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明眼观教育

正文共4000字,阅读时长11分钟

临近期末,按照当地教育系统的惯例,主管部门要逐一对学校进行督导检查,检查团由区局各科室人员组成,检查的内容涵盖学校的方方面面,如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管理、教学常规、书香校园、课改成效、音体美抽测、德育活动、主题教育……既有查阅档案材料、师生座谈,也有问卷调查和学生检测,可谓内容充实、形式丰富多样。

检查时依据标准对各项目进行量化得分,各项得分之和便是学校的“督导成绩”,以此来评价、考核学校,同时也是表彰学校的依据,如分数高的就会评选为年度先进单位、优秀单位等,并在下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大会上进行通报表彰。

不难想象,如此“关乎学校荣誉”的检查令各校的校长们高度重视,丝毫不敢轻视大意,纷纷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做。每到学期的“督导阶段”,作为学校的一校之长都会举全校之力来准备、迎接这关键性的检查活动,会想尽各种办法来争取好的督导成绩。于是,各校迎接督导的场面俨然成为当地教育的一大“特色”。

不妨先聚焦一下笔者所在学校的“备战”场面——

首先要解决好学校的环境卫生问题。环境卫生是学校的脸面,要杜绝学校的任何一个环境死角,于是学校人力物力齐用力,重新把教学楼和围墙粉刷一遍。对卫生区的打扫更是精益求精,要求每天早上和中午必须定时清理,责令政教处专人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及时反馈通报,并纳入到对班级的考评中,对卫生不达标的班级实行优秀班集体一票否决制度。厕所问题尤其要高度重视,因为厕所是检查领导必去之地,所以要让厕所成为学校最干净亮丽的地方,把水泥地面改造为瓷砖地面,墙面一律贴上卫生瓷,再买几盆绿叶植物进行点缀;为减少异味,学校还给老师安排值日,每天进行消毒和冲洗。

其次是增加学校的“文化内涵”。各教室的书橱有些生锈,赶紧订购一批替换,并发动学生人手上交2本图书进行填充;为打造一种学校的文化,迅速在校园里竖起了各种展板橱窗,请广告公司设计的名人名言、班风班训、高校的图片挂满了走廊的墙壁;同时也修理好了漏水的水龙头、各功能室掉下的灯柜、各班级坏了的电脑投影等。

最后还得落实好对学生的“督导训练”。因为在督导中涉及学生的项目较多,学生的表现直接左右着成绩和名次,所以“零阵磨枪不快也光”,针对督导的内容必须进行专项训练。最突出的是学生的坐姿和礼仪问题,要求每位科任老师树立“责任人意识”,在课堂上加强学生“三姿”的监管,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提醒,当有领导进入班级询问学生时,要及时提示学生站立回答,机智应对、礼仪到位;结合往年的督导内容和打听到的最新信息,学校就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以明白纸的形式下发到每一名学生手中,利用午休时间让学生背诵古诗;利用活动课进行英语口语练习;利用班会课让学生牢记学校的校风校训、校歌校徽,强化学校一学期搞的各类活动;借用升旗仪式告诫学生见到领导要起立问好,无益于学校的话不要说,表扬学校的话不怕多……

而此时的老师就更“忙”了,除了负责对学生的监督检查外,还要准备各种材料,要提前备好一节“最能体现自己教学水平和新课改精神”的课,因为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局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其次各种常规材料,要保证不出任何问题,数量不足的要补上,字迹写得不好的要统一打印,作业本、错题本、笔记本,该换的换、该补的补,要既有数量又有质量;各种计划、总结、学习笔记要项目齐全,格式、字体、大小要统一;学生的试卷有分数的要想办法转化成等级,作业要反复进行检查,杜绝漏批、错批问题,尽量给学生加上鼓励性的评语……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不少学校迎接督导的真实现状。当然,上级部门的督导完全有必要,目的和出发点是为了提升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使各校能落实上级的各项要求,照章办事,在压力中齐头并进。但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可能出现了“方式方法”上的问题。试想,对一所学校而言,能凭借一次短暂的突击性检查判断出其办学水平的好坏吗?学校的教学质量能通过一摞摞的文字材料来评定吗?学校发展的立足点能定位在“分数”上吗?这种“扫荡式”“材料式”“一锤定音”的做法极易让我们的教育“跑偏”,会严重影响、危害我们的教育效果,它的“副作用”极其明显。

一是,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众所周知,学期末应该是学校最繁忙、最关键的一个的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学校层面需要准备学生的学期检测,要对一学期的工作进行总结盘点,分析学校计划、年度目标的落实、完成情况,对下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计划、部署。作为一线教师,更是进入了迎接期末考试的紧张复习阶段,各学科的新授课内容已经结束,需要整合系统复习,进一步查缺补漏,夯实基础,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学期评定,设计假期作业,此时可谓任务重、头绪多、时间紧……但在督导面前,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领导要求的任务必须立马完成,学生停课打扫卫生、课堂上背诵检查内容,教师因准备材料把正课改为自习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

二是,让学校领导偏离教学中心。毫无疑问,任何一个学校领导都会在意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都希望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和赞赏,他们也会珍惜一切可以表现的机会。“督导”的内容和形式就是他们的一个方向标,面对“督导”标准、内容,他们会反复进行研读,制定专项迎评方案,分解各项任务,努力去分分必得、分分必争。试想,当学校领导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了督导细则的研究上、领导讲话分析上、督导细节挖掘上、校园改造上、材料准备上……还会有多少精力能放在研究课堂教学、解决学校具体问题上?其答案,不言而喻。

三是,严重挫伤教师的工作热情。如此迎接督导,让老师们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了“补”“造”材料上,用在了对学生的“反复训练”上,他们内心抵触,却不得不接受学校一个个的应急任务。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师定会否定学校领导的责任和担当,怀疑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向,从而漠视学校指派的工作,降低对学校的工作热情,削弱对工作的积极性,提高职业倦怠的指数,让学校偏离了健康的发展轨道,让校风校训成为真正的空口号。

四是,极易产生“教育不公”现象。如此大张旗鼓的督导,对参与督导的人员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他们是否能始终把握标准的尺度?是否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所学校?我们知道,教育主管部门的多数人员都是从基层学校“脱颖而出”的,对于自己工作过的地方,面对自己曾经的同事和领导,往往会“笔下留情”。此外,校长们清楚督导成绩不仅关乎学校的荣辱,更是自身能力、水平的一种体现,也会成为个人发展的筹码,这样就很难保证他们不会采取一些“过激”和“不恰当”的做法,当人情、关系、利益等因素参与其中,这样的督导结果能真正公平吗?

不久前,笔者有幸以“名师人选”的身份到南方某学校参观学习,听完女校长对学校的介绍后,便有意询问当地是否也有类似的“督导”检查机制。女校长微笑着解释说本地实施的是“绿色评价”,具体来说就是教育局在每学期选择一个统一的时间,随机分配两名监察人员携带“评价表”到各校,利用放学时间亲手向学生发放,第二天入校时监督学生把填好的评价表投入校门口特制的保密箱中,然后带走进行专项的数据录入和分析。评价表的设计包含了学校工作的所有内容,体现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如学生的课业负担、在校的运动时间、教师的有偿家教、对学校的合理化建议等,填写时必须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此项活动,学校人员不得参与,校长要提前和局里签订“诚信协议”,保证所有学校人员不对学生进行任何暗示和引导,如有违反,涉事教师接受纪律处分,校长免职。可以说,几年来这种评价方式已经充分得到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认可,它的导向性很明确,就是为了让学校规范办学,杜绝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打造健康的教育环境,真正让学校服务社会,让家长满意。

不是教育难发展,而是方法太落后!好的方法才能发现教育中的真问题。有时想想,我们的教育达不到理想的程度,往往是人为地把一些事情搞得太复杂,掺杂进了太多教育之外的“东西”,缺失了创新和学习。声势浩大的“督导行动”在“绿色评价”面前显得无比尴尬。轰轰烈烈的“督导”,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其结果只是一个个漂亮的数字和一张张廉价的奖状而已,没有促进教育实质性的变化;而“绿色评价”则在尊重教育中,以问题为导向,采用“短平快”的方式,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和家长,在总结问题、改进不足中实现了学校健康、和谐的发展。

好的经验和做法是完全可以借鉴吸收的,盼望这种“绿色评价”能早日替代我们的学期“督导”,让我们的教师都能静心教学,让我们的学生都能专注学习,让我们的学校都能让家长放心!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