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宋高宗赵构,很容易就让人联想起岳飞和秦桧这对千古忠奸典范的冤家对头,想起丧权辱国、苟且偷生、自私自利等负面评价,想起南宋152年间的种种内忧外患、不思进取、苟且偏安等弊政皆因他而始……因此在赵构的脑袋上安个昏君的头衔,肯定冤枉不了他。

不过人性都是复杂的,历史也并非单纯的黑白分明。就像甭管初衷如何秦桧在靖康之变前也曾是个激进的主战派一样,赵构也不是生来就是个昏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别说昏君了,要不是突然爆发的靖康之变,他连当皇帝的资格都没有。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北宋的赵家皇帝一脉,除了开山鼻祖、身为一名“粗鄙武夫”的赵匡胤外,宋太宗赵炅的嫡系子孙大多极具艺术家的天赋和气质,在书法、绘画、诗词、音律、金石等领域具有极高的成就。

比如赵炅喜诗词、擅书法,尤以飞白著称于世;宋真宗赵恒的书法具有当时顶级水准,被誉为“甚得晋人风度,评者以为妙在全备八法”(《书史会要·卷六》),诗词水平也不遑多让,作品被《全宋诗》录得22首,其中“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励学篇》更得千古传诵;宋仁宗赵祯跟他爷爷一样擅飞白,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埶遒劲,可入能品”(引用同上)。同时他还擅长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赐教坊,凡五十四曲,朝廷多用之”(《宋史·卷一百四十二·志第九十五》)。

因为赵祯无子,只能无奈传位于濮王一脉,似乎连带着皇帝的“艺术细菌”也断了传承,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相比之下个个都是“学渣”。不过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假象,赵曙等爷孙三代的蛰伏,似乎都是为了等待宋徽宗赵佶的厚积薄发——若论到艺术成就,千古以降除了南唐后主李煜外谁敢跟这位宣和主人叫板?即便是李煜,也只能在诗词领域称雄,要是比较在艺术领域的全能,赵佶能把他甩出八条街不止。

而鲜为人知的是,作为赵佶儿子的赵构也是当世一流的艺术家,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的成就,就算比不上他爹,也差不了多少。

不知是否是巧合,终北宋一朝乃至南宋,但凡“学渣”当政则国势便会稍有振作;一旦摊上个才子当皇帝就立马一塌糊涂,即便在所谓的“仁宗盛世”,也是一副天天挨揍的德性。

其中最倒霉的又非赵构莫属——谁让他赶上了个国破家亡的地狱级难度副本呢?

01

赵构,字德基,赵佶第九子,生于大观元年五月(公元1107年6月)。

在那时,女真人还在契丹人的淫威下装孙子,完颜阿骨打还没开始琢磨造反这码事;在那时,宋军终于在西北战线上扬眉吐气,揍得西夏人只能谢罪求和;在那时,宋辽之间已经维持了上百年的和平,两国边境上一派和谐繁荣的景象,没有任何一个宋人觉得有敌会从北方来。

在那时,尽管因为新旧党争导致朝令夕改,百姓生活愈加困顿,民怨日益沸腾,但方腊、宋江等“大贼头”们还没开始造反,在赵佶和当朝诸公眼中,现在就是太平盛世,就必须得歌舞升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是此时有人预言仅仅在20年后便会朝廷倾覆、君王被掳,在异族人的铁蹄下勋贵重臣沦为猪狗、天下万民贱如草芥的话,估计赵佶都懒得赐他一刀。因为这就是个疯傻之人说出的痴狂之语,何必跟他一般见识?

除了神仙,谁也想不到这是帝国落日前的最后一抹夕阳,所以一切都得按部就班,照着规矩来。

因此身为庶子、前头还有8个哥哥(其中成活6个)的赵构,生下来就被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蜀国公;一年后大概是因为身体健康、看不出有早夭之像,赵构又被晋为广平郡王;到了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年满15岁后,他又循例被封为康王。

看上去是蹦着高的加官进爵,但事实上赵构的“仕途”已经到头了。他人生中剩下的时间里,只要老老实实的当个宗室就好了。

那么大宋朝的宗室该怎么当?养花、遛鸟、斗蛐蛐,饮宴作乐、逛逛瓦子(宋朝的娱乐场所)、撩撩妹纸,写写诗、作作画、练练字什么的都可以。但是不能接触政事,不许结交官员士人,连跟和尚道士打交道都得多个心眼,不然很容易掉脑袋——比如宋神宗时的宗室赵世居,就因为好佛喜道而被安上谋反的罪名丢了脑袋;还不能横行霸道、经商赚钱、欺压百姓什么的,否则文官们会像疯狗一样咬死他们;此外还只能住在开封城里,不许乱跑。关于这点还有个故事:一个宗师痴迷作画,有一日自吹自擂自己的画中有新意,于是朋友就逗他——这是因为你最近去了趟皇陵的缘故吧?

皇陵便是北宋宗室除了开封,唯一能去的地方。

被当成猪养着、当成贼防着,这就是宋朝宗室的命运。如果没有靖康之变,也是赵构必然的命运。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前,应该从来没有接受过所谓的帝王教育,更不可能知道怎样当一个合格的皇帝。甚至他是否接受过正规教育、受教育水平如何都值得质疑——这不是耸人听闻,因为这样的事情在他老爹赵佶身上就发生过:

“哲宗即位,(赵佶)封遂宁郡王。绍圣三年,以平江、镇江军节度使封端王,出就傅。” (《宋史·卷十九·本纪第十九》)

当年身为潜在的皇位竞争对手,赵佶可怜到了何种程度?直到他六哥赵煦皇位坐稳了,已经14岁的赵佶才被允许开蒙。要是不幸赶上时局动荡,难道这位才华横溢的道君皇帝还得当一辈子文盲?

赵构很显然继承了赵佶的智商,从小就以博闻强记、知识渊博著称。不过熬了一辈子都没弄明白怎么当皇帝的老爹赵佶,显然也不会在意这个聪慧儿子的价值,而他那个当了太子的大哥赵桓,则本能的对赵构产生了浓浓的猜忌情绪。

于是在这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谐氛围里,赵构要是不摊上点啥倒霉事,就真有点天理不容了。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女真人第一次南下并在开封附近将宋军打得落花流水之后,提出以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地为条件才肯撤军,并要求宋廷派遣亲王和宰臣进金营谈判。在当时的北宋君臣眼中,女真人个个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魔鬼,此行无异于在阎王殿中走一遭。于是刚刚被推上皇位的宋钦宗赵桓理所当然的点了赵构的名字,而老爹赵佶也是欣然同意。

面对这个形同送死、即便死不成也必然受万世唾骂的差事,赵构表现得颇为镇定,面对女真人的威胁恐吓泰然自若。话说女真人早就见惯了宋人、尤其是赵家皇室畏敌如虎、卑躬屈膝的德性,这回遇到赵构这个异类,一度怀疑宋廷拿个山寨货来糊弄他。于是金军主帅完颜宗望愤怒的要求退货,以赵佶的第五子、肃王赵枢替代赵构继续谈判:

“二月,会京畿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夜袭金人砦不克,金人见责,邦昌恐惧涕泣,帝不为动,斡离不异之,更请肃王。”(《宋史·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

可是赵桓哪能轻易放过赵构?当年冬天女真人背盟再度南侵时,他又打发赵构去河北与女真人和谈。这回幸亏有宗泽将其半路拦下,否则赵构进了金营难逃被掳的下场,大宋朝的历史就得重新改写了。

不过躲得过初一,却躲不过十五。当金兵二度南下包围开封时,赵桓又加封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令其率河北兵马回援京师。

话说被抓到金国以前,赵佶已经生下了32个儿子,其中成年的就有15个。可为啥赵桓就光揪住赵构猛薅羊毛?以至于在靖康之变全家被一锅端了以后,老赵家就剩下赵构这一根独苗能承继家业?

要知道当时的河北已经有大半是女真人的天下,剩下的也处于无政府状态,乱兵、乱民遍地都是。赵构哪怕贵为亲王、哪怕挂着个大元帅的头衔,在这样的虎狼窝里也随时有丧命之虞。

而在靖康之变前,恐怕所有的宋人都会觉得开封是个安全感十足的安乐窝吧?即便感到不安全了,只要肯向女真人奉上岁币、土地和女人,就会照旧安全感满满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换成任何人生在这样的家庭、有着这样的父兄,恐怕都会感慨一声人间不值得吧。

02

靖康之变的一声炮响,送走了徽钦二帝,老赵家唯一剩下的独苗赵构,就这么莫名其妙的当上了皇帝。

而在应天府匆匆即位的赵构还来不及品尝天下至尊的滋味,就在一脸懵逼中面临人生中的重大选择。

是北上抗金,还是南下偏安?

身负国恨家仇,年轻气盛且还颇有满腔雄心壮志的赵构当然想选第一条。毕竟身为天子,谁不想自己的江山大一点、权威强一点、名声好一点?若非逼不得已,难道他赵构愿意因为弃土逃国而死后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当然不包括他家的父慈子孝和兄友弟恭)?

这从他甫一即位便任命主战派领袖李纲为相,便可证明。要知道在此之前身为宗室的赵构根本没有机会结交政要,而李纲性格刚直清正,更犯不上跟个亲王扯上关系。所以说这个任命,应该是赵构处于公心和本能做出的反应。

可世间事要是如此简单就好了——赵构又不是刘秀那样的位面之子,凭什么心想事成?

徽钦二帝尚在时,以完璧之国,倾尽南北之人、财、力尚不足缨女真人之兵锋。如今徒剩江山半壁,朝廷精英要么被掳要么逃散要么投降,赵构这个新鲜出炉的生瓜蛋子皇帝一无钱粮二无兵力,凭什么说抗金就抗金?少年意气固然可贵,可过把瘾就死难道不是正趁了女真人的意?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皇帝,赵构可怜到连个可信任之人都找不到。

黄潜善、汪伯彦等赵构担任河北兵马大元帅时的“潜邸旧臣”早就被金人吓破了胆,就会整天怂恿他南逃。而被其寄予厚望的李纲和宗泽呢?这两位民族英雄忧国忧民之心天日可表,但并不意味着这两位老资格的重臣就瞧得起赵构这个刚满20岁的小皇帝。

比如当时黄潜善等人怂恿赵构罢去李纲相位的理由之一就是跋扈无状,擅威擅福,甚至把皇帝当小孩子一样看待。无耻小人的片面之词当然不足为信,可要是连赵构自己都对李纲产生了类似的印象,那显然问题也不是单方面的:

“黄仲本言於先生曰:‘李伯纪一再召,乃黄潜善荐也。途中见颜岐言章,遂疑潜善为之。李入国门,潜善率百官迓之,李默不一语,因此二公生隙。’又曰:‘上云:李纲孩视朕!’”(《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一·本朝五》)

话说就是今天你找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孩视”一下,估计都能激起冲天怒火,弄不好还会招来一顿老拳,何况如此对待一个皇帝?

至于宗泽,则在镇守汴梁期间天天给赵构上书,说京师粮价稳定,拥兵百万,士民皆怀忠义之心,天天盼着皇帝返京。谁要是敢反对,谁就是跟金人勾结的小人。

宗泽当然不会有什么坏心思,可他极力鼓动赵构返京抗金的做法,真的正确吗?

在此后历时两年多的汴梁保卫战中,宗泽确实数次击退金军。但这一壮举的前提是女真人根本未尽全力——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当时的伐宋战略有二,其一就是打掉宋人的最后一支强军,即西军;其二是抓住赵构,彻底断绝宋朝皇统。为此从建炎二年(公元1127年)开始,金军主力兵分两路,其中西路军10万兵马在富平之战中大破西军18万人,将这根北宋最后残存的脊梁彻底打断;东路军的10万精兵则由完颜宗弼率领,一口气打进江南内部,一路搜山检海将赵构撵到了海上避难。哪怕是在徒劳无功北撤途中,女真人仍能在黄天荡一战中杀得名将韩世忠跳水逃亡,其实金军之强、宋军之弱由此可见一斑。

试想一下,如果赵构没有南逃而是返回汴梁,那几乎就是在女真人面前竖起一块大靶子,天天召唤着“快来打我”——要是金国的20万精兵倾力来攻,在当时谁能守得住?

弄不好历史上就没有南宋这个王朝了。

赵构年轻爱面子受不了气,就撵跑了李纲;当然他也不傻,没听宗泽忽悠;黄潜善、汪伯彦这样的废物点心更不合心意,所以很快被贬出中枢。可是这些人不用,他还能用谁?

终赵构一朝,宰执之臣中除了秦桧、万俟卨(mò qí Xiè)等奸邪之辈外,要么才具平庸,要么徒有清名却不通权术,要么就是嘴炮无敌却百无一用的货色。到了最后甚至连赵构都忍无可忍,非常罕见的口出恶言鄙薄曾任宰相却偏偏总以名将自居的张浚:

“浚用兵,不独朕知,天下皆知之。如富平之败,淮西之师,其效可见。今复论兵,极为生事。”(《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宋纪第一百三十一》)

话说北宋一朝别的不多,就是宰执之臣如过江之鲫层出不穷,一度人才过剩到如范仲淹、包拯等名臣都无缘相位的程度。像宋仁宗赵祯胆子未必比赵构大,眼界未必比赵构高,本事未必比赵构强,但凭什么就能“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池北偶谈·卷九·谈献五》),而赵构就得凡事亲力亲为,然后就越做越错、越错越多?

看看人家赵祯左右名臣良相如云,而自己身边就秦桧这么一个坑货,赵构会不会继续生无可恋的感慨人间不值得?

03

前述种种,可能有朋友认为我是在替赵构喊冤、立抗金人设,其实并非如此。

你可以说赵构自私、怯懦、荒唐、眼瞎、离谱,压根不配当皇帝,但人家毕竟还是皇帝,而且是赵氏皇统唯一剩下的独苗、想换人都换不了的那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我们怎么骂赵构都没问题,但唯独指责他一门心思的就是想议和、想投降,在道理上是说不通的。毕竟臣可降,君须不可的道理早在千年前就被鲁肃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赵构不可能不懂: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更何况女真人是如何虐待徽钦二帝,赵构可是触目惊心的。因此哪怕就因为贪生怕死,所以他才更要抗金。

可到头来赵构还是成了人所共知的“投降派首领”,问题还是可以归结到贪生怕死这四个字上。

这不是自相矛盾,而是他安全感极度缺失下的必然结果。为啥?毕竟赵构并非汉武唐宗之类的雄主,也就是才堪守成而已。因此抗金这种大活显然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必须依靠杰出的人才打辅助才行。

可问题是在赵构看来,麾下的文官不靠谱,武将靠不住,还抗个毛线的金?于是他崩溃了、放弃治疗了。

肯定有人会提出反驳——别人靠不住,难道岳飞也靠不住?

其实赵构也是这么想的——与各种艺术作品和民间传说不同的是,在历史上岳飞一度是这位宋高宗的头号心肝大宝贝,对其宠幸之甚堪称无人可比。

而且赵构对岳飞的“眼缘”,早在这对君臣初识时便已经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建炎元年,刚刚在应天府即位的赵构就面对女真人全面围剿,根本无力对抗。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老倔头宗泽天天上书忽悠他重返汴梁外,主和派如黄潜善等成天撺掇赵构移驾扬州,即便连主战派领袖李纲,也建议他转往南阳或长安,反正都是往南跑。

此时官阶仅为武臣五十三玠中第四十四玠(修武郎,如果拿现代军衔对比,大概介于尉官与校官之间)的岳飞闻讯大怒,立刻越级上书,把赵构君臣、甚至连李纲一起臭骂了一顿:

“陛下已登大宝,黎元有归,社稷有主,已足以伐虏人之谋……而李纲、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陛下之意,恢复故疆,迎还二圣,奉车驾日益南,又令长安、维杨、襄阳准备巡幸。有苟安之渐,无远大之略,恐不足以系中原之望,虽使将帅之臣戮力于外,终亡成功。”(《金佗稡编·卷十·南京上皇帝书略》)

话说当时李纲在中枢说一不二,刚砍了不听话的宋奇愈,又要追砍张邦昌,更何况尚且是无名小卒的岳飞?不过赵构却不同意,只是将其革职撵出军营而已。此后岳飞再度投军,赵构对此也是不闻不问,假装没看着。

为啥?因为岳飞此时已经初步显露出军事天才,屡战屡捷,这就给赵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不管在当时还是整个高宗一朝,堂堂南宋坐拥江南半壁江山、亿万人口,却就是找不出几个像岳飞那样能打的。

在所谓的南宋中兴四将里边,岳飞自不必说,韩世忠也说得过去,但张俊贪财、刘光世擅逃,有何德何能位列其中?

一个理由是当年赵构落魄河北时,恰好在道边捡到了这俩货色,也算是“从龙之臣”,称得上是赵官家的嫡系班底。而另一个理由则是如果不选张俊和刘光世,赵构还能划拉到谁?

有人可能会提到刘锜、吴玠等名字。但须知无论是韩世忠、张俊、刘光世还是刘锜、吴玠都出身西军,其内部派系、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沉疴、积弊也难以避免。在这种情况下,赵构基于平衡和安全考虑根本不可能尽数重用,只能从中择取可信重、亲近之人,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也是赵构为何要重用岳飞的理由——与军中那些自成派系且暮气沉沉的承自北宋的旧派将领相比,岳飞不但能力更出众,而且出身清白,更有培养价值,也更能体现出赵官家的眼光和手段。

于是从建炎元年始到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淮西兵变止,岳飞简直就像是坐了火箭般加官进爵,从小小的修武郎升到了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这固然是因为岳飞战功卓著而理当应当的事情,但若是赵构就是一心议和、满脑门子的投降念头,又怎会如此?

赵构对岳飞的信任之重,甚至一度到了可以在“寝阁”接见,并打算将举国的大半军权尽数委之的程度:

“太上(赵构)知公之可大任也,独召公至寝阁,命之曰:‘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金佗续编·卷二十七》)

以赵构的自私、胆小与多疑,能做到这个地步可算是对岳飞推心置腹了。而且纵观赵构为帝36年间,能让他做到这一步的唯岳飞一人而已,就算是众所公认的他的第一亲信狗腿子秦桧也远不及此,就更别提他人了。

那么后来赵构为啥又跟岳飞翻脸,甚至到了非杀不可的程度?

我以为原因有三。其一就是赵构固然有中兴之念,但终究雄心不足、胆略不够,最终被咄咄逼人的金人吓破了胆。因此他想让岳飞当看家护院的忠犬,而后者却执意做直捣黄龙的猛虎,这是二者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一点别人说过很多,自然无须我废话。

其二就是岳飞的臭脾气,真不是一般人能忍的。

咱先不说赵构——纵观岳飞一生,除了对其极为赏识而且心胸豁达的宗泽以外(事实上老宗也曾被岳飞气得半死),其余当过他上司或与其有过合作、共事关系的同僚,几乎就没有不跟他闹翻的。到了最后岳飞被赐死时,满朝文武除了韩世忠外,居然无一人出头为他求情。

难道满朝都是秦桧党羽?这才真是扯淡呢。

说回到赵构。话说两宋的皇帝甭管有多少毛病,但有一点是其他王朝、尤其是明清那些小心眼的帝王没法比的,就是御下宽容,轻易不跟臣子计较。

赵构也是如此。面对岳飞这个“耿直boy”,他一直表现得像个溺爱自家熊孩子的父亲(其实赵构比岳飞还小4岁)一样宽容无比。像是被骂作“恐不足以系中原之望”,这要换成姓朱的或是姓爱的,估计岳飞百分百得获赐抄家灭族套餐,而赵构就轻飘飘的打一巴掌,就假装这事没发生过。

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岳飞提出北伐襄阳,赵构认为时机不成熟表示反对。可岳飞犟牛脾气上头,反复上书非出兵不可。对此赵构虽然不高兴,但最终也捏着鼻子答应了下来,而且在岳飞一战功成后他也没小心眼,立即官封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三州制置使,使得岳飞成为大宋朝立国170多年来最年轻的建节者。

而等到赵构想把中兴之事尽数委托给岳飞后,理所当然的遭到了满朝文官的一致反对,连张浚和秦桧这俩冤家对头都难得的立场一致,使得赵构陷入了两难。这本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事情,可一根筋的岳飞却认为皇帝说话不算数,一怒之下直接弃官为母守制去了。最后还得赵构放下面子,派了好几拨大臣、三请五请的才把他弄回来。

岳飞这种政治上非常不成熟的表现,成了他与赵构关系恶化的转折点。而最终的导火索则是淮西兵变。

绍兴七年,因赵构解除刘光世军职导致其部下不稳,再加上宰相张浚处置不当,使得郦琼裹胁全军4万人渡淮北降伪齐——相当于南宋五分之一的野战机动部队就这么没了。值此举国震惊、皇帝沮丧若死之际,岳飞也没闲着,先是上书自请率军拱卫建康,然后又不知死活的提议速立皇储,这一火上浇油之举不但遭到了赵构的严厉斥责,而且也让后者觉得岳飞跟刘光世这样的旧派军头没有任何区别。

从此赵构对岳飞日趋冷淡,君臣间矛盾日益激化,直到最终不可收拾。

为何会如此?这就涉及到赵构非杀岳飞不可的第三个原因,那就是南宋军队的私军化。

众所周知,北宋修文偃武,防范武将和军队更甚于防贼。同时在体制上以文官主持的枢密院控制军务决策,战时也惯以文官为“帅臣”,武将毫无自主权,经常出现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情况,想像五代时当个跋扈军头几无可能。当然宋军的战斗力也因此一塌糊涂,基本是跟谁打挨谁揍。

可是一场靖康之变,彻底打破了这个“祖宗家法”。张俊和刘光世这俩在此前没啥名气也没啥本事的货色为啥突然间一跃而入中兴四将?还不是因为赵构被女真人撵成狗的时候,身边就这俩人麾下还有几千号兵、成了这位大宋官家最大的依靠?

南宋立国之后,先是金国、后是蒙古,在国防上始终压力山大,所以一直无暇、也不敢将军制重复旧貌——没看赵构就撤了一个最没用的刘光世,结果就引发了一场淮西兵变,差点让高宗朝的所谓“中兴”就此夭折?

所以终南宋一朝,军队名义上是官军,但实际上早已私军化,说是听调不听宣也不为过。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南宋末年襄阳被围期间,宰相贾似道先后14次调遣援军试图破围,但以范文虎等在事实上已经半独立的军头压根就出工不出力,每每浅尝辄止,然后就宣布力不能及。

真的力不能及?

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5月,民军将领张顺、张贵募兵3000人,在甲械不全、兵员素质更是一塌糊涂的情况下再次赴援襄阳。此时围困襄阳的蒙军已多达近20万人,战舰密布江上,张顺、张贵明知必死仍率军死战,累计转战百余里、斩断铁索木桩数百处,直至杀到襄阳城下时几乎全军尽墨。其中张顺身中四枪六箭,张贵被创十余处,双双壮烈殉国——这也是在襄阳被围6年中,守军等来的最后一支援军,虽然仅有区区百余人。

民兵能做到的,条件好过十倍百倍的官军凭什么做不到?只能说非不能也,实不为尔。

因为军队实际上已经是将领的私人财产,为啥要替大宋官家卖命?

严格讲,岳飞、韩世忠等也不例外——岳家军、韩家军之名其实已经说明一切了。

否则赵构想招回岳飞还用得着十二道金牌?要放在北宋,早在第一道金牌到来时,恐怕都无须“帅臣”下令,岳飞麾下的军官就能绑了他去见皇帝;否则为何此前还所向无敌的岳家军,却在岳飞冤死后就土崩瓦解、再无战力?

可能有人会说皇帝怕死、朝廷无道伤了将士之心。可问题在于为啥军人要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因为作为暴力机构的军队,必须以绝对的纪律进行约束,否则失去控制的军队即便仍能杀敌,但更能伤己。

这是作为南宋王朝最高统治者的赵构所绝对无法容忍的。

千年之后的我们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自然可以谴责赵构贪生怕死、岳飞忠义无双,但仅在当时就事论事,却不能说岳飞就全都是对的、赵构就全都是错的。

淮西兵变使得赵构对军队彻底失去了信任,而十二道金牌事件更使得他与岳飞的关系彻底破裂。从此彻底失望和失去信心的赵构,才将最后的信任和信心交给了秦桧,交给了议和。

这算不算他的人间不值得?

04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六月,赵构在当了36年皇帝以后以“倦勤”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自称太上皇帝。

这一年,赵构56岁。

话说宋朝皇帝普遍短寿,此前最能活的宋太宗赵炅也就活了59岁,6年前在在金国被乱马踩死的宋钦宗赵桓寿止57岁,都能排个亚军。因此赵构可能是觉得自己时日不多,所以才有了退位的想法。

其实这也说不通。毕竟在历史上有多少帝王哪怕就剩下最后一口气了,还舍不得把权力让渡给亲生儿子呢,更何况赵构没灾没病的,为啥会有那么高的觉悟?

不过说到儿子,这就是赵家皇帝永远的痛了……两宋18帝中光是生不出儿子(或是养不活)的就有赵祯、赵煦、赵扩、赵昀,当然还有赵构。

(两宋皇帝普遍生儿子费劲,偏偏冒出赵佶这么个异类,一口气生了37个儿子、42个女儿,生殖能力之强大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无人能出其右——但然并卵,一场靖康之变让赵佶的一窝儿女近乎团灭,就跑了赵构一根独苗,不得不让人觉得这就是宿命。)

赵构本来是有个儿子的,即元懿太子赵旉。不过在苗刘兵变时这根赵构年仅3岁的独苗受到了惊吓,不幸早夭。而他老子在此前完颜宗弼的搜山检海中也受到了惊吓,虽然没要命,但也因此失去了生育能力,于是注定了再也不可能生娃。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偏偏赵构注定绝后,百年后注定不会有香火供奉,这可能是他早早心灰意懒,连皇帝都没心情做下去的一个主要原因。

除了没儿子,赵构的家庭不幸也是让他“倦勤”的原因之一。

老赵家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自不必说,但赵构事母至孝却是事实——在生母韦贤妃被掳后,赵构每每提及都以泪洗面,宋金达成绍兴和议的重要前提,就是他要求金国必须释放韦氏,否则就不惜一战:

“金人遣萧毅、邢具瞻来议和,帝曰:‘朕有天下,而养不及亲。徽宗无及矣!今立誓信,当明言归我太后,朕不耻和,不然,朕不惮用兵。’毅等还,帝又语之曰:‘太后果还,自当谨守誓约;如其未也,虽有誓约,徒为虚文。’”(《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

而在靖康之变中,赵构失去的不仅有父母兄妹,还有他的发妻、宪节皇后邢秉懿和5个亲生女儿,可以说是家破人亡。

像邢皇后曾委托逃回南宋的曹勋带给赵构一支金环,后者每每思之,皆把玩金环不止。后邢皇后不幸去世,赵构得知后悲痛欲绝,继皇后吴瑜不得不让自己的侄子迎娶邢家女儿,以此来安抚皇帝。

赵构是个昏君,也有着一身的毛病,但他毕竟也是个普通人,也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如果我们换位思考——身负如此国仇家恨,自己最亲近、最在意的人都被女真人杀害和侮辱的话,我们会怎么想、怎么做?

答案自不必说,其实赵构最初也是这么想、这么做的。哪怕在称帝之初有过畏惧和逃避,但在此后他确实曾经振作过、有过复仇的打算,建炎及绍兴初年南宋对女真的一系列反击作战的成功,固然是岳飞、韩世忠等将领的功劳,但不能否认赵构的倾力支持之功。只可惜跟他那个不着调的老子一样,赵构显然也不是个当雄主明君的材料,他的格局、性格以及眼光都不足以使其成为刘彻、刘询乃至李隆基那样的中兴之主,最终还是被老赵家懦弱、妥协、自私的本性所吞没。

这是赵构的悲哀,也让他身为一个帝王,最终连对权力都失去了兴趣。

从绍兴三十二年起赵构退位当起了太上皇,显然是做好了等死的准备。可偏偏老天又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直到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也就是24年之后赵构才寿终正寝,不但成为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太上皇,也成为史上仅有的6个能活到80岁以上的帝王之一。

这样的人间对于赵构来说有些过于残忍了,真他……的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