冷淡,那就再试2次,如果3次都没有回应,那被拒绝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干货三:带个自己的玩具出门

玩具,是孩子们的话题中心,也是社交“敲门砖”。孩子可能都对对方的玩具感兴趣,说不定不需要你融入别人,就会有人来主动找你玩。

而且,不同的玩具聚集在一起,可能会碰撞出更好玩的游戏和多样的玩法,用玩具当“敲门砖”比干巴巴的询问更奏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干货四:让孩子学会捧场

有这样2个小朋友,一个想加入玩沙子的团队,一个想加入画画的团队。

第一个小朋友是这么做的,他观察了一会后,鼓掌说:“你们堆得太漂亮了,是城堡吗?”

这是其中一个小朋友说:“是的,我们在给城堡挖护城河。”

这时,小朋友说:“那我去提一桶水来。”他提来了一桶水,并询问可以加水了吗?

再来看看另外一个小朋友,他一上去就用嫌弃的语气说:“你们画的一点也不像,丑死了,我来画?”说完就要抢人家的笔自己画。

2个小朋友谁愉快地融入了集体?答案显而易见,肯定是第一位“会捧场”的小朋友,孩子都是喜欢鼓励和夸奖的,父母平时多用鼓励的话语激励孩子,同样,孩子在和同伴交流时,也会使用同样的方式,如果孩子在家都是被打击的,那他也会习惯用打击的方式和同伴交流。

让孩子学会捧场不是假意奉承,而是让孩子有发现同伴优点的能力。社交“金句”的坑你进去了吗?你家孩子有因为这样被拒绝过吗?

棠妈寄语: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社交能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并非天生,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我是棠妈,中级育婴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多平台母婴育儿原创作者,专注分享婴幼儿护理知识、亲子早教方法、家庭教育理念,欢迎大家关注,留言咨询或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