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出兵朝鲜,为援助朝鲜、保卫中国安全,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生战争。日前热映的电影《长津湖》重现了这场战争中令后人肃然起敬的战役。

广东梅州兴宁籍老兵李作民对这段记忆刻骨铭心。当年只有19岁的他在这场战役中,转运了不少被极寒天气“冻坏”的伤员回国救治。如今已到耄耋之年的他,向南都、N视频记者讲述了71年前的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作民。

趁夜色入朝收伤员

1950年10月,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李作民在此之前曾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等战斗,1950年10月末,他被重新归编至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四分部,他们接到的任务是入朝负责前线战士的后勤保障,以及收治、转运伤员。那一年只有19岁的他并不太明白接下来参加的这场战斗的历史意义,只知道“很重要,必须要去”。

李作民随部队在山东休整后,乘火车到沈阳中转,再到达集安的鸭绿江渡口。他向南都记者回忆,刚到鸭绿江渡口时,就遇到美军的飞机在空中肆意轰炸,从空中投下的炸弹把渡江的桥梁炸毁,志愿军战士们只能从约两米宽的小木桥勉强步行通过。

“美国的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来了,遇上了只能找地方躲起来。最后没办法,只能趁着晚上行军过江进朝鲜。”李作民说。

转运途中遭美军炸桥

那年冬天,朝鲜遭遇50年一遇严寒。朝鲜北部地区白天气温最高只有零下20摄氏度,而位于朝鲜北部高寒山区的长津湖战场,海拔在1000米到2000米之间,夜间温度最冷达零下40摄氏度。

战士们通过长津湖大桥。图片来源:抗美援朝纪念馆

在后勤部队出发之前,早有一大批战士进入朝鲜,而这一部分部队因行程紧急,来不及配齐冬服就出发,不少战士的着装就是一件薄棉衣和一双胶鞋,根本抵御不了朝鲜的严寒。

冰天雪地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长津湖地区与美军展开了激战。李作民向南都记者回忆,长津湖战役就是他在抗美援朝中经历的第一场战斗,他并非扛枪上阵,而是在战地医院负责收治前线送来的伤员,把重伤者转运回国。

除了枪伤、炸伤,李作民收治的伤员有一大部分是因极寒天气被冻伤。“收回来的,伤口都被冻黑了,嘴唇发紫。其中不少需要做截肢手术,营地医疗条件有限啊,我们只能帮他们给伤口简单上药,然后转运到安东(现辽宁丹东)做截肢手术。”

“很心痛,那些人已经疼得叫不出来了,有人已经没了血色。”除了严寒,饥饿也成了战士们面临的巨大考验,李作民告诉南都记者,前线粮食有限,他们身上自备炒过的面粉,加点雪水搅拌成糊就拿来吞咽果腹,太干了、渴了,就抓起一把雪往嘴里放,“含一下就化了,也能解渴。”

忍着饥饿和严寒,他们还要时刻警惕转运路上的层层阻碍。李作民还记得,在一次运送伤员上回国火车的途中,美军在飞机上用机枪扫射,他们战战兢兢躲在车里。有伤员为了躲开子弹,爬出火车,躲进车厢底部。“美军飞机投下炸弹把火车连接部位炸断,火车头开走了,车厢留在原地。我们后勤人员只能把伤员一个一个背起来,跑到安全的地方躲起来。”

抗美援朝后勤工作立大功

李作民早已记不清救过多少伤员。只是在他还未回国的时候,一张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政治部发出的奖状就已经寄到他家属的手中,上面写着:“兹有李作民同志在抗美援朝卫国保家服务于后勤工作中,表现英勇顽强,积极负责,虚心学习,完成任务。于长津湖战役创造了显著成绩,立大功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他也不幸“中招”,在1953年初的一次空袭中,李作民在转移伤员到防空洞时,敌方飞机突袭致防空洞倒塌,他的左手臂头被压至断裂,不得不转运回国救治。而后,伤痛也留下了伴随一辈子的后遗症——他的手肘不再能往前摇摆。

“那时候凭着一腔热血入伍报国,去了也没想过要回来,那会儿年轻也不怕死。”如今已到耄耋之年的李作民回忆起参加抗美援朝这段往事时,不免流露悲伤,“战争肯定是有死伤的,死在那儿的人太多了,冻死的、炸死的都有。”

在这次抗美援朝战争中,李作民两次立功,在梅州兴宁的家里,这两张奖状都留下了深深的折痕,李作民的儿媳吴文梅把奖状一一铺平,小心翼翼地放在塑料密封袋中,连同几块功勋章锁进平时不易拿取的抽屉里。她告诉南都记者,抗美援朝的经历是老人家的记忆,他也常在对后代的家国历史教育中提起。

采写:南都记者 黄小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