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跟几个诗迷鉴赏古诗词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问题:现代人写诗词的能力不行,但挑错的水平那是“杠杠”的。

从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辛弃疾的《青玉案》,每一首都被现代人挑出了所谓的瑕疵。至于他们挑的到底是对还是错,笔者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李白的“遥看瀑布挂前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咱们都知道,李白这首诗是千年经典,年年入选小学课本的。但偏偏就有人认为,这里的“前川”写得不对,瀑布前面为何会挂上一条河,这怎么也说不通啊。对此有疑问的不止很多普通网友,就连著名学者金克木也曾因此认为这一句可能不是李白写的,或许是有人为了凑字给添上去的。

其实,只要稍稍理解一下就能明白,这一句完全可以解释为: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一样,悬挂在山前。李白写的没有任何问题。不过,人家硬要理解成瀑布前面有一条“川”,咱们也不好说什么,毕竟有句话不是叫“1000个人心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嘛。

质疑这些经典也就罢了,偏偏连《滕王阁序》都被现代人挑出了问题,对此笔者也只能说:服了!

《滕王阁序》是王勃的经典之作。虽然此文创作时间还有争议,有人说是十二、三岁,也有人说是20岁出头,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王勃真的很年轻。当年,大诗人韩愈读完后都秒变“追星族”,表示: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

那么这样的文章,到底被现代人挑出了什么问题呢?笔者从网上的种种争议中,总结出了两条:

质疑点之一,认为此文有拍马屁的嫌疑,不应该受到世人的追捧。

此文是王勃路过滕王阁时所写,当时洪州督阎伯屿正跟辖内的才子们,赏诗赏景。大家兴致来了后,便赛起诗来。在名楼赛诗,本就是古代才子们经常做的事,所以一开始大家并没觉得这一次会有什么不一样,直到王勃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勃早就声名在外,报上大名后,阎伯屿自然邀请他也写一首。结果这一写不得了,阎伯屿看完后就已经明白:这将会是一篇名震天下的奇文。

或许是因为阎伯屿当时对王勃比较客气,王勃在文中便多次提到他,并数次表达自己的敬意。而首段王勃也这样写道: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大家感受一下,是不是把在场众人都直接夸了一遍。又是说当地是人杰地灵,又是说当地治理得很好,这都是谁的功劳?毫无疑问,就是阎伯屿。

因此,现代就有不少网友认为:此文之所以能名满天下,就是因为阎伯屿觉得这是一篇吹捧自己的文章,所以才会不遗余力地去给他宣传。估计唐代像这样的作品多得很,只是别人没有王勃那么会拍马屁罢了。

这种说法无疑是在质疑此文本身的魅力,很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其一,当时在场的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阎伯屿的女婿。而在场的其他文人们,也多数都是阎伯屿的门生。他们写的文章也必然会夸阎伯屿,为何他们的文章没能流传千古?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其二,在唐代文人的众多评论中,关注点都在此文本身,并没有人因为它而去过多关注阎伯屿。也就是说,就算它是一篇拍马屁的文章,也并没有影响其本身的魅力。

质疑点之二:文章辞藻过于华丽,华而不实。

唐代初期的骈文其实都有几个重要特点:爱用典故、爱用排比、爱用华丽的字眼。这一点,王勃当然也是一样。一般来说,文学史上对于这样的骈文多是半褒半贬的,并没有一棒子打死。

之所以认为这样的骈文不好,主要原因就是它们往往除了铺陈文字外,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但王勃这篇骈文不一样,它既有骈文的华丽外壳,又有深刻的思考。比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等语句,观点是很超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以上两点外,近些年对《滕王阁序》的质疑还有很多,比如说它很多名句都是用来化的、不可能是即兴之作等等。对于这种质疑,笔者认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去赏析古典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不解,当然是没问题的。但拿着放大镜去看经典、去质疑,在不了解创作背景、不经过认真思考时就下结论,显然不利于古典文学的传承。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