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玩耍时会攻击弟弟妹妹,在外玩耍时会攻击小伙伴……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扰呢?
家里有个爱打人的宝宝,父母们肯定会焦头烂额:该拿孩子怎么办呀!
你可能以为孩子被自己养废了,殊不知他如此的原因可能来自“遗传”!
1
一女孩特别喜欢欺负弟弟,妈妈没有办法,只能求助某亲子观察类综艺的育儿师。
妈妈说,姐姐和弟弟相处的不是很愉快,姐姐无论开心时还是难过时,都会去打弟弟。打弟弟俨然已经成为她的娱乐方式。
妈妈特别希望两个孩子能和平相处,但又无计可施,于是请来育儿师帮忙。
育儿师发现,情况确实如妈妈所说,2岁的姐姐会无缘无故地打1岁的弟弟。
出现这种状况,妈妈有自己的办法来阻止姐姐,她拿出图钉轻轻扎了一下姐姐。对此行为育儿师非常惊讶,她说她第一次遇见有人用针扎的方式来惩罚孩子。
晚上吃饭的时候,姐姐不乖乖吃饭,妈妈脸色不佳地对外婆说:“拿衣架过来。”
奶奶一秒不带犹豫就拿着衣架过来。姐姐只要不吃饭,外婆就会用衣架打一下她的手,随后将衣架放在她看得见的地方。
外婆和妈妈都会用暴力来恐吓和威胁姐姐,那作为家庭成员之一的爸爸是什么态度呢?
面对育儿师的询问,爸爸表示,针和衣架是比较安全的。
观察完毕后,育儿师询问妈妈:“你小的时候顽皮,妈妈也打你吗?”
妈妈:“对。”
“印象里被打得最狠的一次是为了什么?”
她说,小时候妈妈让她生火,但她不知道怎么把火生旺,然后妈妈把她推到外面的池塘,说要淹死她。
经过观察和询问,育儿师终于搞清了姐姐暴力的根源是外婆。
育儿师表示,孩子之间的打斗问题,都是表象。想要改变孩子的暴力“基因”,需要家人先行改变。
2
没错,暴力也会遗传。一种遗传是暴力基因的遗传,一种是暴力行为的延续。
我们无法改变基因,但我们可以阻断暴力行为的延续。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并不是一句空话。
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出生后就开始模仿父母。孩子靠模仿学习,不断适应社会。
1961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用实验告诉我们孩子会模仿攻击行为。
班杜拉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习得性攻击实验。他挑选了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作为实验对象,这些孩子的年龄在3~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岁左右。
他将孩子分成3组,1组为控制组,2组为实验组,每组24人。
3组孩子被安排在一个摆着许多玩具的地方,实验者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随意玩这些玩具。
控制组的孩子们会自行玩着这些玩具。
而实验组,则有成年人加入实验。这些成年人会打这些玩具,并说出攻击性言语,例如“拽它的鼻子”“用棍子打它”等。
结果显示实验组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
孩子的攻击行为大概率是因为模范父母!
想要改变孩子的暴力行为,不要用暴力去恐吓他。如果家长出现暴力行为时受到惩罚,孩子在未来才会避免出现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