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可以不为自己的孩子负责吗?”

我想,99%的父母都会大声回答:“不可以!”

虽然很多亲子教育专家、学者都告诉我们:我们要学会放手,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其理由是,父母总想对孩子负责,不仅会失去亲子关系的合理边界,同时还会让孩子产生抗拒,感觉活得没意义。

而且,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通常会被推荐一本书叫《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并且书中有个金句说得非常好:

“我绝对不是一个百分百的好妈妈,但我不从孩子身上汲取自我感,我不需要他们做什么或者成为什么满足我的需求或虚荣。”

我们也知道,这是对的,但就是很难做到。

在这点上,我们贯彻执行了一句话:认真学了那么多道理,依然总想对孩子负责。

▊ 放不下对孩子负责的念头

为什么父母放不下这个念头,总想对孩子负责?

其实,这种知而不行的呈现,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的常态。

也许,你会认为“小我”太强大了,虽然知道了“父母总想对孩子负责”这个念头对孩子成长不利,但面对具体问题,总是被情绪裹挟着、被惯性支配着。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你仅是对结果的好坏先做了总结,然后再分析了一下。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经说过:“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者,只是未知。”

换句话说,你虽然懂父母要学会放手,不能总想对孩子负责,但是,你还只是停留于知识见闻的层面,自己并没有真正的觉知。

举个例子,有一个人在岸边,看见有人在河里游泳,这个人看了一整天后说,原来游泳是这样的啊。

他从此认为游泳需要换气,需要脚踩水,需要身体平衡。于是,他对别人说,我现在知道怎么游泳了。

可是,看别人游泳知道了游泳后的“知”,与下水会游泳后的“知”,表面上看都是“知游泳”。

但是,这两个“知”完全不一样。

一个是学会游泳的“知游泳”,另一个是看会的“知游泳”,但没下水的只是未知。

“未有知而不行者”就好比,会游泳的人永远“知”游泳是怎么一回事,他只要下水就“行”。

也就是——从来没有真正觉知却做不好的人。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好比,不会游泳的人“知”游泳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下水不会“行”,因为他是“未知”。

也就是——还没有真正地知道,即内在觉知盲区。

试问,你如果没有觉察到自己的“未知”,如何能够真正放下对孩子负责的念头?你是否觉察并反思过,自己的问题出在于哪里?

▊ 沉迷角色不敢自我负责

我们现在聊聊自己的“未知”究竟是什么?

先讲个智慧教养修行圈中的真实故事吧。

妈妈阿芸是两个男孩的母亲,大宝今年15岁,已经厌学在家一年多,小宝刚过周岁。

妈妈阿芸这一年多来的内心成长,呈现出螺旋、震荡式的上升过程,大宝也从原来沉迷网络游戏、拒不上学,到现在玩游戏开始自律、开始主动交流如何复学。

这个过程中的母子分别的辛酸苦辣,作为陪伴一年来的亲子教练,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免得有自夸的广告嫌疑。

这一年来,我很少给妈妈阿芸有关孩子如何改变的答案,只是偶尔适当的沟通建议,也是为了缓冲当时的亲子关系矛盾。

我更多地是引导她跳出角色,把焦点回到自己身上,学会信任心灵,探索内在另外一个“未知”的自己。

其实,我们内心都有一个未知的自己,那就是沉迷于角色扮演中,不肯醒悟过来,不敢为自己负责。

一句话来说,这个未知就是:借由躲在妈妈的角色中,而忘记了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就像妈妈阿芸一样,以前从不管孩子内心感受,都一直躲在妈妈(或家庭主妇)这个角色里面,尽自己深以为然的责任。

于是,她无意识地“继承”了原生家庭父母的教养模式,例如以下这些言行:

  • “快点去睡,不要再玩游戏了,这样对身体不好!”
  • “吃完饭后,先别玩游戏了,一起出去运动,这样更健康!”
  • “早点起床,虽然可以不上学,但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每一天!”

所以,妈妈阿芸不仅白天要面对繁重的日常工作,晚上还要管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其实就是压抑),尽量带着微笑,温和地跟厌学的孩子沟通。

可是,她念念不忘的孩子早日复学,亲子关系甜如蜜之类的期待,依然如故,希望渺茫。

终于有一天,她痛彻心扉,突然跑来问我:

“为什么学了这么多,我还是没办法放下对孩子负责的念头,总是会想是否自己方法错了,或者孩子今生就为向父母讨债而来?”

我告诉她,你先拿掉“妈妈”这个角色,把对孩子负责的念头放到一边,敢于为自己负责,好好地为自己而活。

妈妈阿芸听得有些迷惑,我接着说,要不用一个月时间试试看,反正孩子厌学已成既定事实,情况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妈妈阿芸半信半疑去尝试做了,期间不断有反馈,其中有很多迷惘,但最后,她还是选择相信了自己的内心感觉,坚持走了下来。

三个月过去了,她一直学着如何好好地为自己而活,孩子、丈夫的言行举止开始悄悄地发生了改变……

而这个改变正是她之前梦寐以求、禅心竭虑想得到而得不到的。

▊ 为什么不敢为自己负责?

其实,这个问题来自于我们的原生家庭教育与当时的社会环境。

我们的父母亲一直认为是“自己在含辛茹苦地养大孩子”的时候,实际上是父母亲想把自己的孩子占为己有。

我们的父母亲总是抱着“只有自己知道什么是对你是最好"的时候,实际上是父母亲想牢牢捍卫角色带来的自我价值。

于是,我们从小被父母亲框架在自己是个“好儿女”的角色里面不敢走出来,当我们长大成人之后,就被自动框架在“好妈妈”或“好爸爸”这个角色当中,无意识地去掌控自己的孩子。

我经常说,人一旦内心恐惧从不觉知,就会迷失了自己生命的方向与意义,生命历程自然困难重重。。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

因为,从小我们其实希望有人能帮助自己,自己是一帆风顺的,自己不用那么辛苦的,自己不用承担那么多的责任,很多成人内心都有一个不想负责任的自己。

可是,内心当中那个不想负责任的自己对我们而言好像是死罪,想都不敢再想了,总这样想仿佛是十恶不赦的,万人唾弃的。

父母亲养育我们都那么含辛茹苦,从小就告诫你,你就是要努力,要坚强,不能让亲朋好友、远乡近邻看不起,你怎么可以不负责任?

所以,这个不想负责任的自己就不被允许的、不可以的、丢脸的,甚至自己也觉得:

“我怎么可以是个不负责任、不想承担压力、不劳而获、好吃懒做的人?我怎么可以是这样的人?不可以这样!我要成为阳光自信坚强的人!”

说到这里,我想你应该明白了,我们内心的那个不想负责任的自己被压抑了,我们都有一个面对压力想要逃避的自己。

孩子只不过是把我们的内心真实地演出来了,反而孩子的叛逆厌学成了“替罪羔羊”。

▊ 最后的话

最后,我想送你一句话,这句话一直让我受益匪浅。

伟大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讲过:

“为人父母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不但能够把孩子含辛茹苦地养大,而且还能够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这个世界,让他自己去飞翔。”

我知道,这不是你要找的“具体怎么解决”之类的答案,但我能怎么办呢?

我又不是知名专家或导师,总想要说“对的”话。我就是说说实话、真心话而已。

【作者】壹心大哥,叛逆期亲子沟通教练,父母心灵成长顾问,1对1教练式指导叛逆厌学的孩子父母,在亲子教育与心灵成长领域,发现问题的真相,厘清教养的认知偏差,掌握适合自己的教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