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冰丝带”拥有多项世界之最

时光飞逝,北京冬奥会迎来了倒计时一百天的日子。“相约北京”测试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冬奥筹办进入到“查漏补缺”的阶段,也预示着北京冬奥会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回顾北京申奥之初,提出的“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四大理念,从庄严承诺,规划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绿色办奥不止是口号,更是责任

站在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天的时间节点上,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总体规划处处长桂琳颇为感慨。在服务了2008夏季奥运会后,桂琳又加入到2022北京冬奥会筹办团队中,她深刻体会到了北京始终践行“四个办奥”理念,在筹办冬奥会的过程中更加成熟。

对比两届奥运会,桂琳表示,“最大的感受就是两届奥运会在目标上的不同,2008年夏季奥运会更加注重城市体育设施的建设,在举办大型赛事的同时,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现代化步伐,展示中国的现代化形象。而在北京冬奥会的申办和筹办过程,面对的挑战则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绿色办奥的口号不止写在纸上,挑战对我们来说也是机遇。事实证明,中国不但很好地应对了挑战,还在环保办赛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通过采访北京冬奥组委了解到,北京冬奥会从申办到筹办,一开始遇到的挑战很大。冬奥场馆相比夏奥场馆,面临着更大的环保难点。比如要在大自然的山体上建设复杂的雪上场馆,既要满足赛时需要,还不能对环保形成破坏,这对中国的办赛水平提出了严峻挑战。

但面对挑战,北京冬奥会通过一个个“第一”证明了自己。比如北京冬奥会新建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就是一座环保节能的绿色场馆。场馆采用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最高效的制冰技术之一。

据国家速滑馆制冰系统设计负责人马进介绍,“冰丝带”采用了环保性和安全性最佳的自然冷媒——二氧化碳制冷剂,与传统制冷系统比,能效提升20%以上。

通过场馆的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全冰面模式下每年仅制冷部分就能节省200多万度电,相当于约120万棵树实现的碳减排量,整个制冷系统的碳排放趋近于零。“冰丝带”是一座真正的智慧场馆、绿色场馆。

“冰丝带”并不仅仅是“绿色”的,还是一座有望创造速滑世界纪录的快速场馆。来自加拿大、拥有五届冬奥会制冰经验的制冰师马克-麦瑟,在今年4月的“相约北京”测试活动中,就对“冰丝带”的制冰效果赞不绝口。他的目标,是为北京冬奥打造史上“最快冰面”。

据介绍,虽然“冰丝带”场馆海拔只有50米,基本上是冬奥会历史上海拔最低的速滑馆,但通过绿色高效的二氧化碳制冰,可能弥补海拔的差距,让场馆帮助运动员滑出最好水平甚至打破世界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坐在具备优质防风能力的缆车上俯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

绿色办奥不止是口号,更意味着责任。在建设延庆赛区高山滑雪中心期间,面对任何冬奥会滑雪场都要面对的树木砍伐等环保问题,北京冬奥组委采用了“移栽树木”的方式践行绿色奥运。除了一些小的速生灌木,对胸径较大的树木全部移栽到山下的奥林匹克林。此外山体表层剥离的地表土也得到保留,这批被剥离的50公分到一米厚度的地表土,先是放置在山阴部分,等到赛道建设好,再回铺设到赛道外区域,让场馆对生态干扰减少到最低。

冬奥场馆建设把环保落到实处

举办一届成功的冬季奥运会,压力还来自对场馆的特殊性要求。一方面在申办冬奥之初,北京还不是一座弥漫着冰雪热情的都市;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也有疑虑,中国会不会投入新一波建设热潮,而放弃环保理念。通过北京冬奥会对夏季奥运场馆进行建设改造,最终让国际社会摘下了有色眼镜。北京冬奥在环保可持续方面,场馆工作没有一个是虚的,真正践行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国家游泳中心“水冰转换”已运用自如

历届冬奥会,冰壶赛场都是在永久的砼冰板上制冰。在申办北京冬奥会之初,申办方案正是在泳池上方搭建钢架结构和钢板,并在钢板上浇筑混凝土,在混凝土里埋设制冷管道,由此达到永久性混凝土的效果。桂琳表示,申办成功后,大家通过商议认为这种一次性混凝土的方式不环保,“这意味着水立方每进行一次冰上比赛,就要产生1800平米面积的建筑垃圾。”

随后,国家游泳中心设计负责人郑方与“水立方”的同事一起组建科研团队,开始冬夏场景转换的研究工作。他们前往瑞士巴塞尔,与世界冰壶联合会官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考察结束后,郑方和科研团队一起设计了一个实验:用5个不同的组合体系在游泳池里进行现场测试。结果显示,采用钢框架结构+预制砼板作为场地基层测试效果最佳。2019年12月,“水立方”实现了“水冰转换”,而且这种转换是可逆的,是可持续的。“中国方案”获得成功。

“冰丝带”马鞍形外观设计也与环保节能有关

而在北京冬奥会建设中,始终也贯彻环保理念。比如“冰丝带”的马鞍形外观,也和环保节能有关。据桂琳介绍,马鞍造型既符合冬奥赛事要求,也达到了环保要求。此前调研时,桂琳了解到,如果速滑馆大厅净高超过20米,冰面制冷和空调系统会增加耗能,还有可能影响冰面的温度和硬度,进而影响赛事。为此,团队提出用马鞍形屋顶作为解决方案。建成后的“冰丝带”弯曲有型,低处为赛道区,高处为观众坐席,既有利于分区控制空调系统,又能保证冰面冷冻系统运行。“最终,我们的场馆并没有对环境产生过大地冲击,在建设方面起到了先锋模范的作用,在很多方面示范了环保事业的先进性,也带动了环保型冰雪产业的发展。所以,北京2022,对奥林匹克运动,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都是有贡献的。”桂琳说。

北京冬奥环保理念还体现在建设细节上。比如延庆赛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一方面大量设施做了集中建设,建设小楼层,对环境冲击小,山体没有太多的开挖,包括钢架结构的利用,都减少对环境冲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屋面100%遮阳也考虑了环保因素

此外,延庆赛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为了解决冰面阳光直射,防止冰面变形对雪车高速运行造成危险,北京冬奥组委也想了很多对策。“一是变成地下赛道,二是加屋顶。考虑到环保和节能,最后采取了屋面100%遮阳。世界上其它的赛道也做不到100%遮阳。我们通过屋顶和微地形,基本实现全遮阳,为雪车雪橇这两个项目适应多种坡向的场地示范了可能性。”桂琳说。

用合理规划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北京冬奥会场馆的环保理念还体现在规划上。北京冬奥组委认为,土地是最难得的环境资源,合理配置利用土地,最能体现北京冬奥会的环保属性。

据了解,“冰丝带”从选址规划就体现了可持续理念。国家速滑馆占地来自08奥运的临时场馆——射箭场和曲棍球场。“最开始手续上还是临时设施,我们办理了审批手续,平整了土地,就可以盖房子,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落实。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土地资源是最难得的。我们可以在交通这么便捷的地点,有地铁线有森林公园的地带建设速滑馆,本身就是符合可持续理念。”桂琳介绍道。

地处繁华地段,“冰丝带”在规划之初就考虑到再利用和适应地区环境的问题。一般的速滑馆5、6万平米,“冰丝带”规划12万平米,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全冰面冬奥赛场。桂琳表示,“冰丝带”看起来体量庞大,但都为赛后利用做了保障,“‘冰丝带’建设了地下4万平米的停车场,每年10月中网在不远处的国家网球中心开赛,‘冰丝带’也可以提供停车服务,既解决了交通压力,也能保障自负盈亏。”

此外,“冰丝带”采用全冰面,也是考虑到赛后利用的问题。未来,场馆可以将冰面划分为若干区域,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进行制冰,可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

在张家口赛区,规划也在塑造全新的城镇。太子城冰雪小镇原先并没有在出现在申办图纸上,冬奥颁奖广场原本计划放在崇礼县城。但考虑到冬奥会赛后可持续发展,冰雪运动未来需要完善的服务设施,太子小镇应运而生。随着冬奥高速列车直达太子城车站,崇礼也将新城镇规划转移到冰雪小镇,周边服务设施随之增加。如今,冬奥颁奖广场就放在太子小镇,并将成为小镇永久冬奥景观。

首钢园成为冬奥最好礼物之一

冬奥赛后“钱景”更美好

一届冬奥会是否合乎绿色环保理念,还体现在场馆赛道的赛后利用上。场馆能否在赛后实现盈利,在建设之初就需要有合理的规划支持。虽然外界对骨架雪车雪橇中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赛后利用有疑虑,但建设者们始终充满信心。

据了解,在建设国家雪车中心之前,北京冬奥组委曾组织考察了世界上多家雪车赛道。在德国国王湖雪车赛道,冬奥组委专家发现,赛道通过办赛吸引全世界观众来小镇住宿消费,带来的收入,由雪车中心和小镇分润。“当地就是这样计算的,因为有了赛事,小镇迎来了人流,赛道也就有了盈利能力。国外比赛都没有观众围栏,观众都可以探进去拍照,非常刺激。观赏度很高,也就吸引了稳定的客流。”桂琳说。

在意大利都灵雪车雪橇赛道,冬奥组委专家发现,这条赛道的人气并不旺。由于都灵城市不大,业主方坦言,每天最高客流也就两百人。尽管如此,赛道的赛后利用依然有声有色。在因斯布鲁克、盐湖城,雪车雪橇赛道的运营方都在夏天邀请专业运动员担任四人雪车驾驶员,雪车可以带三位游客,体验奥运赛道。桂琳说,她一个在北京都不坐过山车的人,也斗胆戴上头盔坐上雪车体验了一把,“因斯布鲁克、盐湖城是把雪车的雪橇改装为轮子滑行,最快时速能有110公里每小时。看着前面赛道蜿蜒曲折,向你扑面而来,确实是非常有意思的体验。”

对国外冬奥雪车赛道的参观体验,提升了北京冬奥组委关于场馆赛后利用的信心。而其他城市的雪车雪橇赛道的运营者也对北京充满信心。他们认为北京这么大的城市,旅游者的基数很大,通过旅游和商业活动养活一个赛道根本没有问题。此外,延庆赛区原本就是绿化奉陪的绿色公园。此前小海坨山虽然没有开放旅游,每年仍有20万人进山,有时山顶的露营帐篷达到数百个。北京冬奥组委认为,赛后可以期待上百万人进入延庆赛区旅游观光。

考虑到延庆赛区未来的运营,在规划之初,雪车雪橇中心也预留了赛道周边的运营区域,包括2万平米可以俯瞰奥运运营区的展厅,预留了全世界唯一的赛道景观酒店。在延庆高山滑雪中心,主缆车运用了世界上最先进、最舒适的缆车,具备优良防风能力,在山顶缆车站建设了咖啡厅,不仅在山顶有了几百平米御寒的场所,也为赛后游客提供了观景和用餐设施。

此外,延庆赛区的交通改造也让场馆赛后利用的“钱景”被看好。虽然高铁没有直达赛区,但之前连接三个赛区的四级道路,在交通部门的协调下,最终提级为高速公路,命名为京礼高速。京礼高速临近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的核心区,并有多方向匝道进出赛区入口,给两个雪上赛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这些规划从蓝图变为现实,北京冬奥会的申办口号也一步步落到了实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褚鹏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峻

编辑/周学帅

[ 北京头条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