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有着数千年的文明传承,在这些年中,我们不仅诞生了独属于我们的文化,还诞生了许多有着独特意义的朝代,比如:明朝就出现了朱元璋这样一位非常值得研究的皇帝。

朱元璋出身于草根阶层,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往上爬,最后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也正是因为他的出身如此,所以他的性格和其他的很多皇帝都不同,相比起他们来说,朱元璋更为多疑和善妒,他一边需要那些能臣来辅佐,另一边又生怕他们夺了自己的权力,所以他的手下们每天都是战战兢兢,生怕自己做错事而被朱元璋砍头。

刘伯温曾是朱元璋最为得力的大臣之一,朱元璋对他既重用又忌惮,在他死后,朱元璋甚至命人锯掉了他的棺材头,没想到,里面露出来6个字让朱元璋手发抖。

一、刘伯温其人

刘伯温,1311年出生,浙江青田人。他从小便天资聪颖,在父亲的启蒙下,小小年纪就识得许多汉字,并且能够阅读多本书籍。

因为他读书的速度很快,且理解力较之常人非常优秀,所以他从小就被称作神童,而他也确实没有辜负这个称号,在十二岁的时候就考中了秀才。

十四岁那一年,刘伯温进入府学继续学习,跟着老师一起读了春秋经,这原本应当是极难学习的一本书,因为其不仅语言晦涩难懂,其内容也涵盖了许多独具深意的儒家经典学说。

可是,哪怕如此,刘伯温却只简单看了两遍书本后,竟然就能够做到倒背如流。

不仅如此,他还真正理解了这本书,不管谁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侃侃而谈,仔细讲出这一段的具体含义。

老师对刘伯温的学习能力表现出了极大的震惊,在多次对他进行测验后,发现此人的确有着非同一般的天赋,假以时日必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证明,老师的判断是对的,在完成府学的学习后,刘伯温又进入了郑复初的门下,跟随着他学习程朱理学,继续接受儒家经典的教育。

郑复初对刘伯温这个学生也很是欣赏,在他的学业完成后,曾对刘伯温的父亲说过,刘伯温未来必定能够光宗耀祖,成为刘家的荣耀。

学有所成后,刘伯温参加了会试,理所当然地中了进士,他本该进入朝廷为国效力,可是那个时候正值元朝末年,社会动荡,国家局势一片混乱。

无奈之下,刘伯温只能赋闲在家三年,几年后,刘伯温才得以被朝廷封为正八品的县丞。

在做县丞的过程中,由于他过于刚正不阿,体察民情,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从而影响到了许多富绅们的利益,受到了他们的强烈不满,所以他们不断加害于刘伯温,致使刘伯温处处受制,常有灾祸。

基于此点,刘伯温只好向朝廷请辞,重新回到了家乡青田。

在经历过多次命途多舛的入仕之路后,刘伯温对元朝彻底失望了,他认为这是一个已经腐败的朝廷,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拯救,所以在朱元璋找到他,希望他能够助自己一臂之力的时候,他欣然应允了。

二、朱元璋锯掉了刘伯温的棺材头

在辅佐朱元璋的过程中,刘伯温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他不仅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让其打赢了很多场关键性的战争,还在最后和陈友谅的斗争中给朱元璋提供了很多巧计,帮助他夺得了天下,建立了明朝。

可以说,刘伯温是毋庸置疑的开国功臣,朱元璋也知道他的厉害,所以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对他很是器重。

可惜,朱元璋太过于多疑了,他一边欣赏着刘伯温的才能,一边又对他很是忌惮,生怕哪一天自己被刘伯温踩在脚下。

所以,在那看似和谐的君臣关系之下,朱元璋一直对刘伯温严防死守,从来都没有真正信任过他。

这样的忌惮心理异常可怕,因为朱元璋不仅在刘伯温生前忌惮,就连他死了之后都没有放过。

在刘伯温已经去世后,朱元璋偶然间听说,刘伯温的尸体埋藏处有龙气,于是他又开始忍不住怀疑刘伯温的野心。

在反复斟酌之后,他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命人挖开了刘伯温的坟墓,之后又锯掉了他的棺材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来在别人死后开棺就是违反法律的,现在皇帝知法犯法,亲自来做这件事,朱元璋心里难免心虚,而刘伯温不知道是不是料到了这一点,竟然在棺材里放了一本《大明律》,也就是明朝当时的法典。

在朱元璋打开棺材看的时候,正巧看到了摊开的书本上面写着一句话:“开棺见尸者斩。”

朱元璋被这句话吓了一跳,甚至忍不住手都开始发抖,因为这句话他再熟悉不过了,这是他当初亲自定下来的律法。

彼时,明朝已经是一个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时代了,现如今他开了刘伯温的棺,是不是应当承担这个责任呢?

三、早有预料

可以说,刘伯温为了朱元璋殚精竭虑一生,对朱元璋的为人早就有所了解。

刘伯温在棺材里放这本书的意思,也是为了提醒朱元璋,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皇帝,也不要因为自己位高权重就肆意妄为,任由猜疑之心越演越烈。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锯掉了他的棺材头,露出6字让朱元璋手发抖,这六个字就是“开棺见尸者斩”。

作为一个运筹帷幄的谋臣,刘伯温甚至算到了自己死后朱元璋会做些什么,所以他特意在棺材里放了这本书,既吓唬住了朱元璋,也告诉他一定要收敛自己善妒和猜疑的心。

可以说,刘伯温至死都在为明朝而考虑,是一个为了国家尽心尽力的好大臣。