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书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熹里话: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给你勇气,当你选择的生活方式,被理所当然的生活形态所排挤的时候,你要有勇气坚持。

文 l 李小墨

来源 l 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每当周末或者假期要结束的时候,那种“假期额度就快用完,马上又不得不回去当社畜”的不开心,已经像雷雨前的黑云一样,正在不远处的天空聚拢。

你知道它们马上就要压过来了,而你无处可逃。

或者你也不准备逃,你最多只是抱怨一下,在朋友圈转转段子抖个机灵,然后在下一个工作日,像往常一样踏上挤得像沙丁鱼一样的公交和地铁。

闲暇太少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了,但只要你像鱼离不开水一样,离不开给你发工资的公司,这样的情况,会一年一年地循环下去。 所谓假期,就是水面的短暂换气,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总归得回到水里去。

但没办法呀,为了生活嘛,谁还不是个打工人呢,有哪个打工人可以反抗这种命运呢?

嗯。

还真有。

有一个没钱的普通人,每周做二休五,在一线城市,把人生过成了一个悠长的假期。

他叫大原扁理,在《 做二休五:钱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 》这本书里,他分享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生活现状:

缓慢悠长的隐居生活

他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

他每周只打两天工,其余的时间,就算没正事做的时候,他也会早起。 他会在太阳升起的时候醒来,在太阳下山的时候入睡。

他傍晚五点就吃晚餐,然后第二天早上会自然饿醒,他说, 那种自然饿醒的感觉非常舒畅。

起来之后,他会给自己做早餐, 他喜爱窗外洒进来的晨光,喜爱缓缓流逝的早餐时间。

他喜欢走路、散步,会避开信息泛滥的商业场所,去到河川、公园,大自然, 他会专注地看天空、树木、水流。

如果是下雨天,他会一整天窝在家里看书,他不喜欢被雨淋湿的感觉, 但喜欢听雨声。

晚上他会一边泡澡,一边喝红茶和看电影。

然后做做瑜伽之类的轻运动,就上床睡觉了。

他的三餐很简单,但很健康。他会买食谱学做菜,会腌渍当季的时蔬,会采摘野菜, 那些野菜都有很美的名字,虎杖、 薤白、紫苏、银杏……他熟悉它们的样子,熟悉它们的烹饪方法。

他依着时令生活,不用翻日历,就先察觉季节的变化,在梅花刚开始绽放的时候就留意到花蕾。

他远离电视10年,没有手机,最多就听听广播。

他的生活尽量简单,没有多余的物品。 比如,每个季节只备三套衣服,都是耐穿耐看,不容易过时的基本款,夏天天热会多备几件短袖。

他喜欢扫除, 尤其喜欢在诸事不顺、静不下心来的时候扫除。

他喜欢独处,和社会只保持最低限度的连接,在自己的世界里足不出户。

所以,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称为“隐居”。

当然,他也不是完全足不出户,他每个月会有一次外食,或者一日往返的温泉小旅行,他也很享受一年偶然几次精心打扮到市中心餐厅和朋友一起吃饭。

他最最重要的生活原则是“不要勉强”,随心所欲地生活,不想做的事就不做,喜欢扫除,但想偷懒的时候也没关系,就放弃好了。 喜欢散步,不想散步的时候,就埋头猛睡或者发呆好了。

别人会问,这样不无聊,不会厌倦吗?这样简单的日子,截止到写这本书的时候,他已经重复了五年,但他一点都不腻。

他说:“就这样以缓慢悠长的速度走着,真是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把他隐居生活的要点总结如下:

第一,不过度工作,拥有大量的闲暇。

用这些闲暇过缓慢、悠长、从容的生活,充分地活在当下,去感受清风拂面,去听雨声潺潺,去采食野菜。认真对待生活里每件平凡、不断重复的小事,包括做早餐、洗衣服。

做每件事都不着急,不勉强,用闲暇创造更好的生命体验。对他来说最好的生命体验就是现在这样,简单平淡,没有狂喜,但也不无聊,每天都能浅笑着过生活。

第二,信息节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信息过载是闲暇最大的敌人。

当你得到大量闲暇,又给你一部手机的时候,你很难真正去享受闲暇。你不过是获得了从早到晚刷手机,吃饭刷手机,景点刷手机,和家人朋友一起刷手机,熬夜刷手机的自由而已。

纷繁杂乱的信息抓住了你全部的注意力,你没有耐心看天边的云卷云舒,你没有时间注视孩子眯起的笑眼,美食最大的意义不是味蕾的微妙感受,而是朋友圈的展示。

我们是一天可以产生几万个想法的智慧生物啊,信息必然引起思考和情绪起伏 ,你在信息的世界玩过山车,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焦虑,一会儿坦然,一会儿深感自卑,一会儿顿觉优越。你看似在休息,其实你还是很忙。

这几天的假期如果你还是在信息过载中度过,你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你并没有得到休息,也并没有在闲暇中舒展的感觉,反而得到疲惫和空虚。

作者不用手机,不看电视,控制自己的信息摄入,是他活在当下、享受当下,能从平凡的小事里获得巨大幸福的一个关键。

第三,社交最小化。

他只和社会保持最低限度的连结。用他的原话来说,就是封锁那些过度建造的通往社会的桥梁,建设一座走向自己的桥。

大原扁理说,他天生不喜欢和人亲近,喜欢独处,跟野猫一样和人保持距离。对不喜欢的人,直接敬而远之,那种所谓的“要看到不喜欢的人的优点的”正能量,让他觉得很辛苦。

为什么呢?如果你罗列并反思过自己的烦恼,你会发现你有一半以上的烦恼是人际关系带来的。很多人其实是没机会体验非常简单的人际关系有多爽,所以意识不到人际关系所带来的负累。

我自由职业了四五年,维持着一个非常简单的人际关系,我也感到非常轻松。朝夕相处的只有先生、女儿、婆婆而已,我通过写文章、上课和读者保持宽泛的联系,通过微信和三五好友朋友保持不定期的、不刻意的、随性的联系。和合作方保持有事说话、无事不相扰的关系。

社交最小化让我头脑清明,更好地阅读,思考和写作,避免不必要的情绪消耗。

我们的社会里其实有一种占主流的声音,一个人朋友多,人脉广,懂得整合资源帮助自己实现目标,是一种被交相称赞的能力,可是这个世界上也有我和大原扁理这样的人,像野猫一样的人。

第四,极简。

衣食住行都简化,简化到不会带来不必要的、多余的负担。

第五,不勉强自己做任何不想做的事。

比如,过着极俭的生活,但是并不以节省为目的,因为刻意节省就是在勉强自己。

不设定特定的目标和梦想,并且觉得这样也是可以的。

人生经历:

他是如何走上隐居之路的

可能有人会问,他怎么可以躺得这么平?

是他家境很好?

不,他家境不好,他出生在一个父母支付不起他大学学费的家庭。

他是很有能力很有才华,然后靠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早早赚到一桶金,财务自由了吗?他每周只工作两天,那两天的工资很高吗?

不,他很普通,毫无过人之处,也没有什么存款。 每周工作的那两天,也只是普通的打工工作,每个月大概可以拿7、8万日元,折合成人民币大概是四五千块的样子。而按照东京的物价,他过着很朴素的生活,一个月也要花7万日元。

那他怎么走上隐居之路的呢?在小径分叉的路口,他怎么会走上这么一条人烟稀少的路?他是怎么想呢,他不担心未来吗?

我带大家了解一下他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

他的人生分为四个阶段: 高中毕业后的茧居时期、全球旅行的背包族时期、工作忙碌的社畜时期、隐居时期。

在他18岁高中毕业的时候,他没有去上大学,也没有去工作。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他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一个是就算考上大学家里也供不起4年的学费。

别人纷纷升学或者就业,他开始过茧居生活,除了便利店打工的时间,其他时间他都是一个人生活,一个人看书,一个人煮饭,一个人听音乐看电影……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了3年。

如果按照一般观点来看,多数人可能会把这漫无目的的3年定义为低谷期、迷茫期、颓废期、人生至暗时刻,但大原扁理非常感谢这3年的生活。不仅完全不觉得那是黑暗时期, 反而觉得是一段重要的历程,每次回想那段日子都觉得是快乐、单纯、明朗的。

他说:“ 在那段缓慢、停滞不前、尚未完全转化为大人心态的时期,我所得到的东西是非常重大的。 ”

因为他发现,不看电视,没有手机,并不觉得缺乏什么。跟自己觉得不重要的人断绝来往也无所谓。人不用过度工作也可以生存下去。

换句话说,他的重要发现是: 一个人要过得幸福,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非常少。

所以他说:“ 不知是否多亏了那时,现在的我没有地位、身份、名声、金钱,也没有不满、不幸、不足的情绪。 ”

那既然总体是很开心的,他为什么要结束茧居生活呢?因为和人交流太少,他开始出现失语症状,脑子里想的事情,竟然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他决定作为背包客去环游世界,出门在外是一定要和人交流的。

他多打了一份工,存了一些钱,就出发了,父母反对,他也不理会。在旅程里,他也是一边打工,一边旅行。

他去过很多地方,见识到了地球上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背包客时期,对他的影响有两个:

首先,他更加接纳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持有“人有千百种”这样宽容的人生观点。

而他的老家是不允许多元的生活方式存在的,老家正确的生活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男性高中毕业之后就要念大学,大学毕业就要成为公司正式职员,三年之后结婚生子,挑起家中的大梁,老家只有多数派才能存活。因此他决定到更加宽容的一线城市东京。

其次,背包客是不带多余物品的,这段背包客的生活让他更加知道,一个人要活得快乐幸福,真正需要的物品是非常少的。

回到东京之后,他做了一段全职工作,成为一个每天工作12小时,周六也要加班,周日哪儿也不去只在家睡死的社畜。

心力交瘁、饮食习惯紊乱,好像光活下去精力就要被吸干殆尽了。虽然一个月可以拿2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11596元),但是付完房租、生活费、税金,手头也空空如也。

而且让他难以忍受的是,公司好像只看中的是那种连吃饭都顾不上、拼命工作的人,当他抱怨工作时长太长,同事却说:“一天工作12小时,很正常啊”,大原扁理觉得,这是在不正常的地方待久了,不正常都觉得正常了。

于是他决定,不再当社畜。拼尽全力工作,却过着这样的生活,人生太不值得了。全职工作,也存不下什么钱,何必呢。

“职场这个漠然的社会,别说保护我们了,根本只有夺走我们的时间,金钱和余裕不是吗?有必要为它拼命工作吗?我真的不懂。”

他开始过每周工作两天,休息五天的生活。每周工作两天,虽然没有多少钱,至少从过度疲劳中解脱了。

每个月赚7-8万,虽然很清贫,但因为花钱比较少,花掉一部分还能存下一部分。

他进入了正式的隐居时期。

我的几点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原扁理的生活可以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第一,他提供了一个人生样本,告诉我们世界上不止一种能让人幸福的生活方式。

现在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要努力,要进取,要奋斗,要变强,要变有钱。更努力工作,然后变强变有钱仿佛是一切人生问题的万能解药。人人羡慕的生活,是有钱的、成功的生活。好像只有优秀了,成功了,有钱了,被社会认可了,人生才是幸福的,作为一个人才是有价值的。

所有人都非常强调目标和梦想,强调努力和进取,我曾经就是疯狂学习怎么优秀,怎么变强大,怎么效率高的人群里最勤恳的一个,可是现在我忍不住会想:只有有目标的、进取的人生才值得一过吗?

叶圣陶和丰子恺编的《开明国语课本》里有一篇课文:“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 ”

不适应那种高目标、高进取的生活,不喜欢那种高目标、高进取的生活,从高目标、高进取的生活里无法获得幸福的人,可以不可以做那只不吃草、看着花的羊呢?

大原扁理的存在告诉我们,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天经地义的,想努力想加油是可以的,不想努力不想加油不想勉强自己也是可以的,有梦想有目标是可以的,没有梦想、没有特定的目标也是可以的。

好好地吃每顿饭、好好地欣赏四季流转,在慢节奏的生活里感受时光缓慢流逝,浅笑着过每一天,这样的人生和高成就的人生一样,也是值得过的人生。

我倒不是建议大家照搬大原扁理的生活方式,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生活样本,我们既可以选择一种喜欢的、适合的、够得着的方式过自己的人生,也可以参考无数种生活方式,吸收一二理念一二做法,组合出一个独一无二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但希望大原扁理能给你勇气,当你选择的生活方式,被理所当然的生活形态所排挤的时候,你要有勇气坚持。

第二,认真生活,从平凡的小事里获得巨大的幸福,也是一种能力。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大原扁理这样从平凡小事里获得巨大的幸福的,大原扁理的生活换个人过,可能就是每天熬夜、打游戏追剧、吃外卖,家里堆得像垃圾场,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发臭发烂。

专注地看天空、看树木、看河流,听雨声,做扫除、采食野菜、阅读,从这些事里能获得无边幸福,并且感到满足的人,内心深处是个诗人。

具备从平凡的小事里获得巨大幸福的能力的人,才能像大原扁理一样,不用每天忙乱也能尽情生活。

第三,过着和自己性格适配的生活的人,是最幸福的。

他的生活一定不适合所有人,我之所以这么喜欢这本书,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我的性格和他相像的地方很多。

大原扁理之所以深深地满足于自己的生活,从中获得巨大的幸福,是因为这种生活是和他的性格适配的,他本身就是一个淡泊的、喜爱独处、自我评价体系不建立在他人认可之上的人,那他过着淡泊的、社交最小化的生活就是最自在的。

所以他主动选择了钱少事少的清贫生活,也许换个人,就会觉得不幸、不满、不足。

如果你还没有找到适合你,让你感到幸福的生活方式,请不要放弃寻找和尝试。别人都觉得好,不一定是真的好,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恐怕以后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大原扁理的这句话了:

“就这样以缓慢悠长的速度走着,真是幸福。”

书还是亲自读的好,

别人的终究是二手的

这是“小墨研究生活方式系列”第3篇文章。

我对生活有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 不存在一种正确的生活,世界上存在不同的、让人幸福的生活方式。

但大多数人对生活方式的想象力,其实是非常贫乏的,多数人都是参照某一种人生模板在过日子的:读书-工作-结婚-生子-买房-买车-退休。

沿袭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这是阻力最小的安全模式,选这个模式,也没什么不好。

但是我还是非常欣赏那些积极地探索和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不轻易沿袭旧有的或占大多数的的生活方式,审慎地选择生活方式,最后找到最适合自己性格,最符合自己人生价值观的生活方式的人。

他们的探索和尝试,让这个世界更加多元,也给了那些尚不知道应该如何度过自己这一生的人一些参考答案。

所以这个系列的文章,我想写写那些不走寻常路的生活方式。

作者:李小墨,樊登读书签约讲书人,前海南特区报记者, 畅销书《请停止无效社交》作者。微信公众号: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每看完一本书,写篇干货读书笔记,每个月,一份高质量书单。不卖劣质鸡汤,不说正确的废话。欢迎关注,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