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朝选墓(摄影:林鸿东)

洪朝选(1516-1582年),字舜臣,又字汝尹,号芳洲,别号静庵,同安翔风里十三都 (翔安区凤翔街道) 洪厝人,明嘉靖二十年进士,曾任刑部侍郎,乡人称其为“洪侍郎”,是翔安区有名的古代乡贤。

一天,我读《洪芳洲先生文集》中的《瓶台谭侯平寇碑》一文时,发现文中竟然谈及明代月港兴起的具体原因。而洪朝选刚好就是月港时代的人,且其家距月港(今海澄)直径仅有三十多公里。洪朝选的记载,显然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我们知道,15世纪末至17世纪中页,也就是明代中晚期,是月港兴起并繁荣的时期。期间,有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那就是“隆庆开关”。“隆庆开关”指明朝于隆庆元年(1567年)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隆庆开关后,九龙江口一带原被视为走私的民间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这段时期,数量惊人的番银通过漳州月港流进大明。

《瓶台谭侯平寇碑》一文指出,月港的对外贸易会从漳州沿海少数人的冒险变成包括富家子弟与内山农人全民参与的集体冲动,与1544年一艘原本从事西洋贸易的漳州海船被风刮到日本(东洋)有关。这艘海船从日本回来后显然获利颇丰,于是乡党之间互相转告,很快形成了闽南(漳泉)与日本之间的贸易热潮。洪朝选认为,这是“漳泉始通倭”。

通倭之前,漳州流行的是“贩西洋”(其实就是走私)。当时,“贩西洋”的人主要是滨海地区被视为不务正业的“恶少无赖”,风险大,收益少。通倭暴利的消息传开之后,“富家子与良民”大受刺激,纷纷加入此新辟财路。由于利润较高,连内山的农民都没有心思种地,纷纷借高利贷经商。于是日本的银元大量流入闽南,日本的生活方式开始影响闽南,日本的语言也在闽南市井中流行,更夸张的是,还有一些闽南人佩起日本长刀。闽南的风俗开始与中原严重背离。洪朝选认为,这正是后来倭寇蜂拥而至的原因。

此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印证了很多学者提出的倭寇中有不少人实为华人的说法。由于长期与日本进行交流与通商,闽南与日本之间,很可能一度形成越来越强大的经济文化共同体,培养出倭化的闽南人。明政府或正是因担心沿海居民“倭化”,才严禁民间外贸,进行闭关锁国。用洪朝选的原话说就是“中国守其所以为中国之道,则华自华,夷自夷,失则华入于夷,而夷反乘之”,其结果就是“俗之偭仁弃义”。洪朝选显然与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是重义轻利,重华轻夷的。

看来,明代闭关锁国背后实有“文明冲突”的背景。

然而,不管中国人愿意不愿意,全球化的商业浪潮,还是强行涌进了明帝国精心部署的边防战线,冲垮漫长且坚固的长城与烽燧!而明代的闭关锁国与"倭寇”的强势进击之间,似乎也有着某种根深蒂固的因果关系,正如西洋人在海上觊觎着中国。

洪朝选原文如下:

嘉靖甲辰(1544年),忽有漳通西洋番舶,为风飘至彼岛(日本),回易得利。归告其党,转相传语,于是漳、泉始通倭。异时贩西洋,类恶少无赖,不事生业。今虽富家子及良民,靡不奔走。异时维漳缘海居民习“奸阑出物”(走私),虽往,仅什二三得返,犹几幸(非分企求)少利。今虽山居谷汲,闻风争至,农亩之夫,辍耒不耕,齐贷子母钱往市者,握筹而算,可坐致富也。于是中国有倭银,人摇倭奴之扇,市习倭奴之语,甚豪者,佩倭奴之刀。其俗之偭(违)仁弃义,自叛于中国声明文物之教如此,彼岛夷者恶得而不至哉?曾未数年,弓船蜈橹,逗沙舣岸,偏裩秃发,弥川亘野。手挥九尺之刀,足圆三石之弦者,跳跃于雉堞之前:扇摇蝴蝶之军,旗举长蛇之阵者,指挥于高原之上。已遂隳中国之名城,辱中国之衣冠,包裹中国之财帛,仆妾中国之士女,虔刘(杀戮)中国之人民。积骸成山,殷血丹水。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