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徐州的地面之下,

埋藏着被黄河水吞噬的两座上下叠加的明代古城。在徐州主城区南北的中轴线上,集聚了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它们是徐州历史文脉延续和文化内涵彰显的集中展示区。

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我市将"加强城市文脉保护,打造纵贯主城区南北的文化轴,彰显特色文化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龙山,

是徐州文脉的最后一站。

一亿岁的云龙山,

亘古通今,

配得上恒久二字。

在山面前,人类的寿命微不足道,

在山之上,人类的文明却光芒万丈。

云龙山的华彩,

经受了五千年的风野烟沙,形神兼具。

这座山,是给予古城徐州的天然馈赠

这座城,为这座山描画出了钟灵毓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景台坐落在云龙山第三节山上。台高6米,占地1500平方米。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造型古朴端庄,气势雄伟。

1987年10月8日,由中国、苏联、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的寒武系地质专家组成的地质考察组在徐州云龙山考察,推论云龙山山龄为一亿岁。

△1980年 云龙山北门

云龙 山位于徐州城南,九座山头蜿蜒起伏,绵延近3公里。远眺宛如一青色巨龙,头北尾南,游弋于云雾中。最高处第三座山头,海拔142米。登上山顶,徐州全城一览无余。

云龙山色,历代文人多有描绘。北宋大文人苏轼咏之: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明代诗人阎尔梅亦有诗云:

群山群水护此山,断碑无数立中间。

平田树紫春如绣,残雪峰青夕更斑。

相传4600年前,地球上草莽遍地、人类茹毛饮血之时,彭祖已在云龙山下烧荒耕种,燃起了这片土地上的第一星生命之火,使云龙山下的土地变成了他的封地——大彭氏国,徐州城雏型慢慢形成。

云龙山上历史印迹叠叠斑斑,山上的古迹大都集中在北首第一节山上。

除了两座寺庙兴化禅寺和大士岩,云龙山上还有北宋张山人故址、东坡石床、天上座、云龙书院、碑廊、关圣殿等众多古迹,它们散布各处,或与历史名人的行迹相关,或与徐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龙书院南侧的张山人故居

张山人,名天骥,字圣涂。苏轼在徐时,两人成莫逆之交,苏轼还为张山人写下了著名的《放鹤亭记》。宋熙宁十一年(1078年)春,黄河洪水过后,张山人在云龙山北首山顶上重建家园,便是现存的“张山人故址”。

△张山人故址

△船亭“天上座”

船亭,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为徐州知府田庚创建。原为两层砖木结构,上层似船,下层为厅。厅西面墙上有匾一块,上书“天上座”三字。匾下对联为:“春水船如天上坐,秋山人在画中行”。现在的船亭为1979年重建,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10平方米。船亭东首为三层,顶层为茶室,门额上悬挂“天上座” 匾额。

△曲港跳鱼位于云龙山北麓,相传“曲港跳鱼”四字为北宋时期徐州知州苏轼所题。

曲港跳鱼之水原本来自其南面150米远处的半山坡上的卧牛泉。卧牛泉主要由地下水和地表水汇集而成,很久以前,泉水清澈见底,水底游鱼清晰可见。苏轼当年曾写诗赞道:“水清石出鱼可数,人去山空鹤不归”。

△明清时期的题刻“枕石卧云”

△明清时期的题刻“云龙山”

△1940年,云龙山 摩崖石刻“大观”。“大观”是在一块天然巨石上所刻 ,字径约1米,于 1938 年三月立, 归于云龙山碑廊。

△徐州知州李根云于乾隆元年(1736)摹刻的“壮观”碑。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或立于阪田,或翔于云表,暮则素东山而归,故名之日放鹤亭。

△饮鹤泉

苏轼任职徐州虽只有两年,却为云龙山留下了多篇诗文,其中的《放鹤亭记》被收入《古文观止》而流传甚广。

随着《放鹤亭记》的流传,云龙山、张山人及其放鹤亭、饮鹤泉、招鹤亭名扬天下。

牌坊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之一,是宣传封建礼教,彰表功德的建筑物。

△1940年,云龙山石牌坊

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以前,徐州古城内外还保留着很多牌坊,比较集中在云龙山的北坡和城内的牌坊街一带(现在的中枢街)。

这是因为云龙山距城较近,来往方便,而且又是风景名胜区,因此来这里建牌坊的人很多,各种牌坊高低错落,鳞次栉比,有二三十座之多。

云龙山牌坊群非常壮观,透过坊门望去,可以看到四道牌坊,有双柱的,四柱三间的,有单层,还有双层。横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柱上刻有楹联与誉辞,还有皇帝的圣旨。

云龙山的石牌坊大都毁于上世纪60年代,是当做“四旧”被砸烂的,或用于铺路,或用于盖房。

保留下来的石牌坊是立在居民房屋中当墙使用的,因而幸免一难。

△云龙山脚仅存的石碑坊

云龙山东侧,有一北魏大石佛,年代颇为久远。是我国第一轮大规模“造佛运动”时期——北魏的佛雕作品。石佛很大,半身像即高达11.52米,耳朵的长度与成人一般高。

△上世纪80年代 大佛宝殿

据《徐州志》记载,北魏正平元年,公元451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挥军南下,路过彭城时,手下的士卒用兵器依山崖雕琢了一个巨大的佛头,所以后世人把这座山叫做石佛山,石佛雕刻处叫做佛头岩。还传说太武帝拓跋焘在佛头岩东北的石壁上,用铁鞭敲击刻画出“阿弥陀佛”四个大字。

这个传说在多年以后,得到了印证。

2016年,云龙山东坡一块山体岩石上,徐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岳凯清理出了两处大致呈半圆形的“关公马蹄印”,一处“阿弥陀佛”等字样石刻,以及一个直径约20厘米的圆形柱洞。

△“阿弥陀佛”四个字清晰可见,古意盎然。

△半圆形的“关公马蹄印”

经专家考证,佛像雕刻的具体年代应该是比传说稍晚的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主持雕刻者是孝文皇帝的弟弟,驻守徐州的彭城王元勰。这样算来,至今也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北魏时期,由于石窟顶部坍塌,仅仅雕刻了一个佛头就匆匆停工。到了唐代,大石佛两旁的崖壁上,又出现了数千尊小石刻佛雕。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徐州知州王黾承请来石雕艺人,为佛头续凿了胸和两臂,使其成为了一尊完整的释迦牟尼佛座像。

△大石佛方面大耳,阖眸微笑,法相庄严,双手交叠置于膝上。佛像高达11.52米,约合三丈四尺,而殿堂的后墙利用原有的山体崖壁作为基础,仅仅使用了三层砖就支撑起了大殿的后檐,也就有了“三砖殿覆三丈佛”的美誉。

大石佛所居寺庙叫兴化禅寺,始建于1398年,曾数度失火,因其构造多为石质材料,故至今仍基本保留原建筑风格。

兴化禅寺自建寺以来,几经重修,现已形成六进院落,内有大雄宝殿、大佛殿、天王殿、山门、三圣殿、藏经楼、祖堂、法堂、方丈室、客堂、斋堂、库房及僧舍等。

△大雄宝殿内的十八罗汉

在兴化寺内石佛附近的石壁上,还有大面积的 摩崖石刻 。大小不等的佛龛中,有释迦牟尼、菩萨、天王、飞天、僧侣等200余尊佛像,除少量北宋作品外,其余均为唐代作品。

我国古代成规模的佛教石刻造像,多集中于西北地区,东部地区很少,苏北鲁南地区除连云港孔望山外,只见于云龙山。而唐宋摩崖石刻发现的时间较晚,是1993年兴化寺在新建大雄宝殿的施工过程中,在数米深的基岩上发现的。

由于发现晚,规模大,保存完好,云龙山唐宋摩崖石刻亦成为研究我国佛教史以及石窟寺的重要资料。

云龙山的西侧是建于清康熙年间的观音大士岩。据载,清康熙五十八年,徐州知府姜焯为找僧人看守放鹤亭,于云龙山首节西侧兴建僧舍,在挖地基时发现一巨石,巨石上有一观音大士像。

姜焯细加研究后发现这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画。他命人依照画像将巨石雕刻成一送子观音,并建一大殿予以覆盖。

因观音像是在岩石上发现并雕刻于岩石上,故将大殿及其配殿统称为大士岩,民间称之为观音寺。

观音大士岩内有3棵古柏,与大士岩同龄,约300岁。

△上世纪40年代 大士岩五十三参

大士岩西侧有依山崖修建的五十三级石阶,陡峭险峻,气势非常壮观,这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参”。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大士岩寺都会举行观音菩萨诞辰会,俗称云龙山庙会,一般持续3天。

云龙山庙会是徐州的第一大庙会,涉及山上山下,庙内庙外,主要是朝山拜佛、民间工艺美术展示、民间文艺表演及企业商贩赶庙会等。

云龙山庙会俗称“云龙山会”,大士岩的观音会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的徐州知州姜焯偶然雕成送子观音像,众多妇女知悉,纷纷来拜,以求早生贵子,信佛者也多来拜祭,久而久之规模越来越大,遂形成观音会,民间称为云龙山会。

庙会当日,从凌晨开始,烧香还愿和赶会的人潮涌而来,多时达数十万之众,山路为塞,路外人满。大士岩寺内外更是百姓云集,观音像前烧香求子者,一排动辄十数人,此未起而彼已伏。东侧的放鹤亭及山东兴化寺等地点也都是接踵摩肩。有时候云龙山会结束后两三天,仍有稀疏的香客和售物小贩在附近盘桓,兴致不减。

云龙书院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徐州知府李根云改建为云龙书院。

《徐州府志》记载徐州“有云龙书院、彭东书院、彭西书院、养正书院、吕梁书院、境山书院、河清书院。”其中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云龙书院,对徐州地区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书院最初为清初宫式建筑,内有讲堂、四贤祠、文昌阁、宜福堂、紫翠轩、白鹿洞、望湖亭等建筑,几经起落,最后为战争所破坏,终为废墟。

著名词人、探花冯煦当过院长,进士王钦霖、刘庠当过教师,其学生韩志正曾当选为孙中山大总统时的中华民国国会议员。辛亥革命后,书院为战争所破坏,夷为废墟,前后共存182年。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户部分司丁裕建望湖亭,顺治十七年户部分司徐渭弟又筹资建廊,与亭相通。原廊左右开窗,风雨时可以关闭,此廊可有而不可无,故名可廊。可廊的尽头是醉石亭,亭里是著名的"东坡石床"。

1996年园林部门依史料记载,恢复了白鹿洞、望湖亭、可廊等古建筑,部分再现了云龙书院昔日的风采。

2014年,云龙书院重建工程完工。重建的云龙书院位于云龙山西麓半山坡上,在原址重建,由北向南共有七进院落。

中轴线依次建有门头、大门、二门、穿堂、讲堂、文昌阁、宜福堂,均为中国古代重檐式建筑,饰以深红色琉璃檐瓦。中轴线两侧还建有三官庙、四贤祠等辅房。

整个云龙书院建筑结构为砖木,以充分保持清代建筑风貌,同时增设展示厅和汉学讲堂,使云龙书院既是一个具有历史底蕴的旅游景点,又是一个弘扬传统文化的教学场所。

徐州不仅历史悠久,且具地理重要性,到过徐州的历代名人不可胜数。 而凡踏入徐州地界的,无一不登临云龙山。

乾隆数巡徐州,每巡必上云龙山,他的行宫亦建在云龙山麓。自诩“诗书皇帝,风流才子”的乾隆在云龙山上留下不少诗文和书迹,其手书“黄茅冈”三字至今仍立于200多年前位置。“黄茅冈”三字明代著名理学家、两大学派之一王学创始人王阳明亦曾题过,因风雨侵性已不复存在。

位于云龙山西坡的黄茅冈,貌不惊人,风景并无特异之处,却频获重要知名人物的青睐,原因何在?这与北宋苏轼有关。

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府,与隐居云龙山中的张山人互为知己,频繁往来,相为唱和。一天,苏轼酒后上山,刚至黄茅冈处便不胜酒力,醉卧石上,并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首流传至今的“七句诗”:

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

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黄茅冈从此成为历代文人稚士登临云龙山时必去凭吊怀古之处,苏轼躺过的大石块,也成为云龙山中的一处古迹—— 东坡石床 。

山西会馆位于云龙山第一节山东,依山而建,背西面东,为对称建筑格局院落,由前山门、戏楼、中配房、后大殿、偏殿等主体建筑组成。1987年,该馆被列为徐州市首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底被评定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徐州地区惟一建筑格局保留较为完整的会馆。

山西会馆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近5000平方米,内有关圣殿、财神、福神殿、火神殿、戏楼等建筑。

关圣,本名关羽,字云长,山西运城人。在世时人称“关公”,死后追赠“关圣”、“关帝”、“关老爷”,是三国时期著名蜀国大将。关羽除了被封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平起平坐之外,还被尊为天下第一财神。

上世纪60年代,山西会馆遭到严重破坏,关帝像被毁。1995年春天,依据有关史料记载对山西会馆重新进行修缮,并重塑关帝像,使这一云龙胜迹重放异彩。

亭子,是云龙山上最多的建筑,有近三十座,其中十八座,因其内涵深远,颇具盛名。

放鹤亭位于云龙山第一节山顶平台的东侧,坐东朝西,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建筑,雕梁画栋,青石栏杆围合,建筑面积60余平方米。

招鹤亭同放鹤亭一南一北,一个庄重一个小巧。上世纪九十年代“招鹤亭”匾额为中国近代书法家于右任所书,现改用苏轼手迹。

进了云龙山北大门,左首第一座亭子即利济亭。利济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据《利济碑》记载:清光绪年间,彭城义士杨文一等五义士,为方便行人休憩而捐资兴建。

谊亭位于第一节山顶平台的西北角,已有百年历史。这座亭是为了纪念苏东坡与云龙山人张天骥之间的友谊。

姜公亭位于云龙山大士岩禅院的北侧。姜公即姜焯,康熙五十一年始任徐州知州,励精图治,政绩斐然,后人建亭以纪念。

御碑亭位于第一节山顶西南角。乾隆皇帝三登云龙山,留下《游云龙山作》《云龙山咏古》《题放鹤亭》《放鹤亭歌》《大士岩》等,并御书《放鹤亭记》,后人为纪念圣迹,建亭以资铭记。

怀古亭,原名“醉亭”,位于云龙山第一节北麓、云龙书院东侧。

抗战亭位于云龙山北麓半山腰,为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亭,建于1947年5月。亭中立有三面体纪念碑,西面镌刻“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十三个大字,右侧镌刻殉职员工姓名,左侧镌刻抗战殉难碑记。

流碧亭位于云龙山第三节西麓,汉画像石艺术馆北侧,为四柱仿古亭,朱栏椅疏,小巧玲珑,因亭下石罅有流碧泉得名。

听雨亭坐落于云龙山第三节观景台上,双檐六角,四面迎风。徐州美景尽收眼底。

望湖亭位于云龙山第一节白鹿洞之上,为清代徐州知州姜焯创建,距今已将近三百年。

怡然亭位于第二节山顶,上世纪70年代前,这里是游览的尽头,往南无路可去。

喜雨亭坐落于第一节山腰,是座红柱碧瓦、飞檐翘角、设有美人靠的六角形仿古亭。该亭始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距今549年。

代笔亭原位于云龙山东大门外,是为了保护巨石上“阿弥陀佛”四字石刻及“关公马蹄印”所建,上世纪60年代自然坍塌。

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十万大军南下,来到云龙山以神来之箠代笔,在巨石上划出“阿弥陀佛”四字,字体独特,熔铁般神奇。(指路“兴化禅寺”部分↑)

醉石亭位于云龙山第一节西侧,同可廊相连,廊下即“东坡石床”。亭内有宋代《登云龙山》摩崖石刻,亭前有苏轼塑像。

挂剑亭位于云龙湖东岸季子墓。“季子挂剑”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吴王诸樊的弟弟吴季子有一年出使中原列国,途经徐国都邑,与徐君一见如故,结为知己。徐君对吴季子的佩剑情有独钟,吴季子“心许徐王”,待出使归来将以剑相赠。不料,一年后徐君已逝,吴季子悲痛之余,仍履行诺言,将心爱的佩剑挂在徐君墓前永为纪念。

半山亭为清康熙徐州知府姜焯所建,姜焯《云龙山新开大士岩碑记》:“可廊对冈建半山亭,相为映带。”据状元李蟠的记载,此亭又称“戏亭”。1936年重建,2018年再次大修。

三让亭位于流碧亭上方,为三角形仿古亭,寓意“刘备三让徐州”。

云东文化街区位于徐州南北文化轴的南端。云东,意为云龙山之东,以“云东”为名曾有三道街,云东一道街是距云龙山东坡最近的一条山路,徐州城区中轴线的重要一段。

2020年7月31日,徐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布了徐州云东文化街区建设项目的规划公示。

云东文化街区建设项目在云龙区和平路以南、云东一街道以东,泰山路以北,分A、B两地块,总占地7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工期两年。将建设酒店、办公用房、商铺和526个机动车停车位、2181个非机动车停车位,以及下园墩遗址博物馆。

2021年10月,云东文化街区 项目的 展示区基本完工。

展示区位于A地块上,整个区域以市民广场为中心,两侧辅以具有汉文化特色的仿古建筑。

广场的设计采用了莲花造型。

广场南北两侧已建成的主体建筑,采用了木结构屋顶。最大的木结构屋顶跨度达到了25米。

广场南侧的建筑预计将作为博物馆使用,用来展示下园墩遗址的文物,北侧将打造成文化酒店。

云东文化街区建成后,沿徐州中轴线由北向南一路走来,回龙窝、户部山、云东一道街、彭祖园等文化景区依次排开,将是一条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通道。

徐州山水相依,是原始人类理想的繁衍、生息之地。 下园墩 西倚云龙山,背风向阳;东临泗水河,取用方便。这种依山傍水的台地式自然环境是先民们生活的理想场所。

1955年5月,位于云龙山东麓今江苏师范大学云龙校区及附近地段发现了下园墩文化遗址。

施工人员在此地修600米长的圩堤时,在地下1至3米深处发现到处是残陶片,其中有夹砂陶、泥质红陶、黑陶和灰陶等,以黑陶居多,伴出的有草木灰、兽骨等。

考古人员于地下遗址中还发现大量的印纹硬陶,纹饰有绳纹、回纹、网纹、折线纹以及方格纹等,表明下园墩遗址延续的时间很长,上层已经到了商周时期。考古人员认为这是特征非常明显、规模较大的龙山文化遗址。

龙山文化黑陶双系壶(来源:故宫博物院)

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距今约4300年左右,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下园墩龙山文化的创造者就是徐州城市的直接先民,也是后来大彭氏国的前身。

下园墩博物馆建成后,能让更多人了解徐州悠久的历史文化。

起于水,讫于山,

一路风景各异,繁花似锦。

这条南北中轴线,

串起了徐州五千年的历史文脉。

无线徐州系列微信

《徐州文脉

为您送上一波

古城“回忆杀”

期待您的持续关注


参考资料:徐州博物馆

徐视融媒编辑:许波

摄影:程耀廷

责编:朱宸昕 程瑶

审核:刘建玲

监制:王经波 卞海峰

总监制:冯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