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斗米,送去当军粮,最后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叶坪村举行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此地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当时瑞金苏区流行这么一首民谚:“红军好,苏区好,共产党好。”红军到了,劳苦大众能分到田地。有了田地,便有了安身立命之本,大家都争先恐后报名参加红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江西瑞金沙洲坝下肖区第三村,有一户姓杨的家庭,户主名叫杨荣显,他共有八个儿子。

1931年11月中旬,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第二天,杨荣显就带着大儿子和二儿子前去报名参军。

不幸的是,还不到三个月时间,杨荣显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就牺牲在了战场上。

1932年,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实行大规模军事“围剿”,苏维埃政府发出了“扩红支前”号召。已失去两个儿子的杨荣显老人,将剩下的六个儿子都送去参了军。

这一幕,与民间流传的宋朝杨家将“七子去六子回”的故事,颇为相似。

那么,杨荣显老人剩下的六个儿子有没有平安返回故乡?杨荣显为何要把八个儿子全部送去参军?他就不能留一个儿子给自己养老送终吗?

1929年1月,为扩大革命战果,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武装的“围剿”图谋,扭转不利战局,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

1931年9月,红军在连续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村召开,选举产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自从红军开辟了赣南根据地,众多苏区儿女争相报名参军。许多父子、兄弟,甚至夫妻,全家齐上阵,他们用血与泪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赞歌。

本文主人公杨荣显,是江西瑞金沙洲坝一位普通村民,家中有八个儿子。红军没来之前,杨荣显家世代遭受地主剥削,日子过得非常苦。

直到红军开辟革命根据地,杨荣显家里分到田地,儿子们相继成家立业,各自过上了好日子,所以杨荣显始终对红军怀有感激之情。

1929年,他就想把自己的大儿子和二儿子送去参军,却一直未能如愿。直到1931年11月,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叶坪村成立的第二天,杨荣显便带着大儿子和二儿子前去报名参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斗争激烈,国民党反动派于1931年底集结重兵,向我瑞金苏区发动武装“围剿”。红军与敌人展开殊死决战,伤亡惨烈,杨荣显的大儿子和二儿子相继牺牲在战场上。

噩耗传到家中,杨荣显痛苦万分,但他还是强忍悲恸。为了顾全大局,一句话也没有说。

1932年3月12日,中国军委重组红一、三、五军团。六月中旬,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1932年10月,红十二军军部人员和三十六师组成红二十二军。

红十二军划出军部和三十六师到红二十二军,与留在闽西的三十四师重新组建红十二军。

因为红军队伍需要扩招,加上前方战事吃紧,后方兵员短缺,苏维埃政府发出了“扩红前支”的号召。已经失去两个儿子的杨荣显,于是又将剩下的六个儿子都送去参了军。

这中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杨荣显老人的七儿子和八儿子,因为年龄还不满14周岁。负责征兵的红军同志劝说杨荣显将这两个小儿子带回家,培养他们长大成人,好给杨荣显老人养老送终,组织上表示十分感激杨荣显对革命事业的帮助。

1933年底,杨荣显七儿子和八儿子刚好年满14周岁。杨荣显经过多次努力,终于找到部队,表示希望这两个小儿子也像他们的哥哥一样光荣参军。

架不住杨荣显老人软磨硬泡,老七、老八先后光荣参军。此去前路漫漫,战场环境恶劣,苏区军民经过艰苦作战,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围剿”。不幸的是,杨家的老三、老四、老五、老六都相继牺牲在了战场上。

负责党政工作的邓小平听闻此事,专门派人看望杨荣显,并承诺他:“部队已下定决心,帮助他找到老七、老八,说什么也要把这哥俩送回老人身边。”

因为当时老七、老八年龄太小,没有立马派上一线战场,而是转入预备师,所以和几个哥哥相继失去联系。加上当时革命斗争环境恶劣,组织上也不清楚杨家老七、老八到底去了哪里。

后来几经周折,终于在江西省广昌县找到了老七、老八。此时为1934年4月10日,正是第五次反“围剿”第三阶段作战的关键时刻。蒋介石集结11个师的兵力,兵分两路向广昌县进攻。

广昌县是中央苏区的门户重镇,倘若广昌县失守,那国民党反动派今后想进攻赣南根据地,便会易如反掌。

找到老七和老八后,组织上向他们转达了杨荣显老人身体情况不佳的现状,让他们立即脱离部队返回家中照顾老人。

听说了家里的事情后,杨家哥俩并没有决定回去,而是对工作人员说了这么一句话:“等打完广昌这一仗,我们就回去。”

然而,战役最终以红军伤亡5000余人,广昌县失守告终,杨家老七、老八也壮烈牺牲在战场上。

噩耗传到沙洲坝,杨荣显悲痛万分,老人再也忍不住,捧着儿子的遗物踉踉跄跄朝着儿子们参军的方向走去。

嘴里还时时念叨着:“儿啊,是父亲对不起你们,可是爹也没有想到你们一个也没有回来。尤其是老三,你参军的那天正好是你新婚的第二天,可怜你那刚过门的媳妇,整日守在村口,盼呀盼,盼呀盼,年纪轻轻就成为寡妇。”

或许是悲愤交加,杨荣显老人很快便一病不起,接连失去八个儿子,对他的打击实在太大。

大家都劝他节哀顺变,天下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何况杨荣显经历了八次这样的苦难。

1934年深秋,杨荣显老人在弥留之际,嘴里还念叨着8个儿子的乳名。毛主席听到杨荣显八个儿子参军都壮烈牺牲的消息时,立刻带着儿子毛毛赶去送老人最后一程。说自己是老人的“儿子”,让毛毛叫老人“爷爷”。

1934年5月30日,《红色中华报》第3版刊登了《八兄弟一起报名当红军》的报道。同时还配有一幅生动的图画,画的是即将离家上战场的儿子,面对老父亲依依不舍的场面。

杨荣显一家的革命事迹随后广为人知,被人称为革命年代的“新杨家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统计,苏区时期,只有24万人口的瑞金,参军的就达到11万余人,几乎所有年龄超过14岁以上的青壮年,都报名参加了红军。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7166人,还有许多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当地老人们回忆,“八子参军”的故事在瑞金苏区并不算什么稀奇事。有许多家庭是好几个兄弟,包括父子一起报名参军,结果一个也没有回来,甚至在哪里牺牲,被埋在哪里,都不清楚。

至于杨荣显老人为何要将八个儿子全部送去参军,不是留下一两个儿子为自己养老送终。答案其实非常简单,红军没来之前,诸如杨荣显这些贫苦百姓遭受地主剥削。

共产党来了,红军来了,帮助他们过上好日子。国民党反动派却要破坏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抢夺他们的饭碗,继续让他们受地主老财剥削。

为了保护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苏区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杀敌。如果大家都不去,还有谁来保卫家园?

正如在红色年代剧《觉醒年代》中,陈乔年烈士牺牲前说的:“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八子参军”的故事。

因为这就是典型的“苏区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中国共产党带领劳苦大众迎来解放。

我们不会忘记“杨家八子”这样一去不复返的红军战士,更不能忘记无数个像杨荣显这样为支援革命,将儿子送上前线的父母。

感谢革命前辈,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后辈一定不负众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唯有努力上进,铭记历史,才是对他们的最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