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个月没更新视频的李子柒,最近接受了央视的采访。

主持人鲁健问起原生家庭对她性格形成的影响,李子柒说:“我觉得我很幸运,我也很感激我从出生到现在遇到的这一切事情,我跟我爷爷奶奶生活了,后来我又遇到我们的妇联,解决读书问题,也有很多好心的记者帮我报道,就有好多好心人帮助我,我一直觉得我是个蛮幸运的人。

其实,李子柒的童年生活并不容易。

小时候父亲离异,父亲再婚,继母对她非打即骂,6岁那年,父亲去世,她就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长大。

之后爷爷又不幸去世,留下她和奶奶相依为命,她被迫辍学,外出打工来填补家用。

在著名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著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总结过三种不幸的童年模式,第三种是指那些被习惯性忽视的儿童,很多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人都属于此类。

“这样的孩子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爱和合作,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中不包含这些友善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会明白,他们可以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情,来赢得别人的喜爱和尊重。”

所以,童年时期能否感受到无私的爱,对孩子的未来成长最为关键。

无私的爱是任何体验都无法替代的。母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她的孩子做一个绝对值得信赖的人,让他体验到这种信赖他人的感觉。然后,她必须帮助孩子拓宽、扩大这种信任感,让他在其他环境中也能感到自己是安全的。”

李子柒自觉幸运,是因为她一直不缺乏温暖和关照

小时候,爷爷会教她做饭,带着她干农活,一起做小手工。家里奶奶做好的热饭菜,被爷爷牵着的手,这些质朴又有力的幸福回忆填补了她早年丧失父母庇佑的亲情空缺。后又因为受到社会眷顾,她健康长大,接受教育,安身立命之时也懂得反哺他人。

人们常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句话正出自阿德勒),仿佛原生家庭的灾难一旦发生便无法消除,然而破除童年创伤其实有迹可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童年塑造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但我们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过哪种生活,取决于我们在人生途中如何面对障碍,以及选择如何处理。

自我也并非一成不变,它会从我们跟环境的互动中,在应对困难、做出选择的过程中,逐渐重塑。

所以,今天推荐大家读阿德勒所著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的文章《童年经历对人生的影响》。

相信你能正确、有效地修复童年创伤,过上相对幸福的生活。

《童年经历对人生的影响》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从孩提时代起,人们就开始了对“生活意义”的潜在探索。即便是婴儿,也在努力估计自己的力量,以及自己在周围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到五岁时,孩子就已经形成统一的、明确的行为模式,同时也形成了自己处理问题和任务的一套方式。他们已经能够确定,对于世界和自身,他们最深刻、最持久的期望是什么。

从此时起,人们开始通过一种稳定的统觉方案来看待世界,先对感知到的事物做出解释(这种解释一定符合人们为生活赋予的主要意义),然后才去接受它们。

即使我们秉持的意义大错特错,即使我们处理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方法不断地让我们陷入不幸和痛苦,我们也决不会轻易放弃这个意义。如果我们真想要纠正错误的意义,就必须先对造成这种错误的情况进行审视,认识到错误,并修正我们统觉方案的框架,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出改变。

在极少数情况下,错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恶果也许能迫使一个人改变他原本赋予生活的意义,而且他也确实有可能独自完成这个改变。不过,只有当他面临社会压力,或者发现如果继续固执己见就会走投无路时,他才会主动改变他那错误的生活意义。

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要想最有效地改变自己原本的生活意义,就必须接受专业人士(经过训练,能够理解这些意义的人)的帮助,双方共同探索原本的生活意义中存在的根本错误,从而找到更合适的生活意义。

人们会如何解释童年经历?同样一份痛苦的童年经历可以有很多种不同解释(甚至可以完全相反)。

比如,有一种人不太在意负面经验,糟糕经历除了让他们觉得需要做些防范措施外,并不会对他们的未来造成严重影响。

他们会觉得:“我们必须努力阻止这种不幸的情况以后再度发生,保护我们的孩子不受其伤害,让他们生活在更好的环境里。”

另一种人则可能会感叹:“生活本就不公平,别人的命总是比我好。如果世界只会伤害我,那我为什么还要好好对待这个世界?”这样的人成为父母之后,往往会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我小时候也经历过同样的痛苦,但我都挺过来了。为什么他们就不行?”

第三种人则可能会想:“因为我的童年充满不幸,所以别人都应该原谅我。”

显然,从这三种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悲惨童年的理解大相径庭,如果他们坚持自己的理解,不愿改变,那他们就永远不会改变他们的行为。正是在这个部分,个体心理学在以往的决定论上做出了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应该归因于我们的某段经历。经历本身(尤其是所谓的“创伤经历”)并不会伤害我们,但我们会从中提取出符合我们目的的内容,并加以解释。

我们为过往经历赋予意义,然后自主决定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当我们把未来的生活建立在以往的某段经历上时,可能总是会犯一些错误。因为环境并不能决定事情的意义,但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却能够决定我们是怎样的人。

然而,有些儿童在建立生活意义时,会犯下严重的错误,这导致他们在日后面临许多失败。

第一种就是那些先天不足的儿童,包括存在器官缺陷、患有先天疾病或是身体虚弱的儿童。这样的孩子自幼就承受了比同龄人更重的生活负担,他们很难会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

除非他们身边有人能帮助他们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挪开,转移到他人身上,否则他们很可能只局限于关注自己的感觉。当他们长大后,他们难免会与周围的人形成比较,这会让他们感到气馁。

而且,在我们现在的文化中,同伴们往往会怜悯、嘲笑或回避他们,此时他们的自卑感可能会更严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孩子一开始的赤子之心可能会发生转变,他们变得失去希望,不再盼望自己能够为人们的共同利益发挥作用,并且认为自己被这个世界羞辱了。

我想,我是第一个指出先天不足的孩子所面临的困难的人。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新的科学分支,取得了非凡的进步,但它并未遵循我所希望看到的方向发展,反而相去甚远。从一开始,我就在寻找一种能够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而不是把失败的责任归咎于遗传基因或是身体条件。

任何器官缺陷都不会导致错误的生活方式。就算两个孩子存在同样的腺体问题,他们因此受到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常常有孩子成功克服了这些困难,并且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发展出了与众不同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个体心理学可没有为优生优育做好的宣传。许多杰出的人,为我们的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出生时都存在先天的器官缺陷,他们的健康状况通常都很差,有的甚至英年早逝。

然而,就因为这些人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贡献和进步。他们因勇于抗争而坚强,向人生迈出了前进的步伐。仅仅依据身体的健康状况,并不足以让我们判断一个人思维的发展情况如何。

然而,迄今为止,大部分存在先天缺陷的儿童都还没有得到正确的培养,没有人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他们仍然只对自身感兴趣。正因此,我们才会发现,在那些自童年起就因为器官缺陷而背负沉重负担的儿童当中,有着相当多问题儿童。

第二种就是那些娇生惯养的儿童。过度骄纵常常导致这些儿童对生活的理解出现错误,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使得他们以为自己的愿望会被别人当作金科玉律来对待。没有付出努力就获得父母提供的优越感,往往会让他们认为这是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利。

因此,当他们发现自己并不是众人关注的中心,别人生活的主要目标也并不是为了考虑他们的感受时,他们就会不知所措,觉得世界辜负了他们。因为,他们所受到的训练是期望别人付出,而不是为他人付出。

他们从来没能学会用任何其他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别人都太顺从他们了,导致他们已经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不明白合作的用处和必要性。

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只有一个解决方法——向别人提要求。在他们看来,如果能重新获得自己的优越地位,能让别人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多么特殊的人,能让别人甘愿为他们付出他们想要的一切,到那时,也只有到了那时,他们的情况才会改善。

这些娇生惯养的孩子长大后,也许会成为我们的社会中最危险的群体。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可能会很擅长向别人表达自己的善意,甚至看似是一个“可爱”的人,但这只是他们试图控制他人的手段。

当团队需要共同合作来完成任务时,他们往往会以各种理由逃避,因为他们并不愿意作为普通的成员与他人进行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些娇生惯养的儿童则会更加直接地做出反抗,当他们脱离家庭,不再能感受到习以为常的温暖和顺从时,就会感到自己被他人背叛了。他们认为社会对自己充满威胁,并试图对所有人进行报复。

如果社会对他们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不满(这几乎是毫无疑问的),他们就会把这种不满当作他们自己受到虐待的证据。正因如此,惩罚他们是没有用的,只会让他们坚信“别人都反对我”

但是,不管这些被宠坏的孩子是选择逃避任务还是直接反抗,不管他们是试图用软弱去控制他人还是用暴力去为自己报仇,实际上,他们都是在犯同样的错误。

确实,我们发现有些人会因势利导,在不同的时间分别选用这两种方法中的一种。无论选择哪一种,他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

他们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做第一,在于被他人重视,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这就是他们为生活赋予的意义,如果他们不改变这一点,那他们为此采用的每一种方法都将是错误的。

第三种就是那些被习惯性忽视的儿童。

这样的孩子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爱和合作,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中不包含这些友善的力量。

可以想见,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会高估它们的困难程度,而低估自己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善意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发现社会对自己太过冷漠无情,并且认为这种冷漠无情会永远持续下去。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会明白,他们可以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情,来赢得别人的喜爱和尊重。于是,他们会怀疑别人,也怀疑自己。

无私的爱是任何体验都无法替代的。母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她的孩子做一个绝对值得信赖的人,让他体验到这种信赖他人的感觉。

然后,她必须帮助孩子拓宽、扩大这种信任感,让他在其他环境中也能感到自己是安全的。

所以,如果一位母亲没能在一开始就培养出孩子对她的信赖,让他关爱父母、学会合作,那么孩子就很难进一步产生对社会的兴趣,以及对同伴的关爱。

每个人都拥有关心他人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必须经过训练和锻炸才能持续发展,否则它就会夭折。

如果有一个彻彻底底被忽视、被讨厌、被遗弃的孩子,我们可能会发现,他无法理解什么是合作。

他会与世隔绝,无法与他人交流,对所有能帮助他融入社会的事情一无所知。但是,我们都知道,没有人能真正在这种情况下生活,因为这样的人很快就会死去。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度过婴儿期,渐渐长大成人,就证明他至少得到了一些照顾和关注。

所以,我们要讨论的绝不是那些彻底被忽视的孩子,而是那些在一定程度上或者在某些方面被忽视的孩子。

总之,我们所说的“被忽视的孩子”,指的是那些永远找不到值得信赖的人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失败都发生在孤儿或是私生子这类被忽视的人身上,这对我们的文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总结而言,身体存在先天缺陷、被溺爱和被忽视的儿童更容易为生活赋予错误的意义,他们需要有人帮助他们纠正处理问题的方法,找到更好的生活意义。

如果我们对这样的事情拥有一双慧眼,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真的愿意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生活意义,并在这方面努力训练自己的技能,就能从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中看出它们的意义。


猜你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