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抗战期间,八路军平均每天要与敌人进行将近四十场战斗。抛开后期的解放战争不说,自从日军全面侵华以来,八路军与日军周旋八年,这才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八年里,八路军既要与日本人斗智斗勇,还要防备着国民党在一旁“下黑手”。很多时候八路军的战士们连吃饭都成问题,武器弹药又该如何保证呢?

其实毛主席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于解决办法,毛主席给出四个字:另辟蹊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从民间购买与收编

随着清政府的覆灭、民国的建立,军阀、土匪等势力陆续崛起,中华大地一片乱象。乱世之中,若是没有强大的实力守护自己的财富,很容易被他人连根拔起。

当时的百姓奉行武力至上的言论,谁能打谁就是老大。为了增加自己的战斗力,不仅各个军阀积极购买枪支弹药,稍微有些经济能力的百姓都会在家里藏几把枪。

据史料记载,光临泉这个地方就可以达到每90人拥有一把枪的程度,一些大地主就更不用说,组织一个几十人的持枪小队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

四处经商的生意人在途经土匪盛行的地方,就会带上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来保护自己的安全。百姓们想要对付手里有枪的土匪,必须组建同样持枪的民兵。

毛主席在经过实力调查后,发现当时民间的枪药数量十分可观,于是提出发动群众收集枪药的办法。百姓一听说八路军缺少枪支弹药打鬼子,纷纷将家中的收藏捐献出来。对于前来送武器的百姓,八路军都给予足够的补偿。

八路军的行为获得所有百姓的好感,众口相传之下,听到消息的百姓纷纷找到八路军的队伍捐赠枪支弹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是凭借民间的军火,八路军缺少武器的困境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可这种方法只能用一次,毕竟百姓的武器有限,购买过后没有任何渠道可以补充。

相对于从百姓手中购买,收编而来的武器数量更加庞大。比如平西抗日游击队的赵侗,原本想带着这支队伍寻找国民党的军队。

只是赵侗一直专心与前线的战争,并没有对队伍内部人员的思想上心。最终导致营连干部几乎被共产党员掌握,赵侗别无选择,唯有带着大家接受共产党的改编。

共产党收编队伍范围比较广泛,不是只针对有经验的抗日组织,包括伪军、土匪等令百姓闻风丧胆的存在,只要没有做过什么丧心病狂的事情,并且保证以后洗心革面打鬼子,都可以接受八路军的改编。

收编的队伍既能增加抗日力量,又能补充大量枪支弹药,不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十分划算。

如果说百姓的武器有限,用一点就少一点的话,收编似乎更能长久一些。有日本军队的地方大都有汉奸,有国民党军队的地方也会出现爱国组织。这些力量的加入,既能保证军队数量,又能解决弹药短缺的问题。

除了百姓支援和收编外,从日伪军手中购买军火相对省心、省力

二、与日伪军做生意

日本鬼子固然可恨,而那些投靠日本人欺负同胞的汉奸们更加罪大恶极。他们被百姓们厌恶、抗日队伍打击,甚至是被日军利用、抛弃。

这些汉奸承受着各方的压力,想要过得好些就只能自己想办法。思来想去,汉奸们就将主意打到军火身上。

一来军火是日本人提供的,不需要本钱。二来国内军火有市场,八路军缺少装备不稀奇,因为国民党号称正规军,枪支弹药的主要来源同样需要购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卖日本人的军火充实自己的腰包,这种事情自然要小心一些。一般情况下伪军不会直接倒卖枪支弹药,而是将这些物资交由亲戚打理,自己只管收钱。

若是在管理严格时期,伪军们会在随日本人扫荡时多带些子弹,将子弹卖给当地老乡,或者干脆将军火卖给走私商人,自己少赚点钱图个省事。

伪军走私军火并不是个例,但凡成规模的伪军一定会通过这种手段赚钱。在1942-1943年期间,冀鲁豫一个专门购买枪支弹药的办事处记载,光是从伪军手里购买的子弹竟达到两百万发。

到了抗战中后期,我军掌握了大部分农村地区,将日本鬼子牢牢围在城市之内。加上日本正承受着战争带来的恶果,战斗力、军需用品均受到影响。

扫荡虽然会快速解决物资短缺问题,可从城市到乡村有一定距离,何况农村百姓都向着八路,宁死不屈。一旦被八路提前得到消息,扫荡不成不说,一场恶战是免不了的。不论哪种情况,扫荡根本不能长期进行。

被逼急的日本人及其伪军主动与八路军做起生意,用自己手中的弹药换粮食。例如1945年,滨海军分区从日伪军手中换取36万发子弹,换取炮弹数量达到五十多枚。

这种场景在多个地区上演,用少量粮食就能换取数量可观的武器。到后来日军出现败势时,伪军们为了日后能够不被八路追究,主动将枪支弹药送到八路军采购出,以此博得好感,幻想着日本人走后保住自己的一条命。

三、自己生产制造

依靠自己的力量一直是八路军的宗旨,无论从其他渠道获得武器有多便捷,毛主席都没忘记建立自己的兵工厂。在弹药自给自足这条路上,八路军走得并不顺利。

我军兵工厂的前身是修械所,最早可以追溯到井冈山革命时期。当时的修械所只能进行维修,并不具备生产的能力。

抗日战争爆发后,毛主席令各个抗日根据地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兵工厂,解决枪药短缺的问题。

兵工厂建立之初,工人聘请的是当地有经验的手艺人,厂房建立在茅草屋和窑洞内,工具基本上都是钳子和榔头。条件简陋可以将就,技术和材料的欠缺才是最致命的问题。

抗战时期最受我军欢迎的是汉阳造和中正式,因为这两种枪的子弹是通用的。在生产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恰恰是这颗小小的子弹。

从技术上来讲,制造一颗子弹需要几十道工序,对工人和机器有着极高的要求。按照我军当时的水平来看,自主生产完全不可能。

生产不了没关系,那就将用过的弹壳重新填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复装子弹。为了能提高子弹的精度,周总理硬是凭借关系从国民党手中搞来几台精密仪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技术问题解决后,子弹的原材料还没有着落,最紧缺的就是铜和铅这两种稀缺金属。前者是子弹的外壳,后者是子弹的内芯。

在中国炮火连天的环境中,从国外购买是不可能的,在根据地开设矿场也不现实。无奈之下只有从现有物品中提取,比如光绪年间的铜钱以及含铅的烛台和酒炉。

这种方式做出来的子弹射程近、精度差,影视剧中所说的“边区造”指的就是这种复装子弹。优点是这种子弹可以自己生产,根据兵工厂规模不同,每个兵工厂一年生产几十万发子弹不成问题。

不同于子弹的“不实用”,我军自主生产的手榴弹十分受欢迎,不仅造价便宜、量大,杀伤力也能得到保证。唯一的缺点就是使用之前需要敲打一下。

对于当时的八路军来讲,手榴弹远比子弹好用。手榴弹扔出去能炸伤一大片鬼子,子弹打出去能得到什么效果就不一定了。

除了子弹和手榴弹之外,我军的兵工厂也会制造一些炮弹。在1941年之前,我军使用的生铁又硬又脆,一上车床加工就会开裂,根本无法使用。

1941年后,八路军掌握了将生铁韧化的工艺,炮弹生产也随之步入正轨。

八路军自主生产的武器确实有些瑕疵,但自己生产的弹药直接打破国民党和日本人对我军的封锁,使得八路军在双方共同针对下同样能获得弹药。

四、国民党及苏联的帮助

八路军是由红军改编而成,在名义上属于国民党系列,按照蒋介石签订的条约来看,这些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加上军饷等皆由国民党发放。

在抗战的前两年,蒋介石确实给予八路军许多弹药。

红军未改编成八路军之前,蒋介石直接发放七十万发子弹、一万多手榴弹及数百迫击炮。看似数量巨大,实际并不够八路军所需。

国共就红军问题谈判时,蒋介石想缩减红军数量,并直接获得控制权,以此限制共产党的发展。

红军当然不可能同意这个意见,双方就这个问题展开多次会谈。看到红军寸步不让,蒋介石只能退而求其次,提出“红军只能保留4.5万人”这个解决方案。

换句话说,蒋介石只给共产党队伍发4.5万人的军饷,其他人员蒋介石不管。

此时红军有七万多人,若是真的同国民党待遇一样发放4.5万人的装备倒也可以接受。可惜心胸狭隘的蒋介石在军需上做了手脚,并没有按照原来规定的标准发放,偷偷将其降低许多。

到了第二年,蒋介石给八路军的弹药减少了近乎一半。可此时八路军的数量已经翻倍,这些弹药入不敷出。

在国民党队伍中,没人愿意给八路军发放弹药,除了阎锡山和卫立煌。阎锡山在太原会战期间发放给八路军150万发子弹,卫立煌访问延安后送给八路军100万发子弹、25万手榴弹。

当蒋介石看到共产党队伍越来越大后,直接封锁共产党的根据地,并找个借口停止发放枪支弹药。从红军收编进国民党,到蒋介石停止弹药供应,一共也就两年时间。

八路军在抗战中一共消耗三千多万发子弹,把蒋介石及卫立煌等人提供的武器资助加起来,差不多占据所消耗的六分之一。虽然供应时间短,却在八路军抗战前期提供不小的帮助。

国民党停止武器供应后,苏联随后对八路军明里暗里提供了一些帮助。

在新疆至兰州的公路上,苏联表面上听从蒋介石的联系断绝对八路的武器援助,实际上却秘密派人送给八路军许多弹药。

这种情况没持续多久,当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后,毛主席与苏联就增兵问题有些不愉快,秘密援助也就停止了。

由国民党和苏联提供弹药仅仅发生在抗战前两年,在接下来的抗战过程中,缴获武器成为更加直接的补充方式。

五、缴获敌人武器

各种影视剧中,八路军通常会在战后打扫战场,将敌人的武器带回驻地,甚至于在许多人的心中,缴获是八路军武器的重要渠道。缴获武器确实十分重要,可实际行动起来却并不好实现。

日本军队起初想速战速决,所以会在重要地点增派兵力,其余不太重要的地方仅派小股人马驻守。对于这一小撮日本士兵,我军一般采用出其不意的打法直接将其击溃。

想要收缴日本人的武器,伤亡小、时间短的打法最合适不过。我军消耗也不会大,战斗结束之后能剩下不少弹药。收缴数量大于消耗数量时,才能达到通过缴获补充弹药的目的。

日本人发现无法快速占领中国,一些部队又受到中国军队打击后,马上改变策略占领城市,修建大量碉堡进行监视。

这个时期想要缴获日本人武器难上加难,日本人已经有所防备,不论什么地方碰到的日本人都很难速战速决,基本上都得进入到拼刺刀的阶段。

拼刺刀就表明我军已经没有弹药,日军也没有能力进行火拼。即便赢得最后的胜利,也捞不到多少油水,只能另想办法补充。

为了能在打仗时“不吃亏”,各将领绞尽脑汁制定策略,每场仗都要衡量一下是否划算,缴获的弹药是否能补充此次的消耗。

最后八路军打仗形成一个统一特点,三发子弹过后就发起冲锋,不仅可以节约子弹将消耗量降到最低,更重要的是早一些冲锋就能早点取得胜利,以免日本人的弹药大量消耗。

从抗战开始至胜利,八路军由最初的三万人到最后的两百多万人,增加一名士兵就意味着弹药消耗的增加。要保证这么多士兵的军需,仅仅凭借一个办法是行不通的。

从百姓手中购买、与日伪军做生意、缴获……每种方法都饱含着先辈们的智慧,却也从侧面展示出抗战的困难。

困难重重之下赢得胜利,需要的不只是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坚定的信仰和不怕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